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现在以成为人类的一大杀手,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是目前摆在我们医务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大家共同探讨其病源,根治其根本,笔者通过几十年的临床体会,通过调理肝、脾、胃、达到治愈冠心病的目一的是有积极作用的,现将有关体会慨论如下:
从临床上看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都有胸闷、气短、心悸、乏力体虚之症,有这种情况可慨之为本虚标实之症。标实多源于气、血、痰、湿之邪气痹阻胸阳。使之胸阳不振而行成冠心病,这一点已被多数医者认可。但本虚理应在何脏,医家们则众说纷云。有的主张其病在心肺,有的认为在其肝肾,各握其理,笔者认为除以上原因以外,其病因主要在脾胃,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古人云:“脾胃一病,百病乃生”之说,而冠心病人的身倦乏力气短等症,亦与脾胃之气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和功能的失调对冠心病的发展及愈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冠心病的时候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和其它脏腑的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具体方法是:
益气健脾:平素体虚,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或过用攻伐药物,损伤脾胃,形成脾虚气弱导致心脉痹阻,临床表现为心季胸闷,面色萎黄,短气懒言,神疲乏力,动则汗出,且诸症加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苔薄白,脉沉弱。治则:益气健脾,佐以通络。方用四君子汤加减:晒参、白术、云苓、陈皮、黄芪、丹参、川芎、
路路通、甘草等。
健脾养血:年老体虚,病后失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生化无源,心脏失养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不适,失眠健忘,多梦易惊,短气乏力,神疲纳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养血,佐以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神、炙黄芪、广木香,龙眼肉,酸枣仁,全当归,丹参,川芎,路路通,炙甘草等。
温中补脾:脾胃素虚,外受寒邪,过食生冷,形成脾胃虚寒,血脉凝滞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心悸胸闷,短气懒言,食少纳呆,食后胀满,四肢不温,喜热饮,或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则:温中健脾,佐以温通血脉。方用理中汤加减:党参、白术、干姜、肉蔻、黄芪、桂枝、川芎、薤白、当归、炙甘草等。
湿肾补脾: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气久虚不能充养肾脏,或房劳过度,命门久衰,不能温暖脾阳,形成脾肾两虚,心脉痹阻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短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昏眼花,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弱或沉微。
治则:温肾补脾,佐以温通血脉。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肉桂、党参、白术、干姜、补骨脂、川芎、当归、薤白、淫阳霍、路路通、炙甘草等。
健脾生津:思虑过度,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或素体阴虚,形成脾气虚弱,生化无源,阴津不足,心脉失养之冠心病。临床表现:胸闷心悸,体倦乏力,短气懒言,纳食减少,口渴多汗,咽干舌燥,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或数。治则:健脾生津,佐以活络。方用生脉散加减:党参、麦冬、生地、丹参、鸡血藤、赤芍、玉竹、枣仁、茯神、
路路通等。
健脾化痰:过食膏梁,寒凉太过,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形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化为痰浊,痹阻血脉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形体稍胖,胸闷心痛,身重乏力,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滑或厚腻或垢浊,脉弦滑或沉紧。治则:健脾化痰,佐以活血。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党参、丹参、川芎、胆星、天竹黄、法夏、陈皮、瓜萎皮、
甘草等。
健脾化瘀:平素体虚,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攻伐太过,损伤脾胃,形成脾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流不畅,血脉疲阻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心胸刺疼,心烦不安,短气懒言,神疲乏力,纳食减少,食后胀满,舌质有瘀点或紫斑,脉弦或沉弱而涩。治则:益气健脾,活血化淤,方用四君子汤和桃仁四物加减:党参、白术、黄芪、桃仁、红
花、川芎、当归、赤芍、檀香、甘草等。
疏肝健脾:情志不舒,郁怒不畅,肝失调达,肝郁抑脾,形成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血脉受阻之冠心病。临床表现:心胸刺疼,两肋胀疼,头疼目眩,短气懒言,神疲乏力,纳食减少,食后胀满,心烦少寐,睡不安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沉香、
白术、茯神、党参、山楂、甘草等。
讨论:脾为后天之本,“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只要调养好脾胃功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脾气旺盛,鼓动有权,则血液流畅。脾气健运水液代谢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气盛血足,痰饮自清。脾阳充足,不断充养肾阳,则元阳旺盛,血脉得以温通……。故冠心病可愈。再次证实了李东垣倡导的“治脾胃以调五脏”这一治疗原则的科学性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