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针灸 医案 失眠 泄泻
中医内科的方剂配伍理论,与针灸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治疗对象也相同,临床尝试应用,疗效较为满意,现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案1、患者张××,女性,54岁,年2月12日初诊。失眠半载,近日尤苦,服中西药物疗效不显,缘由半年前入睡时意外受惊所致。伴头晕耳鸣,心烦怔忡,腰酸乏力,下肢不温,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属肾阳虚弱,火不归源,治拟温肾制火,交通心肾。针取双太溪,进针1寸左右,得气后行补法,双神门进针0·5寸,得气后行泻法,留25min出针。双心俞麦粒灸3壮,每日1次,共20次,失眠基本痊愈。
按:心肾不交的病人,内科处方用交泰丸而针灸可取肾经原穴太溪,心经原穴神门,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神门清泻心火,其功效与交泰丸中的黄连相同,太溪温补肾阳,又与肉桂之效同,引火归源,同时佐以心俞养心安神,故收效显著。
案2、患者李××,女性32岁,年7月16日初诊,因近5个月患失眠夜间入睡困难,诸药无效,伴心烦不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纳差,但白天精神尚可。舌红苔根薄黄少津,脉弦细而数。此属心肝阴虚之失眠,治拟滋阴养血,宁心安神。针取双神门,进针0·5寸,双三阴交进针1寸,得气后行补法,肝俞进针0·1寸,太冲进针1寸,得气后行泻法,脾俞进针0·1,足三里进针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留25min出针,每日1次,10次后,患者已能入眠,但易惊醒,醒后难入睡。隔日1次,针10次,睡眠饮食正常,头晕目眩亦除。
按:肝血不足,虚烦不眠的病人,内科用《金匮要略》酸枣仁汤治疗。针灸多取神门、三阴交、肝俞、太冲、足三里,临证加减。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滋养肝血,其功效与酸枣仁相似。脾俞、足三里与神门、三阴交相配加强宁心安神之效。故脾俞、足三里益气健脾与酸枣仁汤中茯苓、甘草一致,同时神门、三阴交又有调畅气机之能,太冲疏达肝气与其相伍,具有养血调肝安神之妙,故与汤中川芎效同。肝俞、太冲亦可清肝热,与三阴交配伍滋阴降火,功同知母,临床效显。
案3、患者马××,女性,44岁,未婚,年6月18日初诊。近一年晨起常腹泄便溏,食欲不振,食后脘腹作胀,钡餐透视显示:胃底在两髂连线下75px,伴形体消瘦,面色痿黄,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而弦。诊断:胃下垂。曾服中药无效。此系脾胃气虚,中阳失升。治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针取关元(加灸),进针1寸,得气后行补法,百会进行0·5寸,双阳陵泉进针1寸;得气后行泻法,双足三里,三阴交进针1寸;得气后行补法,留25min出针,并嘱病人饭后平卧,常做腹式呼吸,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腹泄明显减轻,食欲增加,2个疗程后告愈。
按: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病人,内科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治疗。针灸多用气海(或关元),百会,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临证加减。气海、(或关元)能补益元气,调补下焦气机而振奋中阳,其功效与补中益气汤中黄芪、党参相同,加之百会升提清阳而共成益气升阳之功,同时百会这种升阳之能又与补中益气汤中升麻之升阳一致,阳陵泉疏肝利胆,与柴胡升少阳清气效同。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燥湿和胃,功同白术,甘草,因二穴调和气血又有当归和血养阴的功用。
这种处方取穴的好处便于从总体证候上把握穴位配伍,吸取方剂配伍的精辟理论,用于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然而针灸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例如“双向调节”,一穴多效,作用远非中药可及,切忌机械地对号入座。
本文得到程莘农老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潘哲,程莘农.中药方义理论在针灸临床运用.光明中医,,18():12-13
一代宗师仙鹤去,两袖清风育后人。
三才针法流芳名,针灸传扬不朽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