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医案分享异病同治丹芪心脉康治疗眩晕胸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bdfyy/

今日为大家分享二篇宋银枝教授遣方丹芪心脉康治疗眩晕病和胸痹病的医案,本医案由学生蒋峰、周旭整理。

简介

丹芪心脉散乃深圳市名中医宋银枝教授的经验方,主要适用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临床表现为:头晕、胸闷、胸痛、心悸、怔忡,舌淡或淡紫,苔薄或腻,脉细等症状。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痰阻之证。

眩晕病篇初诊

何某,女,69岁,于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头晕半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转侧时头晕加重,伴见恶心,无呕吐,休息后症状缓解。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予以尼莫地平、美托洛尔降压后头晕症状减轻,仍有反复。1月前再发头晕并加重,仍有恶心,伴见双上肢麻木,神疲,乏力,周身困重,休息后未见缓解,遂来我科门诊就诊。症见:头晕,伴见恶心;双上肢时感麻木,转侧时头晕、麻木均有加重,精神疲惫,少气懒言,懒动,无头痛,无呕吐,纳食一般,夜寐差,大便时溏,小便可。

四诊:望诊:神疲,舌质淡紫,苔白腻。闻诊:语声可,无嗳气及异常气味。切诊: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多动脉硬化症史。

中医诊断:眩晕病

证型:气虚痰瘀阻络证

治法:补气活血止晕,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丹芪心脉散加减

黄芪40g党参20g丹参40g三七10g天麻10g茯苓20g。

10剂。每日2次,早晚各1包,加水-ml,煮沸5-10分钟。温服。

复诊

10月24日二诊:患者诉精神较前好转,头晕大为好转,未再诉恶心不适,夜已可寐,舌质淡,苔白,脉细。但双上肢仍偶感麻木。考虑瘀血乃久积之邪,故予以此方续服10剂。

年12月15日复诊,患者已回湖南老家,其子代诉患者无头晕,上肢已无麻木感,寐可,纳一般,无其他不适,并代母谢医。

按语

眩晕之病,古以气虚、痰湿、风扰多论。《黄帝内经》有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示气虚可致眩晕。《丹溪心法》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故丹溪法痰作晕眩,以痰夹虚为理。提出痰致眩晕之理论。《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眩晕之病,多与肝风相关。

此案何某,头晕频发,以古人之思,多气虚、痰湿、风扰所致,故合补气、祛湿、定风之法于一方。然深圳市名中医宋银枝教授20余年临床经验心得,认为气血乃一阴一阳,互根互用,气行则血行,血足则载气,今气已虚,血焉能不滞?患者舌质淡紫,正为气虚血瘀之证,故将补气、祛湿、定风、活血四法合于一方,拟得丹芪心脉散补气活血,化痰祛瘀以止晕眩。

遵内经之法,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现气已虚,血行定然受滞,故重用丹参活血化瘀。丹参走心,心主血脉,心脉通则络脉畅,二药合用,气足血行,共为君药。党参健脾益气,性平而补,助君药之力而无助热之弊,尤宜于倦怠乏力,长期素养。天麻平肝定风,《本草纲目》载:“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茯苓性平,健脾祛湿,扶正之余兼有安神之效。患者夜寐差,疲惫乏力,此为痰湿阻滞气血,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所致。此三药合用,共为臣药。瘀血乃久积之物,故佐之三七以助丹参化瘀之力,然三七化瘀之力强,恐有伤血之弊,遂法少量使瘀祛而正不伤。全方六药,使补气活血,化痰祛瘀合而为用,共奏止晕之效。

此方首服10剂已头晕大为好转,夜已可寐,心中暗忖内经之法合以诸家之说果真效验,双上肢麻木仍在,考虑瘀血乃久积之邪,又续服10剂,余服此方20剂后,症状已除。

胸痹病篇初诊

林某,男,43岁,于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胸痛间作1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发作时呈压榨性疼痛,伴胸闷气促,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予以支架植入术后,胸痛明显缓解,但仍有胸闷不适,2周前自觉胸闷发作较前频繁,遂再次就诊于我院。症见:神志清,精神疲乏,步行m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不适;偶有头晕,喉中有痰,无气促、心痛,无咳嗽咳痰,纳食可,眠差,二便调。

四诊:望诊:神志清楚,面色少华,舌质黯红,苔薄黄微腻。闻诊:语声可,无嗳气及异常气味。切诊;脉弦细。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

中医诊断:胸痹

证型:心气亏虚,心脉瘀阻证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止痛。

方药:丹芪心脉散。

黄芪40g党参20g丹参40g三七10g

天麻10g茯苓20g。

10剂。每日2次,早晚各1包,加水-ml,煮沸5-10分钟。温服。

复诊

年12月15日二诊:胸闷、气短较前稍减轻,可步行米以上,诉头晕、神疲好转,已无明显焦虑,纳眠可,二便调。效不更方,拟以原方再进10剂以除余症。

年1月2日三诊:现无胸闷气短、心痛,可走行2公里无气促,纳眠可,二便调。

至此,收效显著,现患者胸闷已不明显,能活动自如,神清气足,暗思补气活血之法果真效验,此法虽平凡,但黄芪配伍丹参重用,能使气足血行,阴阳复衡,故数症全消,收效不凡。嘱其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并再予以此方10剂巩固疗效。

按语

《黄帝内经·灵枢》云:“邪在心,则病心痛”。《黄帝内经·素问》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内经虽述其症,然其理却首见《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仲景提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认为胸痹之病乃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所致。而清代名医王清任亦据己验提出己见,认为瘀血阻滞亦可生胸痛之病,《医林改错》云:"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瓜蒌、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应,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付,疼立止"。

深圳市名中医宋银枝教授指出,当今之胸痹心痛者,往往为虚实夹杂之症。好发于中年男性,具有积损正衰的特点。气虚为本,多夹有痰阻、血瘀之象。自制丹芪心脉康散剂泡水冲服,缓补心气亏虚,化痰活血通络。本病患者林某寸脉无微,按之弦细而微涩,机体无畏冷,非阳虚阴乘所致,故古法虽验,但仍得须辨证而行,以免墨守成规,唯古是从。患者舌质黯红,乃瘀血之征。且心脉通畅为本,现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岂能不痛乎?然林某已病久,胸痛伴见神疲乏力,久病耗伤气血,心气不足。辩证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以补气为基,使气足血行,方拟丹芪心脉康。方中重用黄芪补气行血,于此证乃标本兼治之药。丹参活血化瘀,且尤宜通心脉,此症最应。故二者共为君药。党参补中益气,其力虽不如人参,但胜在平和,以其助黄芪补气之力倍而无增热之弊。三七活血化瘀之力强,恐其伤血之弊,故少加以助君,且三七化瘀止痛效彰,又能止血,活血而无出血之虞。二药共为臣药,助君药之功,使补气提神之力强,活血化瘀之力著。天麻定风止晕之力,无出其右,故佐以天麻熄风止晕。病者苔薄黄微腻,应为湿郁化热,健脾祛湿为要,故加以茯苓,且茯苓兼具宁心安神之效。全方相伍,共凑补气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止痛之效。故患者首诊服药10剂后,症状大为减轻,收效满意,故暗思此法得当。淤血乃为久积之邪,怎能速去?故续服原方10剂以除余症。再次复诊,已无胸闷心痛,心中甚喜,暗叹古之经验合辩证之法运用此方,药到病除,实乃佳效。

小结

此案与上案眩晕之病相较,虽主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为气虚血瘀之证,两案同用一方,均收效甚佳,体现中医辩证之下异病同治之义。中医不以方对病,不以药对症,乃以辩证病机,寻因而治,此为中医核心思维,病有千万变,然病机相同,百变归一,循病机而立法,自然一方同治数病,获效甚佳。

拓展: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机相互贯通,为内外合邪,虚实结合,内则多为气虚脾弱,或夹阴阳虚弱,外则多为痰湿阻络,络脉瘀阻,或夹肝阳上亢,阳亢化风。故宋教授紧密结合临床,提出“丹芪心脉散”,方中黄芪,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党参“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安”(《本草从新》)。两药相配则健脾、补肺、益气;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兼归肝,专入血分,清而兼补。其入血分而能凉血,入心经而能清心,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丹参的活血祛瘀作用广泛,能治瘀血阻滞各种病症。近来临床用于心绞痛、脉管炎及肝脾肿大诸症,颇受赞誉。昔人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惟月经过多及孕妇当所忌用。三七,甘、微苦,温。入肝、胃经,它的功用,主要为止血、化瘀、止痛三种,不论内服或外用,都有良好的疗效。天麻,甘、微温。入肝经。平肝息风,通络止痛。它既能平息肝风,又能驱除风湿,为治眩晕的要药,在古方中有治肝虚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的记载。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健脾补肝,平肝息风之功。

出诊地点:

周一、四、六:医院心血管病门诊

周五上午:深圳市医院名中医馆

周五下午:深圳市医院中洲社康

注意:因疫情缘故!近期出诊时间有变更,请诸位网上预约后再前往我院门诊就诊,谢谢!

网上挂号方式

方式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zy/774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