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惠吾(-),男,山东潍县人。贺氏幼读医书,随师侍诊,施针用灸,18岁在潍县行医。年,贺老侨居日本国,从师于著名针灸师伊藤龙齐、杉山和一。?年就读于日本大学针灸学院,回国后定居北京。年和年先后两次考取西医开业执照。贺氏不仅古汉语造诣较深,而且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十分熟练地运用英语、日语进行阅读和口语对话,广博的知识为继承、发展针灸医学创造了条件,医院针灸科任副主任。先后写出了《针灸新悟》、《两条新经络》、《手法探讨》、《针灸笔记》、《论治十种病》、《经络之浅见》等40余万字的手稿资料。
贺惠吾管针学术思想阐要管针术是贺惠吾医师于19世纪20年代创立的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一根长约6cm的针管作为进针器代替押手,注重“七伎五法”操作手法的一套针灸技术。贺氏管针术从学术思想上强调“脏腑分类,经络辨证”“气乃动力之根,诸疾之源,谓气乃治病之本”“虚者求脾,实者责肝”,讲求“阴阳相配,循经取穴”。"七伎"是指七种不同的手伎,手伎是指针刺的方法、方向、角度、深浅、频率及力量等的综合运用,"五法"则是五种补泻手法,即补、泻、迎、随、平补平泻。(详情:贺惠吾“七伎五法”针刺法在治疗胃痛中的应用)贺惠吾(年12月-年7月),原名贺学琴,曾用名贺挥五,山东潍坊回堤镇人,著名中医师,善长针灸,医院针灸科副主任,是针灸管针学术的创始人。其子贺思圣,自幼从父学医,年先后拜师王乐亭、关幼波先生,曾任北京针灸学会第一届秘书长,为马来西亚医疗合作中心终身顾问,临证擅于针药并用。现将贺氏管针术学术思想阐述如下。01管针术起源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用之极为有效的民族医学疗法日本医者在学习我国针灸后,运用较为广泛,形成了很多学派,其中管针由日本针灸医师彬山和一氏创行,即在针刺过皮时以针管代替押手,以减少穿皮时的疼痛。贺惠吾医师早在日本学医时,曾专职学习针灸疗法多年,在5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吸取日本用管进针经验并加以改进,学习历代针灸医家学派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在针刺手法和治疗取穴方面不同于其他针灸医家。19世纪20年代,贺惠吾医师经过长期临床实和总结,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创立了用一根长约6cm的针管作为进针器代替押手,注重“七伎五法”操作手法的一套针灸技术,命名为“管针术”,形成了针灸的独特学派。02贺惠吾应用管针学术思想理论基础2.1气乃动力之根,诸疾之源,调气乃治病之本贺惠吾医师在辨证论治中强调“气”,指出气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因气禀受先天父母之精而生,又赖后天水谷精微而养,是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气既能濡养脏腑,又赖脏腑化生。入心则主神明,入肺则主肃降,入肝则主疏泄,入脾则主运化,入肾则主开合,入胃则主受纳,入小肠则主传化,入大肠则主传导,入膀胱则主藏津,入三焦则主气化。营得气而养,卫得气而保,津得气而化,血得气而行。在病理变化方面,外感内伤均会引起气病,如外邪伤肺,则肺气失宣;寒邪直中肠胃,则中气失调;热邪袭入心包,则心气逆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饮食伤脾则脾失健运,胃气失和房劳伤肾,则肾气虚惫,失于固摄等。另一方面气病也必定反映出脏腑之疾患。如心气逆乱(实),则神昏狂癫;心气不足(虚),则心悸怔忡;肺气不宣(实),则气逆喘咳;肺气不足(虚),则神疲气短;脾气困滞(实),则胀满肢重;脾气失运(虚),则腹泻便溏;胃气上逆(实),则嗳气呕恶;胃气不足(虚),则食少纳呆;肝气郁结(实),则胁痛胀满;肝气不足(虚),则胆虚易惊;肾气湿热(实),则尿溲短赤,茎中热痛;肾气不固(虚),则早泄精;气郁伤血(实),则咳血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