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82年,台湾老人带一盒骨灰到大陆,中央调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年9月11日,一位名叫萧明柱的台湾老人,缓慢走出首都机场候港大厅,目光不断向四周搜索,最终停留在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他疾步走向前去,不太确定地叫了一声:“大哥?”

老人回答:“三弟,是你?”两人分别30余年,尽管互寄了照片,但仍无法一眼相认。亲人相见,这些年所有辛酸都涌上心头,两人紧紧抱在一起痛哭。

萧明柱哽咽着说:“大哥,我没有照顾好华宝。”他把一只楠木盒子递给大哥萧明新,盒子里装的是他们的妹妹萧明华的骨灰。萧明新双手颤抖地接过木箱,久久无法言语。

在场接机的还有中共中央调查部的负责人,他们把萧明华的骨灰送至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宣布追认萧明华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从“追认”一词可以看出,萧明华生前并不是党员,她到底有过怎样的贡献,能在数十年后享受如此高的礼遇?

赴大陆探亲的人

萧明华祖籍广东潮阳,年8月出生于浙江嘉兴。因为在家最小,人又聪明伶俐,备受家人疼爱,平时都称她为“华宝”。萧父早年在上海、嘉兴一带做生意,生活富裕,萧家兄妹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抗战爆发后,萧明华随父母辗转到重庆念书。直到抗战胜利后北平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复校,她才在老师台静农的推荐下转到该校学习。

萧明华的文学造诣很高,学生时代已经在《黄河》、《北辰》等当时风靡的的杂志上发表作品。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当时正是《黄河》杂志的主编,在文学上的共鸣使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萧明华毕业时,谢冰莹亲自写了题词,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有文学天才,又很用功,无疑义地将来一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实萧明华不仅文学造诣高,而且汉语注音符号水平也很高,可以直接用注音符号写文章。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这是统一汉语读音的一种方法,对国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为萧明华今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在北平师范学院,萧明华还遇到了在重庆时认识的心理学教授朱芳春。他与萧明柱是好友,当时已经是地下党员,在冀中军区敌工部领导下对傅作义部进行策反。

朱芳春不仅在学习上给予了萧明华极大的帮助,更像亲哥哥一样对她的人生道路进行指导。当时国共内战爆发,社会局势复杂,国民党特务对学校渗透很严重。

萧明华学生时代

朱芳春时常告诫萧明华,要多观察局势,慎重交友和选择人生道路,不要盲目行动。同时他也给萧明华带来许多进步书籍,这对她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四十年代中后期的北平绝不平静。

年12月24日晚上,一名叫沈崇的女大学生,在去看电影的途中遭两名美军士兵侵犯。消息传出,北平学生群情激愤。但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却对此进行了打压,这让爱国学生更为愤怒,纷纷走上街头游行。

沈崇事件延续至次年5月,北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均发生了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同时,面对国统区内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爱国学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发动请愿大游行,却遭到大批军警镇压。

萧明华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她更加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她经常与朱芳春谈心,希望将来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朱芳春介绍她加入了冀中军区特工部,成为一名地下情报人员。

年初,萧明华的老师台静农到台湾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由于日本长期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强制把日语作为通用语言,居民们私下交流时也大多使用闽南话或客家话。国语未能成为主流语言,严重影响到两岸交流。

萧明华汉语注音符号水平高,且她家乡的潮州话与当地的闽南话比较接近。台静农认为萧明华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他殷切地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教,推广国语。

这对萧明华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当时台湾虽然已经收复,但毕竟隔着海峡,与家人联系非常不便,而且一旦发生危险,退无可退。但她想到的是,如果能在台湾发展地下组织,建立情报网,对将来全国解放就极为有利。

她把情况报告给了朱芳春,并表示自己愿意赴台开展工作。她的决定得到了朱芳春和上级组织的同意。在赴台前,朱芳春找萧明华谈话,除了交待一些地下工作的注意事项外,还谈了一个重要问题。

朱芳春严肃地问:“你想不想入党?”

萧明华难掩激动,这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想”字刚到嘴巴,她又咽回去了。入党固然是自己深切期盼的,但对照一下自身情况,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行动,与组织的要求似乎还有一点差距。

她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并表示:“等将来全国解放了,我立下了功劳,再申请入党。”她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

远离故乡,此时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父母。临行前,她特意回到潮阳老家看望了年迈的父母。父母知道她要赴台非常不舍,萧明华安慰她们:“再过一两年,我就会回来接你们了。”只是未曾想到,这次分别却是永别。

年7月4日,萧明华来到台湾,在台静农的介绍下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担任助教,并找到了一份在《国语日报》的兼职。这不仅能让她获得更多的信息,也能为地下工作提供了掩护。她在写给朱芳春的秘密汇报信中说:“两只脚已经稳稳地站在台湾大地了。”

不久,朱芳春在北平秘密组织学生活动的事情被人告密。傅作义发现朱芳春是地下党员后大怒,立即下令北平军警对其进行抓捕。北平地下组织提前从内线获知情报,并将朱芳春转移。

四五十年代的台湾

考虑到身份暴露,在内地难以立足,他化名“于非”来到台湾开展地下情报工作。通过同学的关系,他也进入《国语日报》担任副总编。

当时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下面设有一个“实用心理学补习班”,而心理学正是朱芳春的特长,他被聘为这个班的老师。朱芳春的讲座很受欢迎,吸收了一大批青年学生,长期听课的学员稳定在60人左右。

朱芳春和萧明华决定用在北平发动学生的方式,以这个补习班为基础,宣传党的宗旨、理想、信仰,联系群众,开展活动。此后又以参加讲座的骨干学员为主,秘密成立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他们还广泛地结交台湾军政界、文化新闻界人士,为将来收集情报打下了基础。

由于两人经常在一起开展工作,同时出入,在外人看来非常亲密。为避免引起怀疑,组织决定让两人以夫妻的名义活动。

但当时朱芳春在大陆已经有家庭,而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种事总是不名誉的。不过萧明华从大局出发,主动找到朱芳春说:“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此后两人便以夫妻名义开展活动。直到今日,台湾一些作者仍不知内情,多以夫妻一词描述两人关系。

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北平已经宣告和平解放,解放军大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正准备一鼓作气,歼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此,朱芳春特意返回大陆向组织汇报并请示下一步工作。

朱芳春此次还带回来了《关于台湾蒋军兵力概括》等几份重要情报,这些情报都由萧明华书写。中央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高度肯定,并指示:“为了配合全国解放,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台湾和大陆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

鉴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控制,“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被迫转入地下,改名为“台湾工作组”,全力开展军事情报收集工作。

在朱芳春返台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便与萧明华先后6次通过地下联络渠道送出了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其中包括“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台湾兵要地志图”等。

兵要图部分

直至今日对岸媒体仍然将“于非、萧明华泄密”归于“南海败战重要关键”。可见萧明华收集的情报对于解放舟山群岛和海南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那份“台湾兵要地志图”则是日据时代所绘制,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翻译。内容包括地形、地质、机场、港口、交通、气象、水文、潮汐等内容,能为渡海作战提供重要参考。

由于大陆地区快速解放,台省工委负责人蔡孝乾对形势过于乐观,低估了危险性,大张旗鼓地发动宣传工作。当时一些宣传活动已经处于半公开状态,革命标语和宣传册在各个公共场所发放。

这引起了台当局的恐慌,顺藤摸瓜抓获了蔡孝乾。蔡在被捕后不久便叛变,供出了许多地下组织负责人。由此,被供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牵连到朱芳春和萧明华。

年2月4日,是萧明华三哥萧明柱的生日,当时他也已经定居台湾。当晚,萧明华邀请他到家中吃饭。突然,有两个陌生人在外面敲门说要找于非教授。当时已是山雨欲来,萧明华顿感不妙,她立即要朱芳春从后门离开,并交代:“没有亲笔通知,千万不要回来。”

此后,她才开门应付两个陌生人。两人进入房间,贼头贼脑地扫视一遍,没有发现朱芳春。就借口说:“社会处想邀请于非教授参加讲座。”萧明华镇定地回答说:“他回乡探望父母去了。”

两个陌生人离去后,萧明柱大为不解。出于组织工作的保密性,萧明华并没有向他透露实情,而是安慰他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只能说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只在经济上有接济。”

随后,萧明华又将家中已经收集到的情报送走,并通知自己能联系到的战友赶快转移。为了不暴露目标,她仍留下来坚持去上课。直到2月6日晚,她在家中被特务逮捕。

出门前,她顺手取下了搭在窗户晾衣杆上的一件旧旗袍,这是向她的战友发出警告。因为他们事先有过约定,只要那根竹竿上没有晾衣服,就代表家中危险,千万不要进来。

在狱中,敌人为了从萧明华口中挖出有价值的线索,对其进行残酷的摧残。老虎凳、电椅、吊打等酷刑无所不用。据监狱里的一位勤杂工回忆,他曾亲眼看到朱明华双手被吊在房梁上,满脸鲜血。在酷刑下多次昏死过去,醒来后仍然一字不吐,只是对着审问的狱卒轻蔑一笑。

正是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让原本柔弱的她有了如此坚强的意志。她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酷刑,她怒喝道:“你们杀了我吧!”她在一个练习本上断断续续地记录着监狱中的生活,总共写了个字,字里行间没有表现出一丝恐惧。

此时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外面的战友。一天,她终于等到有人探监的机会。她借口要让家人买同样品牌的鱼肝油,把一瓶还剩7粒的鱼肝油托难友让探监的亲戚转送给三哥萧明柱。

三哥收到鱼肝油后,百思不得其解,即使要买,也没办法送进看守森严的监狱,这其中是否有其它含义?还是细心的三嫂参透了其中的意思。鱼与于同音,而在嘉兴方言中,七与去发音十分相似,连起来就是“于去”。萧明华在暗示朱春芳尽快撤离。

由于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与大陆的联系也已中断,朱春芳难以判断当时的形势。收到萧明华的暗示后,他才下定决心撤离。

朱春芳不愧为一名老地下工作者,在当局切断所有离岛通道后。他先是转移到花莲,通过台湾东部防守司令部的内线,获取了一张“谍报人员证件”。随后又以军眷名义,冒领了一张出境证,乘渡轮安全撤离台湾。

朱春芳回到大陆后,曾数次请求再赴台湾。组织为保护他的安全,命令他立即赴京。

审讯无果,敌人以“颠覆政府”罪,于年11月7日将萧明华押至台北马场町杀害。

牺牲前,萧明华毫无畏色,突然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惊慌之下开枪射击。萧明华倒下之前,将头转向西方,双目圆睁,深情地遥望着自己故乡。那年,她年仅28岁。

国家从未忘记那些在隐蔽战线战斗,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功臣。在北京西山有一个“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就是为了纪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牺牲于台湾的隐蔽战线英雄而建。一面景观墙上,刻有毛主席的题诗: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广场花岗石墙上刻有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同时还留下巨大的空白,等待那些尚未被找到的无名英雄。

两岸开放探亲以后,在中央调查部的运作下,萧明华的骨灰终于被接回大陆。卧病在床的朱春芳也坚持出席了萧明华的追悼会,并亲自写下“归来兮!”三个字,表达了对她的沉痛怀念。这三个字被刻在萧明华的墓碑上。

如果没有参加革命工作,萧明华可能会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选择追随自己的信仰,用柔弱的身体承担起历史重担。面对敌人、面对死亡,她毫无惧色,如同其他共产党人那样坚强不屈,这种精神真正是可敬可佩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zy/1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