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眩晕医案一则

吴某某,女,35岁。年11月08日初诊。

主诉:头晕加重半年余。

病史:患者平素偶有头晕不适,半年来头晕渐次加重,作时天旋地转,医院服“敏使朗、甲钴胺”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尝试中医治疗,遂来求诊。刻下:时有头晕,身困乏力,精神不振,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处方:归脾汤加减。

黄芪20g白条参9g麦冬9g

当归9g茯神15g酸枣仁15g

龙眼肉15g远志9g甘草5g

牡蛎30g(后入)鳖甲18g(后入)

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11月15日):服上药7剂后,头晕乏力较前减轻,夜寐亦安,纳食增加,舌脉同前。予上方加丹参18g、谷芽12g、麦芽12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11月29日):药后头晕大减,余症悉平,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效不更方,守方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后患者携其母来求诊,言其头晕已愈,未再复发。

按语:吾师认为眩晕其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端,实者在乎风、火、痰、瘀;虚者责其气、血、阴、阳虚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应灵活化裁,数法联用,综合以治。故临证当应明辨其虚实,随证遣方,方得良效。

《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李东垣认为:“上气不足……皆因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今脾失健运,气血乏源,无以上养清窍故发为头晕;气虚不鼓,形神失振,故见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心血化生不足,失于所润,心神失养,故见心悸、失眠多梦。结合舌脉,本案患者之眩晕属虚证为主,乃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故当治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拟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黄芪甘温,归肺脾二经,《本草经解》云:“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白条参甘平,可大补元气,更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开心益智之功。当归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厚,尤擅补血活血。龙眼甘温,入心、脾二经,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故《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其可治怔忡,正合本案之机。茯神气平味甘,可健脾利水,宁心安神。远志、酸枣仁补肝养宁心,安神益智。麦冬入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与人参、当归合用,则益气养血之功益彰。牡蛎、鳖甲滋阴潜阳,镇摄心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养心脾,补养气血之功,气血充足则眩晕自止。

二诊药已中的,诸症减轻,患者气血不足,血行无力,久病可致瘀滞,故守方加丹参,功擅活血祛瘀,清心养血,合前方之当归,养血之中寓以行血,使其无留瘀与伤正之弊;加谷麦芽消食开胃,健运脾机,以复后天之本,体现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三诊药后脾得健运,心得所养,气血和畅,患者诸症大减,余症悉平,疾病向愈,故守方续进,巩固疗效后而获全功。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zy/810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