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心瘅?
心瘅又名心热病。
在《汉书?艺文志》之前
已有心瘅之病名。
《方技略》谓:
“五脏六府瘅十二病方。”
其五脏瘅中当有心瘅。
《外台秘要》卷四:
“心瘅,烦心,心中热。”
心瘅是指
外感温热病邪,
或因手术等创伤,
温毒之邪乘虚侵入,
内舍于心,
损伤心之肌肉、内膜,
以发热,心悸,胸闷等
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可见于西医的病毒性心肌炎。
2.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发病前1~3周
有上呼吸道感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病史。
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
咽痛、倦怠、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
或心前区隐痛、头晕、
呼吸困难、水肿;
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
或心源性休克。
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显示心肌损伤、
病原学检查阳性等,
应考虑病毒性心肌炎。
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3.中医治疗心瘅的辨证论治
首先需辨别虚实,
凡病程短暂,
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
或伴咳嗽,可考虑属实证;
病程长达数月,
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面白多汗,可考虑属虚证。
其次再辨别轻重,
若神志清楚,神态自如,
病情轻;
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口唇青紫,烦躁不安,
病情较重。
1、热毒侵心证:
发热或低热延绵,
或不发热,鼻塞流涕,
咽红肿痛,咳嗽有痰,
或腹痛腹泻,肌痛肢楚,
短气心悸,胸闷胸痛。
治则:清热解毒,扶正养心。
湿毒犯心证:
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心慌胸闷,肢体乏力。
治法:解毒化湿,宁心安神。
气阴亏虚证:
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
少气懒言,神疲倦怠,
头晕目眩,烦热口渴,
夜寐不安。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心肾阳虚证:
心悸怔忡,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
呼吸急促。
治法:温补肾阳,宁心安神。
心脉瘀滞证:
心悸不宁,胸闷憋气,
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
唇甲青紫。
治法: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4.调护:
(1)平素增强体质,
积极预防呼吸道
或肠道病毒感染。
(2)避免过度疲劳,
不宜作剧烈运动。
(3)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
忌食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之品,不饮浓茶。
(4)保持心情愉快,
避免精神刺激,
有充足的睡眠。
※急性期:
应卧床休息,
一般需3—6周,
重者宜卧床6个月-1年。
待体温稳定3-4周后,
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转,
心电图改变好转时,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Dr.孔令彪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