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的验方
金钱白花蛇6条,全蝎9克,白附子4.5克,生川乌6克,天麻9克,明雄60克,薄荷9克,梅片9克,独活15克,麻黄60克,犀黄4.5克,麝香3克。上药用陈酒熬膏,制丸如绿豆大(如无金钱白花蛇,真蕲蛇可代用,真蕲蛇约须18克)。
金寿山的加味甘麦大枣汤
组成:炙甘草6g淮小麦30g大枣10g白石英(或紫石英)(先煎)12~15g炒白芍10~30g
主治:心神不安,肝阳化风。精神紧张、忧虑,情绪急躁,心悸、失眠等症。
亦治拘挛、(目闰)动、抽搐等局部抽搐或全身阵发痉挛等症。
加减: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茯神、炙远志、柏子仁、丹参、夜交藤、合欢
皮等;心悸、怔忡或筋惕惊厥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等;拘挛、(目闰)shun动、抽搐者,重用白芍、甘草,并更加阿胶、甘枸杞子、女贞子、桑寄生、钩藤、夏枯草等;癫痫时发者,加半夏、陈皮、茯苓、枳壳、远志、石菖蒲、白金丸等。
按:甘麦大枣汤出《金匮》,原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治妇人脏躁啼笑无常、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常作呵欠、夜寐不安之症。金氏据“悲者心系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理,用原方甘草生津缓急、小麦养心气、大枣补虚润燥,更加石英重镇安神,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故其效更著。石英白者入气分,紫者入血分,属气为主者用白,属血为主者用紫,皆能潜阳定惊、镇心安神。
金寿山的泻心汤加减变方
组成:黄连3g黄芩10g姜半夏10g太子参10~15g炙甘草3g干姜(或炮姜)3~5g
主治:胆病及胃,或上下交病,气机不畅,寒热错杂之证。或脘腹时痛,或胃
脘痞满,或口舌糜烂,或腹泻便溏,或恶心呕吐,或嗳气口臭,或作酸嘈杂等
症。加减: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12~15g便溏者,加白术10g茯苓10g;泄泻者,加煨葛根15g广木香6g;纳呆者,加陈皮6g;脘痛者,加甘松9g;口糜者,炙甘草改为生甘草、熟甘草各3g,改干姜为生姜1片,加黄柏10g,细辛6g;嗳气者,加旋覆花(包)10g代赭石18g;便艰者,加制川大黄9g全瓜蒌(打)12g。
按:仲景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治热痞外,余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金氏认为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所用泻心诸案是对《伤寒》、《金匮》的具体运用与发展,皆为可贵经验。认为我们当效仲景、叶氏之法而不泥于《伤寒论》、《临证指南》之方,当随时于补虚、开泄、苦泄、通下等法中或全面兼顾,或择有重点地制定适当处方,以适应复杂病情。金氏认为泻心法虽以痞证为中心但不限于痞证,不仅可经常应用于胃、肠、肝、胆之病,而且还可广泛地应用于呼吸、泌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诸系统之病。或以其病变犯及胃肠,或以其兼夹有消化道诸证,或因湿热冲注三焦俱病。只要邪热里结而非纯属大实大满之证皆可随机变化施用。对泻心汤中的甘草,金氏认为不可等闲视之,甘草性味甘平,寒热温凉之药皆可配用,有“国老”之称,《伤寒论》用甘草者有72方决非仅为缓诸药之毒而用,更主要的是为了扶助正气。金氏还常以生炙甘草同用,于扶助正气中兼有清热解毒之效,既可助参以补虚,又能协诸黄而泻火,乃通盘之中又一妙着。
金寿山的加减益气聪明汤
组成:生黄芪12~30g太子参12~15g蔓荆子10g,赤芍、白芍(各)10g升麻5g黄柏6g葛根12~15g炙甘草5g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加减:纳少者,去黄柏,加香谷芽15克;便溏、面色萎黄者,去黄柏,加白术10克;畏寒或腹中冷痛者,去黄柏,加干姜3~6g甚则肢冷者更加附子3~10g;兼有痰饮苔腻脉滑而恶心呕吐者,去黄柏,加泽泻15g白术10g姜半夏10g;兼心神不宁,夜寐不安者,炙甘草加至6g加淮小麦30g大枣10~15克,或更加枣仁粉6g(吞);兼月经紊乱、烘热烦躁见于更年期者,加仙茅12g仙灵脾12g当归10g知母6g。
按:益气聪明汤出《证治准绳》,原方为黄芪、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
(各)三钱,白芍、黄柏(各)6g升麻钱半,炙甘草3g。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乃据“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之理而设。金氏据脾胃内伤学说,认为许多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皆为上气不足之证,而上气所以不足多由于中气不足、气不升,于是将此方加以适当变化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方用太子参、黄芪、甘草以益气,升麻、葛根、蔓荆子升发清阳,芍药收敛,黄柏苦降以防升发太过。还认为上气不足之症益气药必须与升阳药同用,祗益气不升阳则气无从上达;祗升阳不益气则无气可升,反有造成虚阳上越之弊。
郭柏良的参蛤散加味治虚喘
[组成]高丽参6g蛤蚧2对,肉桂3g制附子4.5g淡苁蓉9g熟地9g五味子3g大麦、冬9g益智仁9g淮牛膝9g云茯苓9g炙甘草3g黑锡丹(包)1.8g。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纳肾定喘。
[临床应用]主治肾虚摄纳无权而致的喘证。
郭柏良的地黄饮子治类中风
[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上药等分研末。每服3g,以水一盏半,生姜5片,红枣1枚,薄荷适量同煎至八分,取汁送服。
[功效]补肾益精,宁心开窍。
[临床应用]主治阴阳两虚、营卫不调、虚风痰火交阻所致的类中风。
张汝伟的锁喉风内外效方
组成:
(一)锁喉风内服方:陈胆星、九节菖蒲各3g竹沥半夏、象贝母、光杏仁、全瓜蒌、炒丹皮各9g生枳壳4.5g炒僵蚕9g薄荷叶2.4g。水煎服。
(二)外吹药:1.自制霹雳散:醋煅牙皂角60g薄荷叶15g皂矾3g,研末候用。2.乌牛散:乌牛粪尖(瓦上焙燥)60g生石膏(尿浸1年)30g(砻糠拌煨,去外面硬盖用),飞青黛3g冰片0.9g。共研细末,贮用。3.柳华散:生蒲黄、甘中黄、乌牛粪尖各30g人指甲3g水飞青黛30g。各研细末,绢筛筛过,加上梅片1.5g也研贮用。4.珠黄散
《绛囊撮要》:犀牛黄、冰片、珍珠、煅石膏。
功效:涤痰开闭,祛风散结。
临床应用:主治锁喉风(又名咬牙风),喉头内外疼痛红肿,胸闷气紧,呼吸短
促,语声难出,吞咽困难,口噤如锁,牙关拘急等病症(类似现代医学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等)。上述内外治方,着重采用祛除风痰,清咽利膈之品,张氏并强调指出:喉症必须使用吹药,方获捷效。
小编非杏林中人,所有药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愿世间无病!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