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
第六十六天
第十二章表里双解剂
第十三章补益剂
■含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症: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类
■注意事项:
1、注意气血阴阳及脏腑关系。(①直接补②间接补“虚则补其母”—A肺脾←气“培土生金”//B肝肾←阴“滋水涵木”//C脾胃←阳气“补火暖土”)
2、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明虚证真假(“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4、做到补中有行。
5、注意调理脾胃。
6、慢火久煎\另煎\冲服\空腹或饭前服。
7、反对滥用补益剂。
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人参—益气健脾(偏肺脾)君
白术—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23、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
黄芪—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君
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陈皮—行气燥湿健脾,使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活血
柴胡/升麻—升举阳气
主治:Ⅰ、脾不升清证Ⅱ、中气下陷证Ⅲ、气虚发热下陷清阳之气郁遏于下焦,郁而化热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脉虚弱无力
Ⅰ←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Ⅱ←脏器下垂(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
Ⅲ←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配伍特点:1、补气结合升阳,体现“甘温除热”法;2、补气兼能调气和血
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下陷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24、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熟地—滋阴养血,血中血药君
白芍—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当归—养血和营活血,血中气药
川芎—行气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
治法:补血和血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2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君
山茱萸—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山药—补脾益肾,固精
泽泻—利水泄湿,泻肾火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主治:肾阴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2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附子/桂枝—补肾助阳臣
干地黄—滋阴补肾君
山茱萸/山药—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
治法:补肾助阳
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2、三补三泻为主,少伍温热之品,“少火生气”。
第十四章固涩剂
■含义: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涩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注意事项:
1、配伍相应的补益药物,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
2、重在收涩固涩,若外邪未尽,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3、不宜用于热病多汗、痰饮咳嗽、湿热或伤食泻痢、火扰精泄、血热或瘀阻崩漏等实邪所致之证
27、四神丸《证治准绳》
补骨脂—温肾暖脾以止泻君
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泄
吴茱萸—温里散寒,助阳止泻
五味子—涩肠止泄
(生姜/大枣—调理脾胃)
主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肾泄)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或食不消化,腹痛腰酸)
病机:脾肾阳虚,肠道失固
治法:温肾暖脾,涩肠止泄
28、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益气健脾,化湿止带(白术山药)君
苍术/陈皮—燥湿健脾、理气
车前子—利湿泄浊
柴胡/白芍—疏肝养血(养阴)
黑芥穗—祛风祛湿,收涩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主治:肝郁脾虚温浊带下证,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量多,舌淡苔白(肢体倦怠,大便稀溏,脉缓或濡弱)
病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
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第十五章安神剂
■含义:凡以安神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分类:重镇安神←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
补养安神←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注意事项:1、易伤胃气,不宜久服;2、多金石类,宜打碎先煎
29、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重镇安神代表方)
朱砂—(入心)镇心安神,清热君
黄连—清心泻火除烦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甘草—益气护胃,调和猪药
主治:心火偏亢,心血不足证,惊悸,失眠,舌红,脉细数(怔忡,多梦,心神烦乱)
病机:心火亢盛,心血不足,心神不安
治法:镇心安神,泄火养阴
心悸(惊悸、怔忡):指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的病证。因受惊而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者,谓之惊悸;其发作无时,无所触动即发,病情较重者称怔忡。
30、天王补心丹《摄升秘剖》(滋养安神代表方)
生地—滋阴清热君
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
酸杏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远志/朱砂—宁心安神
丹参/当归—养血和血
五味子—敛阴养心
人参/茯苓—健脾益气以充养先天
桔梗—载药上行
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怔忡,虚烦少寐,神疲健忘,梦遗,口舌生疮,大便干燥
病机:心肾两虚,虚火上炎致心神不安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巩固复习
编辑:魏莹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