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不太喜欢「私域流量」这个叫法。
因为不能把人当做流量,你可以叫他用户,也可以叫客户,唯独叫「流量」是不太妥当的。
流量,流量,流量就是流动的访问量,这个词用在公域平台里,作为衡量的内容/商品访问量的一个指标,还说得过去,因为你并不知道访问量的背后是谁,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人。
在私域里,活生生的用户都留下来了,你还叫他流量,难道你希望他流走吗?
要叫用户爸爸,客户爸爸,OK?
但在这篇文章里,为了跟大家统一概念语言,我还是会用私域流量这个词来讲。
1.流量是什么?想理解私域流量,就得从「流量」这个词说起。
众所周知,我的职业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我们互联网产品,如果从商业变现的角度来看,一般把产品分为「用户型产品」和「流量型产品」这两个品类。
用户型产品,追求的是极致的功能体验、内容体验,然后靠给用户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增值服务,来直接向用户收钱,比如会员费、道具费等等。
而流量型产品则恰恰相反,这类产品一般不会直接向用户收费,而是所有功能都免费。
这类产品在早期一般不急着商业化,而是追求更多的装机量,更多的注册用户,以及更高的DAU。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自家产品,浏览自家内容,这个产品的用户池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平台型用户流量池。
在这个过程初期,平台都会有一些流量扶持红利,有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就会跑到平台上搞一些免费流量,进行商业变现。
然后大家都发现平台上流量的商业价值以后,流量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最终产品平台发现卖广告挺挣钱,就会慢慢演变成一个渠道商,靠渠道费来实现商业价值。
我们平时使用的百度搜索引擎,就是流量型产品的鼻祖。
很多时候我们想用百度搜个什么东西,第一页的搜索结果都没法看,清一色全是广告。
还有我们常刷的抖音,我们自己拍抖音、刷抖音都是不需要付任何费用的,使用体验也非常好,但是渐渐的,我们在刷抖音的时候,就会开始遇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无论是被植入到视频里软广,还是直接带有「广告」提示的硬广。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流量型产品中,用户数据已经成为了产品平台的商品,被明码标价卖给了广告主。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2.流量为什么要分私域和公域?当平台发现流量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时,那就意味着,流量定价权掌握在了平台手中。
意味着在这个流量市场里,有了买方和卖方。
所以后来就有了SEM,有了竞价排名,有了自媒体投放。
在互联网的流量大盘增长期,大家通过付费投放搞流量还是挺爽的,也不用在乎用户留存,反正老用户走了,我还可以花钱买新用户,在互联网上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流量可以买。
但在今天,这一套已经不行了。
大家知道,年全年中国互联网的新入网用户,只有72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可能有一部分小学生升初中了,开明的家长觉得可以给小孩子配新手机了,就这么来的。
如果还用以前那种洗流量的方式做生意,那对不起,流量总盘子就这么大,你的获客成本会越来越高。
所以,现在大家都开始流量焦虑起来了,毕竟所有企业都需要增长。
在这时,有一些人突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