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又是脏腑的活动产物,人体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血。所以认识和分析气血病机,病证,就更能深入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生理气的来源,一为禀受先天父母之气,称为元气,入藏于肾;另一来源为后天水谷之气,此气得脾胃之输布,充泽于五脏,就成为各脏之气。此两气相合,即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故《灵抠》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人体之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元气是先天精气所化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道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为水谷与自然界之气相合,积留于胸中,出于喉咙而呼吸,贯心肺以行血。营气亦是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运营于脉中的精气,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它与胃气不同者,乃运于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以温养肌肉皮肤,其主要功能是保卫体表,抗拒外邪的入侵。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有关内容已如前述,故不重复。
病理由上所述,气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疾病发生演变和气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如《素问》说,“百病皆生于气也。”
气病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内伤。例如外感疾病中,风寒外束,则会引起肺失宣,而为咳嗽;寒与气结,则为疝为痞;风热上乘内燃,肺气失于肃降,而咳出黄痰,鼻扇:邪热袭入心包,心气逆乱而神昏,,晾厥,湿浊阻遏气机,则肺气壅塞而喘逆吐涎,脾肺不为而泄泻,至于劳损过度,则气耗血管;饮食失节,则胃气失和;七情克制,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劳倦,饮食和情智所伤,都与气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综上所述,内伤外感均可引起气病,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则与病理变化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亦自不同。
气病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头发疏泄于肝,输血贯脉而周行于心,故脏腑一旦受病,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气的病理变化,出现刁;同的气病证候。如肺气不宣,则为咳嗽,肺气不足,则神倦气短:心气遂乱,则精神受扰如昏迷癫狂;气血亏耗,则心气不足而心悸怔忡;脾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泛恶呕吐;脾失运化,则胃气虚衰而纳呆泄泻,生湿生痰;肝气抑结,则化火上炎,肝阳暴涨而上扰神志;肝气虚则胆亦虚,而头晕心惊,胆怯肢麻;,旨气虚弱,固摄失则遗泄;肾气不纳,则动即喘息,气不化水,则泛而为痰为肿。
血来源于水谷的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的功能主要是充润营养全身。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以及皮肤的感觉,五脏六腑功能协调,无不赖血之营养。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周流不息,除了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直接关系外,与气之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因血属阴,赖阳气以动行,气滞血亦滞,气脱血亦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法。
病理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三者的病因、病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出血是血虚的病因,又可能是瘀血的病机,当出血蓄积于内而为瘀者,就是这种联系的反映。现分别就三者的病理分述于下:
出血:正常人的血液是循行于脉中,若脉络受伤,血溢于外,就是出血。血从上而出,称为上溢,如咳血、吐血、衄血等;血从下而出,称为下溢,如便血、尿血、崩漏等。
出血之病机,大多数由火而起,但也有因气不足,使血无所依而导致出血的。因此,归纳出血的病机,不外风火燥热损伤脉络,过食烟酒辛辣动火之品,或厚味肥甘蓄积为患;七情因素之激扰,五春之火内燥;素有血病,复固纵情色欲,耗损肾阴,虚火伤络,以及跌打损伤,用力超重等。
瘀血:凡离经之血未出体外,停滞于内,或脉中之血为痰火或是湿热所阻,均能成瘀。其病机有:邪毒入营,或外阴脉道;对出血处理不当,余血内留;产后恶露不下,挫伤脉络,以及其他气病、血病等。
血虚:主要由于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的两个原因。例如吐血、衄血、产后以及外伤性出血等,血去过多,新血未生出;或因脾胃素弱,水谷之精故不能化生营血,以及诸病不愈、肠中虫积、营血消耗等等,均能使脏腑百脉失养,而出现——系列血虚的病理反应。
以上气血所述,异病同治,同治异病。我行医六十多年来,都用中药(不用西药),治癫狂精神分裂病症、癫、狂、痫,奇难杂症等治愈不少。在中国开放改革至今,有西医以来,都没有重视过中医院专治机构,我国和疾病作斗争几千年来的经验,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特色中医药治疑难疾病机构,这类病者得到康复,免致这类病者势凶毁物伤人,病家和群众又不惊骇,这件造福人民的大好事,万望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开拓创未来,协助给予办理合法文件等手续,以期早日实现。消除于疾酋痛哭苦连绵,见到叶枯连枝太可怜的惨景。行为未减施民意,时代常增翰墨情,秉性轻财求晚节,诲人不倦度余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