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李发枝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抑郁症经验。首先分析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抑郁症应从心脾气血两虚进行辨证治疗;其次分析归脾汤的组成、功用、适应症。并附3个医案予以验证;总结抑郁症凡证属心脾气血两虚者均可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抑郁症西医病名,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脏躁”“失眠”“善忘”相类,症状多样,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学中情志与心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二者阴阳相通,经络相连,气血互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既体现在生理上,也体现在病理上:如过度思虑或者劳心过度,则导致心血耗伤,又可引起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进而气血生化无源,最终导致心脾两虚,由此可见,心脾两虚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病机。《中医内科学》郁证中辨证为心脾两虚证,证见:多思善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健忘,失眠,纳差,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归脾汤的组成、功用、适应症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的“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至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加入当归、远志二药,使本方组成更趋完美,即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本方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其特点为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方名归脾,意在于此;同时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归脾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适应症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体倦发热,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眩晕证属心脾气血两虚者。抑郁症之临床表现多为情志所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为其病机,李发枝教授临证之时常运用归脾汤治疗抑郁症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验案举隅
案1患者某,女,28岁,年1月20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生气而出现心烦,忧郁不畅,易怒,情绪低落,时悲伤欲哭,对周围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甚则卧床不欲见人,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医院精神科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氯硝西泮症状稍减,但近来服药后胃不适。现症见:患者抑郁,心烦,失眠,多梦,时头痛,时或悲伤欲哭,厌世,月经延后,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涩。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心脾两虚兼有郁热。治宜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兼清虚热。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炙黄芪40g,当归12g,云茯苓15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12g,广木香6g,龙眼肉12g,淮小麦30g,夜交藤30g,栀子10g,淡豆豉15g,炙甘草15g,大枣5枚为引。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年2月26日二诊,患者诸症均有减轻,但近来胆小易惊。继服15剂,患者自诉心情渐佳,抑郁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全部消失。
按:本病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成因主要为情志内伤,欲而不遂,忧思过度而成。患者初因生气致情志不遂、忧思过度,长期忧思伤及心脾,气郁而化热,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伤则神不能主,是以出现失眠、心烦、头痛、悲伤欲哭等症状。而其病机关键在于思虑过度,心脾劳伤,证属心脾两虚兼有郁热,方拟归脾汤、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兼清虚热,初诊治疗症减,效不更方,继服前方上症痊愈。
案2患者某,女,38岁,年5月20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生气而情志抑郁,悲伤欲哭,不思饮食而至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晕耳鸣。1医院确诊为抑郁症,服用黛力新半年余,症状不减。现症见:抑郁心烦,喜静,闻声易惊,眠差多梦易惊醒,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晕耳鸣,喜悲伤欲哭,头皮紧,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心脾气血两虚。治宜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炙黄芪40g,当归12g,云茯苓15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12g,广木香10g,龙眼肉12g,淮小麦30g,夜交藤30g,葛根20g,泽泻20g,炙甘草12g,大枣5枚为引。12剂,每日1剂,水煎服。
年6月9日二诊,患者诸症均有减轻,但近来时干呕,头冷。继服上方,葛根、泽泻加至30g,另加清半夏20g,继服20剂。患者自诉心情舒畅,抑郁心烦、少气懒言等症状已全部消失。
按:患者中年女性2年前因生气而情志抑郁。多思善虑,喜静闻声易惊,其病机关键在于长期过思伤脾,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方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加葛根、泽泻以升清阳、健脾气,清半夏止呕散寒。患者经治疗诸症均减,再诊时则将原方中几味药加量续服20剂诸症均消。
案3患者某,女,40岁,年7月9日初诊。患者1年前产后出现上腹冷,甚或全身恶风,背困紧,或背热如被火炉烤,头目不清,倦怠乏力,抑郁,喜静恶动。医院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经治疗效不佳。现症见:自觉上腹冷,致全身恶风寒,心烦,抑郁,头目不清,倦怠乏力,月经延后,经期失眠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郁证,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养血安神,补益心脾。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炙黄芪40g,当归15g,云茯苓15g,制远志10g,炒酸枣仁12g,广木香10g,龙眼肉12g,淮小麦30g,夜交藤30g,炙甘草12g,生姜10g,大枣5枚为引。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年7月24日二诊,患者诸症均大减。继服上方,加桂枝10g,10剂,煎服同上。患者自诉腹冷、全身恶风寒、心烦等症状全部消失。
按:患者因产后气血两虚,长期调养不当,致心脾气血两虚,脏腑长期失于气血温煦濡养则出现腹冷、头目不清等症;血虚则心神失养,而致心神不宁,出现心烦、失眠、头痛抑郁等症;属心脾两虚之郁证,方拟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以补养气血,宁心益脾,加葛根、泽泻以升清阳、健脾气,清半夏止呕散寒。患者经治疗诸症均减,二诊时则将原方中加桂枝以温经散寒,续服20剂诸症消除。
往期精华文章导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