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杏林精粹杏林磨砺七十载国医大师刘志

各家荟萃

杏林磨砺七十载

——国医大师刘志明中医之路

江西中医药大学虞胜清

国医大师刘志明

前言

刘老现已92岁高龄,杏林磨砺七十余载,献身中医药事业,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的辛勤努力、无私奉献、卓越成就,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受到了国家的嘉奖。刘老曾先后荣获卫生部“中医药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特别贡献奖”等。

刘老曾担任第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首批全国名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央保健专家。先后主持或指导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各项课题14项,发明专利3项。代表性论著有《中医内科学简编》、《中医学》、《刘志明医案精解》、《中华中医昆仑?刘志明卷》、《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

年元月,北京市卫生局、市人事局、市中医药管理局为弘扬中医药学术思想,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长远发展,褒奖首都中医药精英的突出贡献,联合授予京城12位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的称号,刘老名列其中。

年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本文试对刘老“中医之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探索。

刘老在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

一、出身世医师承名家

(一)出身世医

刘老出生于岐黄世家,其高祖是悬壶湘水的名医,医术精湛,名闻遐迩,因出诊不坐轿,被称作“刘四差马”。曾祖是国医刘碧泉,祖父、父辈均为当地名医。刘老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医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刘老幼时记忆力较强,祖父辈对其要求严格,白天在私塾学习和背诵儒家经典,先生博学而严厉,几年内背诵了不少古书;晚上则在家中诵读中医经典。虽然对其中的道理不甚明了,但对儒、医经典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师承名家

学习中医,自古以来重视师承。11岁时,父亲病故,刘老叔父虽然身为中医,还是决定让刘老从师名医,于15岁拜湘潭名老中医杨香谷先生为师。杨师当时年逾六旬,行医已四十余年,医术高明,为人正派,曾师事于湘潭名医“楚九郎中”门下,颇得其传。杨师常教诲曰:“研究医学之门径,先须熟读《内》《难》《本草》《伤寒》《金匮》,然后博览《千金》《外台》诸书,同时更须勤于临证,以证验先贤之言,而得岐黄之真谛。”杨师对《伤寒论》的学习督之尤严,他说《伤寒论》为医家最紧要之书,必须熟读,于临证方可运用自如。

杨师以善治“外感证”闻名,对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余师愚等学说无不通晓,尤崇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主张治外感必须“急以除秽为第一要义”,善用杨栗山“升降散”等十五方,对使用石膏、大黄亦独具经验。这些对刘老后来的临床行医都深有影响。

(三)家学与师承打下坚实基础

家学与师承为刘老步入医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时在私塾学习和背诵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古文观止》等,祖父辈又要求他诵读《医学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受到古文的熏陶,为刘老后来学医奠定了良好的古文基础。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说明古文造诣越深,学习中医越易入门,也易深造。

家庭中医氛围的熏陶和祖辈的严格要求,使他自幼便背诵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加之后来在杨香谷老师的督导下,深入研习这些医学典籍,由幼时的不甚理解,进而消化吸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二、崇尚仲景活用经方

由于老师杨香谷先生极其重视《伤寒论》,刘老从学习中医伊始,就崇尚医圣张仲景,在从杨师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对于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包括《金匮要略》方剂,即后世所称“经方”)更是推崇备至,不但精深研究,而且在临床中能做到灵活运用,取得满意疗效。

(一)运用经方,贵在灵活变通

经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刘老认为:应用经方最忌以方套病,呆板不化。刘老临证常用经方,但又不拘泥经方。无论经方或时方,都贵在灵活运用。试看仲景用方,全在灵活变通,如桂枝汤,可以加桂,也可以去桂,可以加芍,亦可以去芍,加减变化,十分灵活。

(二)运用经方,必须善于抓住主证

运用经方,刘老认为:还必须善于抓住主证,法随证立,方以法制,证以方名,方证一体。临证中见其主证,即用其方。

例如:刘老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足膝关节红肿较甚的痹证,每获佳效;肾着汤则以“腰中冷如坐水中”为主证,故用于以腰冷痛为主的痹证,包括西医所称的一些腰椎疾病,稍事加味,亦确有良效;而甘草附子汤的主证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用治以四肢关节疼痛为主的痹证,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些都说明辨清主证对于正确使用经方是十分重要的。

(三)运用经方,但见主证、病机相同即可

对于不同的疾病,但见有相同的主证或相似的病理机制,就可用其方。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是葛根汤的主证,其病机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而致,将此方用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而伴有项背疼痛不舒者,屡屡取效。虽然这些病不属于太阳中风,但因病机与太阳中风的葛根汤证的病机有相似之处,故可变通而用。

(四)运用经方,还须明了方义,扩大应用范围

运用经方,还必须明了每一方的方义,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麻杏苡甘汤的主证是“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但观本方有麻黄、杏仁宣上疏风,苡仁祛湿,可适用于痹痛部位在上者。刘老用本方治疗下颌关节炎,虽然没有本方主证,但因与本方方义合拍,故用之有效。

(五)典型病案

1、伤寒热入血室案

一九七二年,刘老随医疗队赴山西农村时,曾遇一女患者,发热面赤,神志不清,狂躁抽搐,罹病数日,不明所以。当地医生投以解热、消炎、镇静之剂而罔效,全家惶恐,急来求诊。刘老详询病史,得知发病之日,正值经水适来,此病显然系伤寒热入血室之证,急投小柴胡汤,服药两剂果验。事后传为佳话。

2、小儿病毒性肺炎案

一九七三年,刘老南赴江西巡回医疗,医院会诊一例三岁男儿。西医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用西药治疗月余,仍高烧达40℃不退。患儿消瘦,腹胀纳差,大便稀滴,脉细数无力。此系一派脾阳虚之证,只宜温补脾阳,少佐寒凉即可。遂以乌梅丸加减,一剂热减,三剂热净。

3、胃扭转案

一九八〇年,刘老于门诊遇一胃扭转患者,女,20岁,患病已历数月,当地中西医治疗乏效,专程来京就诊。此为临床罕见之病,患者精神萎靡,面色白,双目微浮,气短乏力,胃痛难忍,腹胀呕吐,呃逆泛酸,大便已数日未行。观其脉证,乃为脾虚气滞,脾虚为本,气滞为标。治宜标本兼顾。《伤寒论》有“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有“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正与本病合拍,故合二方而投,服二十余剂痊愈。

仅举上述数例病案,即可充分证明,刘老崇尚仲景,活用经方,于疑难大证奏效极佳。

三、勤于实践精益求精

(一)勤于实践,学验俱富

中医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由于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效果好,深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而疗效的取得,固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实践。

刘老认为:勤于实践是中医临床医生提高学术水平,丰富临床经验最主要的方法。

(二)临床实践,耕耘不辍

刘老自学医以来,从未离开过临床,即便在动乱十年期间,也未曾有一日擅离职守。几十年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走到那里,就在那里看病。刘老认为只有不断实践,方能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技术上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作为临床医生,最忌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空头理论,若仅有理论,乏于实践,必致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难合,难能奏效。

(三)临证二要重在大法

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二个要点:既要掌握辨证施治,更要掌握治病大法。

1、治病大法

治病大法,就是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从总体上明确了治病大法,辨证施治就有了正确的主导思想。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治疗大法上提出了“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的精辟见解,对指导临床很有意义。

(1)“治外感如将”

外感热病为六淫时疫所致,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故治疗必须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迅速驱邪于体外,以制止疾病的发展。正如将军之用兵,有胆有识。至于驱邪的具体方法,历代医贤都有不少阐述,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中病神速,去邪务尽,此即“治外感如将”之谓。

刘老曾与儿科研究所协作,对小儿病毒性肺炎进行临床研究,根据小儿肺炎的临床证候,如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等证,一般归属于风温范畴,故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上往往难以控制病情,病死率较高。刘老认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是肺脏实质性病变,传变急,发展快,因而治疗不必拘泥于卫气营血的顺序,在发病初期即应发汗透表、清营解毒同时并举,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连翘、银花、丹皮、生地及局方至宝丹等。通过数百例的临床实践,确实取效甚捷,使不少患儿避免了热极生风或热入心包等危重症状的出现,提高了治愈率。

外感病,邪实为主,祛邪为先,故药物剂量往往宜重,否则难能为功。刘老借鉴古人用大黄的经验,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里急后重而证实者,用生锦纹大黄末一两,一日作三次服,乃建奇功。再如一九五六年刘老推广治疗乙型脑炎的经验,借鉴余师愚所用石膏法,以白虎汤为主,对重症邪实者,一日用石膏达斤余,能迅速清热,疗效较高。

(2)“治内伤如相”

“治内伤如相”,譬喻宰相治国,统筹全局,深谋远虑,从容不迫,因势利导。中医治病重视整体,治病求本,对慢性病的治疗,重视对机体的调理。

如功能性水肿,患者多呈颜面及下肢凹陷性浮肿,似属邪实,但患者年龄多在四旬以上,病程较长,且同时伴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纳差等心脾两虚之证候。故此病应属本虚标实,治疗应着眼于整体,以补虚培本为主,不宜过用分利之剂,否则不但浮肿难消,反易耗伤正气。临证时刘老常用健脾调气血之法,以归脾汤加减主之,多获效验。

再如冠心病的治疗,刘老认为活血化瘀疗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也能获一定疗效,但毕竟属于治标的方法。因冠心病患者多年高体虚,若不细加辨证而一味攻伐,势必戕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当按标本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治本以滋肾为主,治标重视通阳化浊。在冠心病缓解期,刘老往往给患者以滋肝肾并兼通胸阳之方药,配制成丸药进行调理,多获稳固疗效。

由上可知,内伤病多属本虚,故治疗必须重视从本论治。又因其来也渐,其去也缓,故又须因势利导,不可操之过急,制方求稳,保护胃气,有方有守,徐徐图之。刘老治内伤病往往守方十几付、几十付乃至上百付,中间只根据病情变化稍事增损,疗效比较满意。

总之,“治外感如将”,注重驱邪;“治内伤如相”,善于调理。这些都是通过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对临证治病大法的切身体会,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勤于实践必结累累硕果

大法既明,行有规矩;知常达变,又存乎其人。说明刘老在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勤于实践必结累累硕果。

四、博采众长发扬创新

(一)博采众长

刘老谨遵《伤寒论·序》中仲景的教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精研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又努力汲取历代医家之长,钻研各家学说。

1、选择学派,深入研究

历代各家学说,内容极其丰富,一一遍读,实非易事。刘老将历代医家分为几个学派,每个学派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家著作重点学习,然后旁及其他。

研究《内经》,以王冰的校定注释为主,参以张介宾《类经》、杨上善的《太素》,旁及吴昆、马莳、张志聪等著作。

《伤寒论》注家尤多,刘老钻研《伤寒论》以成无己、柯琴、尤在泾为主,略事浏览其他注家。

对于温病学说,早在从师杨香谷时,他就对温病学派有了一定的认识。杨师治疗发热性疾病的神奇效果,激发了刘老学习温病的热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温病学派著名医家的经典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刘老认识到温病首起刘河间,以下吴又可、戴天章、余霖、杨栗山之论温疫,叶氏之论卫气营血,吴氏之论三焦,薛雪之论湿热,王孟英之论六气属性及霍乱都在必读之列。对于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预后、顺症、逆症,治疗之常法、变法有了系统的掌握,并构建了诊治发热性疾病的知识体系。

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家学说的学术体系,才能丰富学识,开阔思路,也才能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以后治疗发热性疾病如小儿肺炎、乙型脑炎等都有莫大的启发。

2、寻师访友广开思路

全国解放后,湘潭医务界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医学术组织,刘老被推举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工作之便,接触同道更多了,常与他们切磋商讨,相互学习,受益不浅。

一九五四年,中医研究院筹备成立,刘老参加了这一工作。当时全国各地名医云集北京,刘老同他们一起工作,确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们的学术特点与治疗经验都有了一些了解,这对提高学术水平、广开思路大有裨益。

以后凡有出差机会,必拜访当地名医,如上海程门雪、湖南李聪甫、浙江叶熙春、潘澄濂等老先生,都曾亲聆教益。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故寻师访友,可以广学识,长见闻,对于学术的进步大有好处。

(二)发扬创新

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构成了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对前贤的思想和经验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吸收十分必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个人的风格与特点,做到继承之中有所发展,并发扬创新。

刘老认为:重视先天,虽可宗景岳之说,但补肾不必专主地黄;调理后天,虽可承东垣之论,然补脾不必胶着参、术、升、柴;养阴可效法丹溪,但知柏苦寒降火又当慎用;活血化瘀可取王清任之方,然须分清虚实而后用之。

刘老还认为热痹其本为正虚,其标为风湿热,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施。观吴鞠通之宣痹汤,虽长于祛风除湿清热而驱邪,然乏扶正之品,李东垣之当归拈痛汤则以参、归扶正为法。若将此二方相合,取长补短,又参以个人经验,重用生甘草以泻火解毒,配生地以凉血润燥,则方具扶正祛邪、宣痹止痛之功,施于临床每获显效。

一九七六年,刘老曾治一位十九岁女青年,患慢性肾炎,全身浮肿,腹大如鼓。经中西医治疗,反复不愈。见其除水肿、腹水之外,尚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两尺细滑无力。据脉证知属肾虚无疑,而前医皆投温阳利水之剂,水肿非但不除,反而日趋严重。患者病程已久,又迭进分利之品,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无阳则水不化,徒温阳则阴更伤。此时,唯景岳理阴一法,俾阴生而阳长,水能化气,可望一愈。遂遣理阴煎,重用熟地、当归以养阴,少佐姜、桂以水中求火,不用分利之品,并嘱多食鲤鱼,或红烧,或糖醋,但不放盐。宗此法调治半载,水去肿消而收全功,未再复发。此例肾炎患者,高度浮肿,可谓难治之证,刘老以塞因塞用之法治之,此乃《内经》反治法。若不明景岳阴阳互根之理,何能用理阴煎方而兼服鱼之法,这又是借鉴《千金》鲤鱼煎之义,参以现代科学,目的在于补其血浆蛋白之不足。如此,《内经》、《千金》、景岳及现代科学知识贯通一气,是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学习前人的学术经验,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说,而应博采众长,既要善于继承,也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

3、临床、科研并重,不断创新

数十年来,刘老传承、发展中医一直坚持走临床、科研并重的道路。如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独创冠心爽合剂;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创制强心复脉颗粒,均获国家专利。

(1)独创冠心爽合剂

刘老在临床中发现,冠心病为年老体弱者多见,其发病年龄与中医学肾元始衰的时间相吻合,人体衰老,肾元匮乏,导致心失资助、阴阳俱虚,方才诱发本病。据此,刘老提出,冠心病的发生首当责之于年老正气亏虚,其中尤以肾元匮乏为要,此为本病发生肇始之因。刘老进一步剖析:肾虚日渐,一则肾阳亏虚,阳不胜阴,可致阴寒内盛;二则气化失司,运化失常,可使聚湿成痰;三则肾精虚损,生髓不能,血无所生,必致心血亏虚;四则元气不足,诸气必虚,推动无力,而成血瘀之患。

由此可见,冠心病虽以正虚为本、肾虚为根,但肾亏所致虚、寒、痰、瘀诸邪丛生,又可加重病情,最终使其发展成为危重之症。据此刘老认为:年老肾虚不仅为冠心病发生的始动环节,更是其发展、恶化的根源所在。因而,刘老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冠心病其本质属虚,因虚致实。故治疗当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旨,采用“补肾”、“通阳”、“祛邪”三法结合。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创制出滋肾通阳之方药。

其后,刘老指导学术继承人刘如秀主任医师组建科研团队,以通阳滋肾法治疗冠心病为切入点,在国家级及省部局级等各级课题资助下,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通阳滋肾方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并精研出冠心爽合剂。目前,冠心爽合剂已经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创制强心复脉颗粒

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刘老亦是沿此模式进行。该病常有心悸怔忡、头昏眩晕、甚则晕厥、胸痹心痛、气短乏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脉迟结代等临床表现。刘老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肾阳气虚弱为其病机关键。心阳的主要作用是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行;肾阳为诸阳之本,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心率的快慢、血脉的盈亏和脉象的虚实。心阳不足,则气血鼓动无力;肾阳亏虚,则脏腑功能低下,心跳缓慢。

法随证立,刘老针对其病机特点,拟定“通阳活血”为该病治疗大法,临证运用,疗效显著。于是,要求科研团队循此思路深入探究,在刘老及其弟子刘如秀主任医师的主持下,经过科研团队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揭示通阳活血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机理,并成功研制出有效方药—强心复脉颗粒。该药现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完成成果转让。

国医大师刘志明与学术继承人刘如秀

五、培养后学桃李争妍

刘老指导我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

刘老在潜心研究中医学的同时,十分重视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培养。自古以来,中医教学一直以个别、分散的师带徒方式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难大量培养中医药人才,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要求。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创立了高、医院校,从而形成了中医教育新制度,翻开了中医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一)积极编撰中医教材

中医院校建立之初,缺乏成熟的办学经验,更缺乏较为规范的教材。为了我国的中医教育事业,刘老在繁重的临床、科研工作之余,又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严谨的作风,积极投入到中医教材的编撰工作之中。

多少个日日夜夜,刘老焚膏继晷,不以为劳,于年编写出《中医内科学简编》一书。该书以契合临床实际为出发点,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护理措施等,均作出了系统、明确的论述。此书一经出版,就广获好评,深受国内同行赞誉,成为全国医药人员学习中医内科的重要参考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应广大读者的一再要求,本书又再次修订出版,但仍供不应求。

八十年代,刘老又积极支持中医函授教育,参与燕京函授医学院的教育工作,并主编医学专业函授教材《中医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药专科人才。

(二)倾注心血培养硕、博

刘老对于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工作,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刘老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博士后指导老师。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从考试命题、复试录取,到指导研究生选题、开题、培训临床技术,再到论文修改,刘老都是不假他手,亲力亲为。

(三)精心指导学术继承人

年,刘老又承担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劳动人事部确定的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刘老按照二部一局的文件精神,带徒之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学术继承人高标准、严要求,更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研究心得传授给后学青年。在刘老的精心指导下,他的学术继承人刘如秀主任医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顺利出师,出师论文荣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论文一等奖。

刘老深爱中医教育事业,执教几十年来,为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其弟子门生现已遍布神州大地,很多已成长为业务骨干、专业领导、学术带头人,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医事业的弘扬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过天命之年后,刘老政治地位得以提升,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和第六、七、八界全国政协委员,从而直接参政议政,对国家制定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发展规划献言献策。刘老针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情况,联合中医药行业同道,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建议中医中药联合发展、共同促进;并呼吁国家成立了中医药专门管理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外,刘老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当前提高临证水平、提升学术、培养新一代名中医接班人的关键。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他大力倡导中医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培养,并以身作则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人。如今,已九十二岁高龄的刘老仍不顾年事已高,继续以“老骥仍怀千里志,晚霞未必逊晨曦”的豪情,坚持参与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的具体工作,并亲自指导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博士后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传承。

六、走出国门宏扬国粹

年刘老代表全国中医学会在墨西哥作学术报告

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流的大门打开了。由于刘老在中医学术上的成就,使其医名远播海外,世界许多国家邀请他出国访问、交流。他利用每一次出访机会,在国际上积极宣传、弘扬中华医药,并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学术交流,努力将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推向世界,为捍卫世界人民生命健康而服务。

年5月,刘老应邀首次出访墨西哥进行学术访问。期间,刘老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当地政府官员及华侨诊治疾病,疗效显著,深受好评。为此,墨西哥总统亲自接见刘老,并予以表彰。刘老的这次墨西哥之行,为中医药在墨西哥得以发展、传播打开了局面,同时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年,刘老奉命前往泰国曼谷主持中国医疗队的工作,他严格管理,提倡业务上精益求精,使得医疗队在当地备受欢迎。年,刘老还率团赴日参加中日医药学术交流会议。会议之余,刘老与日本关东、关西、福冈等地的“医师汉方研究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久仰刘老大名的日本汉方医界的权威人士纷纷前来拜会,并盛情邀约刘老作学术报告,刘老欣然应允,作了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专题演讲,引起了巨大反响。通过此次交流,使日本医学界充分领略了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刘老凭借自己深厚的中医学识和超群的医术,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医药的开路先锋。刘老走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使得中医药的特殊魅力在世界舞台得以充分展示,中医药特有的有效性、经济性、非破坏性和整体性也得到了西方各国前所未有的接受和







































白癜风告别援助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zy/280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