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
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三)
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此证三个特点,一是热扰心神症,心胸烦热,夜不能寐,甚狂躁谵语;二是火热津亏症,面赤口渴,溲赤便干,舌尖红绛,或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三是热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或气滞血壅,肌肤疮疡等。
[证候分析]心火生成其因有三,或为外感,六气化火;或为内伤七情所致;或为肥甘厚味饮食所伤。
(四)
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主症为“痛”和“悸”,即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以下四个分证,
瘀血内阻:典型针刺痛,舌有瘀血征,其色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
痰浊停聚:以闷痛为特点,全身症状重浊体胖身重困倦,痰多,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以寒痛为主,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与情志密切相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在正虚基础上,由瘀血、痰凝、寒滞、气郁而发病,故性质属本虚标实的虚实挟杂证。
正气已虚,阳气不足,血运失常,故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因虚致实,可使血瘀不行、痰浊内聚、阴寒凝滞、气郁不畅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不通作痛。其疼痛沿心经循行部位发作,是诊断要点。
心脉痹阻的四个分证病理常相互影响,混杂出现,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痰凝,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其中以痰瘀交阻为多见。
(五)
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心神失常症,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昏不识人,二是浊痰内阻症,面色晦滞,脘闷呕恶,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脉滑,上述表现属痰厥证。此外,常见痰迷心窍,特殊可表现为癫、痫发作:
癫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痫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病因多由湿浊酿痰,或气滞肝郁,生痰为病。
辨证要点:神志失常,喉间痰鸣,苔白腻。主要病理为湿浊、肝郁生痰,痰涎闭阻心窍。
(六)
痰火扰心
外感痰火扰心证: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特点。具体症,见有发热气阻,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狂燥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内伤痰火扰心,轻证以心烦失阳为主,痰多胸闷,头晕目眩;重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狂躁妄动,不避亲疏,此为狂病。
[证候分析]本证重在心神失常,面以痰、火轻重分外感和内伤两型。
[证候鉴别]痰火扰心与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三者均以神志症为主证。具体表现:
心火亢盛证,以火热痰为主,痰症轻浅,故神志症轻而以热症突出。
痰火忧心与痰迷心窍二证,均有痰闭心窍,有明显心神错乱表现,但前者其性属阳,临床多“动”;后者其性属阴,临床多“静”。
(七)
小肠实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心火上炎和下移小肠,使津亏小便异常为特点。
心火上炎症: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小肠热症: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尿血。
[证候分析]本证由心与小肠邪热上下移熏所致。
心火下移小肠,失于分清泌浊,故小便短赤热痛,甚灼伤血络而尿血。
心火上炎,伤津扰神,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