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中医治百病心悸

白癜风注意什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17/5291513.html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请多转发此文到你的朋友圈、好友群!!谢谢!!

心悸

一、概念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或出现晕厥。其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常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2.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诱发。

3.心电图、血压、X线胸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的患者也可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后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诊断依据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心悟的治疗应分虛实,根据辨证结果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特点,故应酌情施以镇心安神之法。

(二)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

证候: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基本处方:朱砂2g(冲服),龙齿25g(先煎),琥珀20g,酸枣仁10g,远志6g,茯神15g,人参10g,山药20g,天冬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肉桂9g,五味子6g。

2.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基本处方:黄芪15g,人参20g,白术15g,熟地黄15g,当归15g,龙眼肉15g,茯神15g,远志15g,酸枣仁15g,木香9g,炙甘草5g。

3.心阳不振证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基本处方:桂枝6g,附片10g,人参15g,黄芪15g,麦冬10g,枸杞15g,炙甘草12g,龙骨12g,牡蛎12g。

4冰饮凌心证

证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基本处方:泽泻12g,猪苓12g,车前子6g(包),茯苓12g,桂枝9g,炙甘草6g,人参10g,白术10g,黄芪10g,远志10g,茯神15g,酸枣仁10g。

5.阴虛火旺证

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基本处方:生地黄30g,玄参15g,麦冬30g,天冬30g,当归15g,丹参15g,人参15g,炙甘草6g,黄连5g,朱砂2g,茯苓15g,远志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五味子6g,桔梗15g0

6.瘀阻心脉证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见结、代脉。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基本处方:桃仁9g,红花9g,丹参9g,赤芍12g,川芎9g,延胡索9g,香附9g,青皮12g,生地黄12g,当归12g,桂枝6g,甘草12g,龙骨12g,牡蛎12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一)针刺疗法1?体针

取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常规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

取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操作:可以用毫针轻刺激,也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二)刮痧疗法

取穴:心俞、巨阙、腺俞、脾俞、足二里。

操作: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的刮痧油。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阙,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以出痧为度。

五、药膳食疗

(一)五味子汤

适用于心悸患者。

原料:五味子20g,炙甘草30g。

制法:五味子、炙甘草水煎服。

(二)莲子百合猪心汤

适用于心虚胆怯型心悸。

原料:莲子、百合各30g,猪心g。

制法:猪心切片,与莲子、百合加水共煨汤,熟后调味即成。

(三)杞叶炒猪心

适用于心血不足型心悸。

原料:猪心1个,枸杞叶g,人参叶g,花生油适量。

制法:取猪心1个切成丁,佐枸杞叶、人参叶,用花生油按常法炒熟即可。

(四)莲心汤

适用于肝火上炎、阴虚火旺型心悸。

原料:莲子心30枚,酸枣50g,炙甘草20g。

制法:莲子心、酸枣、炙甘草水煎。每晚睡前服用,连服10天。

(五)龙眼红枣粥

适用于心神不交型心悸。

原料:糯米、龙眼肉各50g,红枣10枚。

制法:取糯米、龙眼肉、红枣加水共煮粥。日服2次,连服10

六、运动与情志疗法

(一)运动疗法

心怪、心脏不好的患者不宜做太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做些不激烈的简单运动,如慢跑、压腿、打乒乓球等。

(二)情志疗法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调畅气机、怡神养心有利于减少心悸的发作。

七、预防与保健

1.预防心理干预可作为心悸预防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应自我减轻压力,放松精神,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增加工作以外的社会交流,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心源性疾病的发生。

2.保健应进行有计划的体格检查、健康检查,及时掌握个人的健康状况,对经常出现心悸症状者,应进行详细的检查。

3.规律对患者可进行定期疗养,甚至住院治疗。在疗养和住院期间,要使患者了解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对保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怡情经常游览山川名胜、历史遗迹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有益于心悸患者身心健康,可提高疗养与治疗效果,对心悸的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836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