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承淡安艾灸心得23条附艾灸14条原则

早日告别白魔的困扰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m/8665.html
1、赤痢在药物治疗时,于大椎、身柱各灸5~7壮作为助治,有减低热度,增进抵抗力之效。2、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宜。盖艾能温通经脉,活络血行也。然艾灸亦有主要穴,即曲池、肩髃、环跳、阳陵4穴,以大炷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余治锡邑薛瑞初之太夫人,年逾耳顺,瘫痪已2年余,就上述之4穴,频频灸之,连续有壮,而竟痊愈。步履如恒。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也。3、民间于霍乱流行时,病发,每由针医于手足十指及委中、尺泽放血,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承山等穴,每能止泻,止吐,止转筋,收到良效。但因吐泻失水过多,体力衰惫,虽与针治已无效果时,有经验者能改用神阙、关元做大炷多壮之灸治,还可挽救。附此备考。4、寒湿之邪,久瘀于内,化而为热,客寒触之,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者为冲疝。无锡望亭尚家桥俞长志君,年近50,患小腹痛。自觉有气攻小腹,惨痛欲死,冷汗淋漓,6日未食,奄然待毙,延余诊之。曰,此冲疝也。在脐上用三角灸法(三角灸法:穴在小腹。取法:仰卧露腹,以纸绳量两口角的长度3倍,折成三角形。以一角着脐心,脐心下左右各一点是灸点。疝气、小肠气亦可用此法灸之。偏左灸右点,偏右灸左点)及灸关元与太冲,其痛立止。处方以善其后。5、肝有瘀热,寒邪外束,肝气不能条达,因而横逆。致使小腹疼痛,上下左右,攻冲无定,甚则四肢厥逆。治法宜取照海、太冲、独阴各灸5壮,石门7壮,又脐下5寸两旁1寸处灸7壮。6、未满3岁之小儿,在生齿期或断奶期中,每每突然呼吸停止,颜面苍白或发青,眼球转动,躯干为强直性痉挛,四肢抽搐,人事不省。为时数秒钟至1~2分钟,即复常态。有时为间歇性之发作。重者日发10余次。将间歇时,喉中作笛声2~3声而醒。此名声门痉挛,即小儿急痫。发作时宜针治。平时宜注意营养,多做日光浴,使吸人乳,并每日用灸身柱、肺俞、脾俞、天枢,可以强壮其身体,促其早愈。7、按水肿之症,俱为小便短少,致水气泛滥。余遇水肿症,先灸肾俞,小溲即多,每试皆验。8、呃逆不止,可取水突、膻中、巨阙、关元,用小艾炷各灸7壮。9、先父梦琴公云:壮年时在沙洲纯阳堂治一农民,患阴霍乱,六脉已伏,体已僵,气如游丝,家人环视,俱谓不治矣。将疡科用之丁桂散加麝香分许,满置脐中,上用大艾团灸之,共灸30余壮,胸腹部渐温,呼气稍壮。更灸之,至四肢温,六脉出而止。计烧去艾团有克余,脐周之肉灼至溃烂,后为敷玉红膏而愈。10、余治一邻家鞋店主人之子,3岁,患呕吐泄泻已半月余,面青眼泛,鼻出冷气,四肢厥逆,脉细无神,某医断为不治。余给与艾绒一大团,用墨在小儿腹上点关元、天枢穴,嘱其用艾灸而去。翌晨复来,面有神采。其母谓灸后即四肢温暖,呕吐泄泻俱止,欲吮乳矣,惟灸处溃烂,为敷玉红膏并处方以善其后。11、命门之火式微,不能蒸化津液,水泛而为寒痰。面有青黑色,手足清冷,小腹拘急,小便少,脉沉细,舌润有青紫色。命门灸十几壮,肾俞灸十几壮,膻中灸3~5壮,肺俞灸十几壮,常服金匮肾气丸,可愈。12、肥胖之体痰湿最重,中气则弱,气虚痰甚,水聚成痰,留走肠间,身遂瘦削。咳逆稠痰,肠间水声漉漉,头目眩晕,足不觉冷,甚或肌肉水肿,脉弦滑,舌红润,此为痰饮。宜灸天枢、命门、膏肓、气海各十几壮,中脘5壮,多良。13、中宫阳气式微,三焦失疏,水停胁下,成为悬饮。咳唾白沫,胁下引痛,脉弦不紧,舌白而润。灸大椎3壮,陶道5壮,至阳、灵台、肝俞各7壮。14、三焦水道不利,水入膈膜,溢于肌腠,走于四肢,喘急不能安卧,肢节肿痛,筋骨烦疼,陡呕,脉浮弦,是谓溢饮。水气不化,支结于肺肠心下之处,患者头眩,呕吐,胀满,咳逆,气短不得卧,脉弦细,舌淡润,是谓支饮。两症治法相同。水分、关元、肺俞各灸5~7壮,神阙3壮,命门、中脘、足三里各灸5壮。15、皮肤发痒,搔之起白粉屑,乃鳞屑癣也。当灸曲池、膈俞、血海各十壮,可收卓效。惟需直接灸,壮数不可减少。如畏痛,可用硫黄,天天烧水洗浴,月余亦可根治。16、饮邪留伏筋骨俞穴之间,脾肾阳虚,不能蒸散,此为伏饮。症状为腰背痛,心下痞,恶寒,脉伏而滑。膻中、关元各灸3壮,中脘、肾俞、脾俞各灸5壮,膏肓灸30壮。17、先父梦琴公治徐家园徐茂生腰背痛,为针人中、后溪、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数次,愈针愈剧,乃诊其脉沉而滑,曰:得之矣!此饮邪伏于太阳俞穴之间也。乃为灸至阳、脾俞、命门、肾俞、关元,一治而减,再治而愈。18、痰饮积于胸中留而不去,每遇风寒外束,阳气不得外泄,引动痰饮上逆,而发冷哮。形寒肢冷,咳嗽痰多,喉中有声,脉细弦,或细滑,舌润不渴。灵台灸5~7壮,俞府、乳根各灸5壮,膻中、天突各灸3壮。19、虚喘系因肾元亏损,丹田之气不能摄纳,气浮于上,而作气喘。喘时声低息短,吸不归根,若断若续,动则更甚,心悸怔忡,两脉虚细。宜灸关元数十壮,肾俞、足三里各十几壮。20、日本小儿出生至三个月时,必灸身柱穴七壮,艾炷如米粒大。七岁以下之小儿,伤风发热时,亦灸身柱。据彼邦人云有奇效。见病至十分虚弱时,艾炷宜小宜少。如太过,则不胜火伤毒素,反致危重矣。21、阴疽流注,以蒜片贴疼楚不仁处,再用艾炷于蒜片上灸之,灸至不痛者觉痛,痛者觉痛止为佳。阳症掀肿将成未成时,无头者先以湿纸贴患处,视何处先干,即为有脓处。于该处用艾隔蒜灸之,以平为佳。22、疔不论何经何部,用稍粗之针刺灵台或身柱,使之微出血,再饮以菊花汁一杯。无论如何险重之疔,皆可用此法。疔之部位如在大指端,当属肺经,即刺其经之起穴或末穴,如中府穴,针泻立可见轻。余经类推。面部人中疔为疔中最恶之症,灸合谷有特效。灸炷宜大,两手皆宜灸之。23、晕针多属贫血之人,或病久体弱,或大饥大饱时。艾灸亦能致晕,形状亦是肢冷、自汗、气促、神迷、僵卧,与晕针完全相同,倘遇此种情形,最好注射强心剂。若轻者,只觉头晕欲呕时,饮以开水,立可取效。

艾灸十四大原则

第一要则:施灸时要安静平和。不管是医生给患者施灸还是普通人日常自我保健灸,首先要做到专心致志,手眼并用。施灸的过程切勿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以防灸不好而徒伤皮肉。第二要则:要注意空气冷暖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熏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有气味,因此在避免风吹的条件下,可开窗调换空气,保持清新。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令酷暑之际,更应注意舒适为要。灸法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点火之香等必需事先备妥。第三要则:要注意灸料的质量。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艾卷要粗大、结实、均匀、保持干燥。第四要则:必须做到姿势端正。《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恐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施灸对体位的要求很高。一般来说,施灸的过程要端身正坐,甚至灸膝以下的时候也要端身正坐。直接灸需反复施灸,因此,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不准,再行更换,则又要从头灸起。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第五要则: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严格。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这样就可防止灸后皮肤破溃及感染。至于灸的原料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即可。第六要则:灸疮的处理。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泡、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必要时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消炎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感染,可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一般溃烂面不大,可以听其自然,任其结痂即可。第七要则:要注意穴位和禁灸的部位。虽然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也不能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必须根据选定的穴位进行施灸。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艾卷温灸法。此外,皮下静脉亦应尽量避开直接灸。第八要则: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然罕见,但发生晕灸时也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多因为初次施灸、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原因引起的。所以,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炙;并让病人平卧,急灸足三里几分钟即可可以解决,一般无甚危险。第九要则:施灸期间的保养。施灸的整个过程中,要乐观愉快,戒色欲,勿过劳,饮食清淡,最好素食,这样可助疗效。有灸后调养口诀,有兴趣者可循之:“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第十要则:施灸勿急于求成。使用灸法时,艾炷宜小些,这样不会让自己或病人有痛苦感、惧怕感。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主张:“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灸穴勿太多,热力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暴灸使人难耐。此外,要有明确认识,只有长期灸下去才能有好的收效。第十一要则: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可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此外,还可依平时发病的时间进行施灸。第十二要则:施灸的副反应。一般无任何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延长施灸的疗程。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服中药加味增液汤——生地、冬麦、元参、苁蓉各15克,水煎服。第十三要则:灸后洗澡。凡非化脓灸,可正常洗澡,如有灸疮,擦澡时则应小心疮面,不要过久浸泡,当心不要洗脱灸痂。一般地说洗洗澡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第十四要则:施灸配穴的原则。凡灸上部穴后,必须配下部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单做健身灸,则需灸双侧穴位。当然,任、督二经的穴位则自然取单穴了。初施灸时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第十五要则:施灸勿过量。一般一个灸疮应和种一颗牛痘一样,不宜过大。因此要经常把疮控制在比黄豆(白豆)大些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数,自己掌握,勿使过量。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完·温馨提示: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你若喜欢,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545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