{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ldquo惶惶不安rdquo的内

心慌不一定就是心肌缺血(具体参看我之前的文章心慌就是心肌缺血吗),即使已经诊断了心肌缺血也需要进一步探究二者的因果关系。下面分享一则我的病例。老年女性,心悸、失眠多年。常心慌,严重影响生活,面色暗黄,纳、寐差。舌淡红苔薄白,沟纹舌,脉弦细,脉律正常。医院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改变。平素多郁思、多愠怒。既往:肾病综合症病史,现肾功能正常。心肌桥。此为久病虚劳,又有情志不舒。心脾两郁,病在情志脏腑,并非“心肌桥导致心肌缺血”所致。百合建中汤加味。百合、桂枝、生白芍、制远志、五味子、茯神、甘松、丹参、合欢花、生龙骨,7付水煎服二诊:因我休息,转诊他医。上方加瓜蒌皮、红景天、柏子仁、薤白、紫苏梗、珍珠母,7付水煎服三诊:自述首诊服药后好转,复诊服药后不适,稍有反复。今日心悸重,伴腰酸痛、头痛、恶风、汗出,无发热。尿常规提示:尿糖++,尿蛋白-。体虚又兼外感,轻疏外邪,原方加荆芥、防风、芦根、茅根,3付水煎服。四诊:感冒显轻,心悸缓解,但活动后仍不适。近日纳差。舌暗苔薄黄,脉弦略数。原本脾郁,更兼病后脾弱、脾气呆滞,原方加砂仁、炙甘草,7付水煎服。五诊:诸证均轻。仅下午4-5点稍有心悸,不影响生活。舌暗苔根略白厚,脉细,大便不畅。健运脾气,上方加生白术,7付水煎服,3天2付药。后停药观察,嘱咐患者尽量保持情绪平稳,适度活动,不可过劳。心悸为中医的概念,与之类似的尚有心恸悸、惊悸、忪悸、怔忡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夫惊悸与忪(zhōng,心动不定貌)悸,二证不同。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梦寐不祥,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在心胆经,属不内外因,其脉必动;忪悸,则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久思所爱,遽失所重,触事不意,气郁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经,意思所主,属内所因。也就是说,惊悸多因外部惊吓或内心恐惧所致,而忪悸多由过度思虑所为。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统领神志,因此情志疾病多与心相关,属于现代医学精神类疾病范畴,而非心脏疾病。“胆主决断”,“胆,实则怒,虚则恐”。因此或为外部惊吓,或因胆气素虚,就会出现易惊恐、多害怕,如古人所言“惕惕然如人将捕之”。“脾主思”,“思则气结”,“思虑伤脾”。正常思考并不会损伤心脾,但过度思虑、过度操心则会劳伤心脾,所谓“劳心”,出现纳呆、心悸、失眠等。当然,无论惊恐还是思虑,都会造成气郁,气郁又可生痰涎、生瘀血、成痰瘀,还可化痰火、痰热、燥火等,甚至终成积聚,还可伤气、阳,耗精、血,从而导致病情日益复杂,正如《三因极一辨证方论》论温胆汤时所说: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顺便提一句,生活中老能听到“肝郁气滞”。其实临床中肝郁少见,反而是脾郁、心郁、胆郁等更为多见。具体可参看我之前的视频号内容

THEEND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使用不当请作者联系删改

点“在看”或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9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