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熊孝忠明代麻城籍著名小说家藏书家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m.39.net/pf/a_4331585.html

明代麻城籍著名小说家、藏书家王兆云

□熊孝忠

王兆云,字元祯,一字启复,号赤冈,湖北麻城人,约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卒年不可考。其父祖辈均为官宦。先祖为太原人,后移居江西武宁,明初又由江西武宁迁来麻城会水湾。曾祖父王闇,弘治十一年()举人,官至常熟县丞,以清廉公平见称。祖父王延言,祖母李氏,生平事迹不可考。

父王采,字以素,人称会川先生,生于正德三年(),十余岁时即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对《春秋》颇有善治,嘉靖十三年()中举。王采因其性格怪异,特立独行,为世所不容,故数易其职,初授吏部司务,再任吏部祭祀司员外郎,又升兵部武库司郎中,嘉靖三十六年()大祭,被罢免,万历八年()以终天年,享年七十二岁,是年十月八日葬于故里。

王采有一妻一妾,妻彭氏,妾徐氏,王兆云由妾徐氏所生。王采对家庭是个很有担当的人,他除了育有儿子王兆云外,还有两个女儿,此外,宗人及舅氏各有一女寄养于家,一直将其抚养成人,并操持婚事,出阁嫁人。

王兆云娶妻陈氏,亦出自名门,是个大家闺秀,贤惠崇德,在妻故世后,王兆云将陈氏事迹进行整理。在其作品《神取陈室》中就有这样的溢美之词:“亡妻资品最高,一腔之内空洞无所染著,在圣门亦大贤以下人物也!”陈氏卒于万历二十七年()。

王兆云之所以在晚明小说界有很高的成就,与他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善于交际密不可分。而他的人脉关系资源来自其父。王兆云在文学上能独树一帜,除了他的写作天赋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当时汪道昆、王世贞、吴国伦等文学大家的提携关照,而这些文学大家都曾与王采同僚。有名家的指点和推助,那影响就不言而喻。王世贞在他的《见王吏部之子太学元祯》一诗中,就谈到了王氏父子,且称赞不已,写道:

先朝论吏部,简要有王戎。

今日郎君长,居然及父风。

来书游太学,起草擅江东。

似过襄阳里,时时习口公。

吴国伦在他的《吴门遇王元祯与之饮酒》一诗中亦夸奖道:“父风殊不忝,游兴亦何长。”从二位名家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得到父亲对其影响不光是科举仕途上的引导,而且在其性格、气质乃至兴趣方面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

王兆云虽然在文学上造诣颇深,但其科举之路却并不顺畅。直到近60岁仍在科考路上拼搏,但最终还是名落孙山。这在他的好友孙继皋于万历三十六年()写给王氏题试的赠诗中就说明了这一点。其诗中有“太学诸生旧有名,青衫彩笔老纵横”,“时名快晚达,行色动秋色”,“高堂看擢桂,老亦倚婵娟”之句的“老”、“晚达”、“高堂”等语,便知王兆云在万历三十六年仍在参与科举考试,这时已是他的花甲之年,科考的悲凉对王氏不能不说是人生之憾。

王兆云久困科场,屡试不第,始终居于太学生之位,但为何又屡败屡试?这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因王氏为官宦世家,受名位和文化的影响,在他这一代是无论如何不能动摇此根基的。他曾就学于汪道昆,习孔教等名士之门。据《汪伯玉》篇回忆:“往及公(指汪道昆)巡抚湖广晋兵侍,乃因父执故,时时得请教焉。”《习豫南》篇记载:“时余以文艺受知。极蒙赏誉。孔习教延余一鉴亭中,日课其子博士业,夜则公与余促膝,扬扢千古,莫逆于心,忘分忘年。”

王兆云坚持科考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世俗之见和家庭的压力。顾宪成在《两忘说赠赤冈王先生》一文中记载了王氏因母命难违赴考的情景:

王赤冈先生,楚才之杰也,海内无不传先生名矣!孰知尚困青袍乎!乃先生固恬如也,不为意。惟日依依太夫人膝下,曰:“吾何必以是区区者易我一日。”今年秋,太夫人复命之赴南京兆试,赤冈婉辞以谢,太夫人不可。勉而南,偶遭舟子之阨,不乐中,复念太夫人不已,遂病怔忡。叹曰:“吾身,太夫人有也,奈何以是区区者易我七尺。”遂飘然而归,且贻书别予。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王兆云既是楚之名才,又是孝子,因顺母意而屡次赴试,又因思母时常辗转返家,而对于仕途却并非在意,那么这么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声誉播于四海的楚中名人,为何长期置身于寒士之位,却毫不感到羞涩,这源于王兆云读书的初衷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另有抱负。

王兆云嗜书如命,他对读书的理解就是求知,并用所学的知识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他读书所追求的目标。他多年游历于江浙一带,最专注的就是收集购买各种异书。并把收藏书籍和著书立说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快乐。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不介意科考和仕途,原来是他读书的志向与众不同罢了。现实资料中,已无法知晓王兆云究竟藏了多少书籍,但根据他与明代大藏书家胡应麟、梅鼎祚、徐火勃等人的交游的资料记录,可以得知他藏书颇丰。为藏书籍他还专门筑了藏书楼,取楼名为“重云”,想想若不是书籍巨大也用不着专筑书楼进行收藏。

万历二十九年()冬,胡应麟与王兆云会于杭州,相见甚欢。因二人都是大书藏家,自然对收藏奇异书籍有着共同的话题,也少不了透露各自收藏了哪些奇异书籍。为一饱眼福,互相弥补,胡氏邀约王氏第二年将所藏书中他未曾见过的带到南京来,以供抄录。据王世贞记载,当时胡氏藏书已达四万余种,王氏能得到胡氏的青睐,足见王氏的藏书数量以及秘籍亦是非同小可的。遗憾的是第二年未等到相会,胡氏因病而逝,少了一段两大藏书家交流的佳话。梅鼎祚也是明代的一大藏书家,与王氏所不同的是梅氏为科举出身,曾入仕为官,后辞官转向文学、戏曲创作和收藏书籍。因同是文人,又有着共同的兴趣和志向,故梅氏与王氏也惺惺相惜。二人常会于南京,携彼此没有的书籍互相抄录,以补其缺,而王兆云所藏书籍中,就有梅氏从未见过的,并为之感到十分高兴。这从梅氏的《亭州王世贞》一文记载就可得到应证:“昨秋约以抉其藏,互缀其阙,不作帐中之秘,更备乘后之遗。亦大快事。”

王兆云除与胡、梅因藏书过往甚密外,与福建藏书家徐火勃交往颇深,曾专门派人员到福建徐火勃的红雨楼访书。对此,徐氏尤为感动,还特地写下了《楚黄王元祯不远千里遣使购求异书赋此奉》一诗,称王氏搜罗甚博。经史子集无所不收,不仅精于考核,而且藏书心态甚宽,不吝拿出所藏秘籍进行交换。

王兆云除了对藏书痴迷外,对结社交友也乐此不疲。最典型的是与刘凤嵎、丘肖崖等人在湖北五峰结社,就连其父王采也参与其中进行诗歌唱和。《五峰结社诗》对王氏结社有这样的记载:“余(指王氏)与刘凤嵎、丘肖崖结社五峰,各有题咏,先大夫次韵,颇为士林推许。”可惜的是现存资料中难见王兆云的结社诗歌作品,不能判断他的诗作风格。但从他结交的人物看,多为复古中的代表,如王世贞是“后七君子”领袖,吴国伦是“后七君子”成员,汪道昆为“后五君子”。

王兆云藏书成癖,著述亦成瘾,在明清两季重要的藏书目录中,几乎都能见到王兆云的作品。从目前考证所掌握的资料看,他的作品涉猎广泛,诸于传记。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等等。在传记作品中,有代表作《明词林人物考》传世,在诗词歌赋中,有代表作《挥塵诗话》传世;在小说作品中,有代表作《乌衣佳话》单行本传世;在笔记作品中,共有两种总集,这两种总集,收录的也都是小说,一是以《王氏青箱馀》总集为代表,收录了《绿天脞说》、《广莫野语》、《惊座摭余》、《客窗随笔》、《碣石剩谈》五篇;另以《惊座新书》总集为代表,收录了《湖海搜奇》、《挥塵新谈》《白醉琐言》、《说圃识余》、《漱石闲谈》五篇。后人曾将《惊座新说》总集编入《乌衣佳话》四卷,翻刻为另一部名为《王氏杂记》的总集。

至于各类著作的卷数,除《王氏青箱馀》十二卷之说无异议外,其藏书家们对王兆云其他作品的卷数说法不一,没有定论,从收藏王兆云所著作品种类上看,以谵生堂、千顷堂最全,均为40卷。但对各种作品的具体卷数的记录也不一致。这里不做细考。现就所著几部代表作作一概述。

《皇明词林人物考》

此部是人物传记,该书共收录了明代词林人物人,有的是单传,有的是合传。王兆云本着知人论世的观点编撰此书。所写的词林人物都是与他过从甚密的文友。这在他编写的《凡例》中就能窥见出来:“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取其生平履历,辑为是集”。王兆云非常重视写他与传主之间的交游经历和私人感情,意在传独家之秘,如《汪伯玉》篇,重点写了王、汪两个家庭的交往以及他向汪道昆求教的事迹;《胡元瑞》篇,重点介绍了胡应麟的著述以及他与胡在杭州会面的情况。他所写的人物小传,有详有略,有长有短,因人而异,并不千篇一律,主要是能把所写人物的最重要的特征描述出来,便于其考。此部共十二卷。

《惊座新书》总集

此部收录的是王兆云在游历中搜寻的“奇谈异事”。并将这些“奇谈异事”分门别类集成《湖海搜奇》《挥麈新谈》《白醉琐言》《说圃识余》《漱石闲谈》五书,此部在卷首的题款中明确地写有“麻城王兆云元祯辑著,吴郡王世贞元美阅订,三衢徐应瑞思山梓行”字样。这是王兆云将历年游历的搜奇总集成帙。在写作中,除了原本记述的所搜奇事外,还间出已臆,列为议论,多为至理名言。有雅有俗,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者均可阅读,作品中的奇谈异事是这部小说集的编选标准。故以“惊座新书”而署名。此书共分上下两卷,所收篇数如下:《湖海搜奇》则、《挥麈新谈》则、《白醉琐言》则、《说圃识馀》则;《漱石闲谈》上卷残缺,存60则,下卷目录收94则,实为98则,共存则,共则。

《王氏青箱馀》总集

此部是“新异之事”的杂记,搜集的是稗官家言。对此部的价值,业界的评价颇高,这在《青箱馀序》中可窥见到非同一般:“此编广见洽闻、惊心夺目,而其理不诡于正,可以明经术,可以佐史评,可以通事故,可以析物理,王充之《论衡》、刘义庆之《新语》,殆此类乎!”

总集共录入《绿天脞说》《广莫野语》《惊座摭遗》《客窗随笔》《碣石剩谈》五书,五书所收篇数依次为则、则、则、则、则,共计则,十二卷。

《乌衣佳话》

此部录入了当时一些文化大家的赠诗词和抄录了部分名家的题词与跋及一些志怪小说。王兆云对藏书、读书、著书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乐趣。他在书海中享受着人生。目前已无《乌衣佳话》全本,只有南京图书馆藏《乌衣佳话后集》二卷,卷上收作品42则,卷下收作品67则,共则。据徐火勃《鳌峰集》卷18收录的《得麻城王元祯书并贻乌衣佳话答赠》一诗,该集的诗歌按时间先后排序,此诗撰成时间应在《壬子元日》至《壬子除夕》之间,故《乌衣佳话》在万历四十年()已经完成。卷首分别题有:“楚麻城王兆云元祯辑著,友人新安谢陛少连阅校”;“楚麻城王兆云元祯辑著,友京口陈永年从训阅校”。据考,谢陛,字少莲,著有《季汉书》《闺典》等;陈永年,字从训,是万历时期的书画家。

《挥麈诗话》

该书的内容大都是根据王氏此前的著作中有关诗话的篇章辑录成集的。据考,该书共录39则作品,其中,至少有26则见于王氏两部笔记总集,很可能还有不少作品摘录自笔者未见完全的《乌衣佳话》。卷首题有“麻城王兆云元祯辑”。现存的明代文献中找不到系统完整的《挥麈诗话》版本,在清代书目中,也仅有八千卷楼收入了《挥麈诗话》一书书名。其他别集与小说集则零零散散有《元诗纪事》《巧对录》中该书的名字及若干篇故事。

除上述成书的著作外,明代的几种尺牍集中收录了王兆云的若干篇文章。如沈佳胤的《翰海》收录了《白门归招张盂雨》,徐渭的《古今振雅云笺》收录了《求联句与友人》《期约与徐笾实》。屠隆的《历朝翰墨选注》收录最多,有7则,如《柬沈少林》、《与文明府》《与涂子寿》《与吴明卿》《与卢山人》《答王竹轩求文》《与张鹫山》等。这些作品展示了王氏的交游,也透露了他的志趣。如《与涂子寿》篇曰:“昔人谓虞卿以穷愁著书,仆谓惟著书乃可免穷愁也。何者?濡毫吮墨,自有佳趣在耳。足下方翱翔,亦是斋中味之不?”得著书之趣,方可以消解穷愁,涅槃于人生与生活的诸多不足,这无疑正是王氏的自况了。

王兆云,这位晚明小说家、书藏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他以搜奇、藏书、著书闻名于世,亦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绚烂的一页。

稀林

您的赞赏将转给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