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太阳黄经达度。此时称为“冬至”。古语云:“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冬至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饺子
冬至当天北方很多地区的民俗是吃饺子。饺子在中华五千年饮食文化中源远流长。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用来作为药物使用的。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如羊肉、胡椒、葱、蒜、桂皮、肉桂、辣椒等温热的食材和药材,发挥温胃助阳、增强体质的功效。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养生饮食养生
“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北半球白天最短,此时应注意温肾健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充盈,脾才能健运。
在冬至节气当中,还应多食用羊肉、狗肉、乌鸡、蘑菇、木耳、豆制品、奶制品、桂圆、红枣、糯米等食品。
运动养生
在冬至节气期间,做脏腑顺安十八法,最佳时间为:
卯时(5~7时,大肠主时,肺与大肠相表里)做第13、14节宣肺气、大肠助,搓鼻翼、肺金固;
巳时(9~11时,脾主时)做11、12节强脾土、胃相助,舌洗龈、津浇树;
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做15、16节护肾气、膀胱助,手捂耳、鸣天鼓。
常做这几节养生功可以保持肾、脾、肺三经脏腑经络功能的旺盛。
食疗养生
胡萝卜羊肉煲
胡萝卜克,羊肉克,枸杞20克、砂仁10克、姜、香葱、料酒、食盐适量。
胡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胡萝卜入锅至熟,起锅前放入砂仁,再煮10分钟,放入枸杞、香葱末即可喝汤吃肉。
益气补虚,健脾和胃,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吃萝卜时不能和人参、西洋参、首乌同服。羊肉禁与番瓜同食。
经络养生保持肾(肾为先天治本,主藏精,主人体生长、生殖、发育)、脾(为人体后天治本,主运化和化生血液)、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主治节)三经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的润顺和通畅,使肾、脾、肺脏腑的阴阳、气血、动静、出入保持相对的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顺通安和。
具体做法:
在冬至的前、中、后三天,最佳时间为: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面向北方(肾五方主北),用温开水浴足温经6~12分钟(肾的洛数为6),然后用灵子点穴的手法——平法点按太溪穴(肾经的原穴)、太白穴(脾经的原穴)、太渊穴(肺经的原穴)各36次,调补肾、脾、肺三经的阴阳、气血平衡。
冬至补养冬至补养的重点是: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所谓“先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所以冬至补养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
冬至辩证进补
阴虚者的补法:
所谓阴虚,是指营养人体的血、津液、阴精皆不足,是血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体征是:形体消瘦,午时面色潮红、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多喜冷饮、不喜过春夏,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体质者当选用滋阴药材如: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等作用。中医常用于治疗因肝肾阴虚或精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白带过多及糖尿病等症。
熟地黄:味甘、性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作用。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阳虚者的补法:
此系气虚者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是畏寒、肢冷、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舌淡胖、脉沉乏力,这种体质也即是人们所常说的“火力不足”,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低下。阳虚体质常用的补药例如:
驴肾:味甘咸、性温,可主治阳痿不举、筋骨酸软、骨结核、骨髓炎、气血虚亏、妇女乳汁不足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强阴壮筋”,说明其具有益肾壮阳、强筋健骨之功。
狗肾:具有暖肾,壮阳,益精作用。主治肾阳衰弱、阳痿、遗精、腰膝痿弱无力等症。
鹿茸:性温,味甘咸。《本经》谓其:“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本品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
气虚者的补法:
所谓气虚,即气不够用,主要表现为动则气喘、体倦、懒言、常自汗出、面色晄白、舌淡白、脉虚弱无力。气虚之人可选用下列补药等:
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可大补元气,是补气要药。
党参: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本草从新》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黄芪:味甘、性平,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血虚的补法:
所谓血虚,即是营养人体的物质不足,不能发挥濡养人体的作用,表现为不耐劳作、面色无华、苍白,且易健忘、失眠、舌淡、脉细。血虚体质者当选用下列补药等:
当归: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阴补血,益精明目等作用。中医常用于治疗因肝肾阴虚或精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白带过多及糖尿病等症。
熟地黄:味甘、性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作用。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精虚的补法:
所谓精虚,指肾精空虚,不能充养脑髓的病症。肾所藏之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精的主要功能是人体的生长繁殖,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肾精能调节脏腑之精,供其活动需要。能生髓、养骨、补脑、并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体能力。肾精亏虚之形成多数是由于老年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致。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沙苑子:味甘、性温,具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的作用。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白浊带下,小便余沥,眩晕目昏等症。
覆盆子:味甘酸、性温,具有补肝肾,缩小便,助阳,固精,明目的作用。可治阳痿,遗精,溲数,遗溺,虚劳,目暗等症。
36味海马补肾丸
“36味海马补肾丸”传承“乐家老铺”余年精髓,疗效显著,畅销海外60年历久不衰,甄选10味“血肉有情之品”、24味贵稀植物药材、1味古生物化石、1味菌植;以道传统而独特的炮制技艺工序,精工细作,浓缩成最佳药性药效,是中医药补益门类唯一“滋肾阴、助肾阳、补肾气、养肾血、益肾精”之“五虚俱补”的臻品,成为益寿、养生、求嗣、助性之首选治疗剂,弥足珍贵!
冬至诗句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津话,说冬至
贵宾
--
-
我们团队打造的是公益健康宣教媒体平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