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的代表方是
A、少腹逐瘀汤
B、生化汤
C、膈下逐瘀汤
D、失笑散
E、逍遥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B产后恶露不绝血瘀证主要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时多或时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2、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理冲汤
B、加味五淋散
C、加味四物汤
D、少腹逐瘀汤
E、益肾调经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C产后小便不通血瘀证主要证候: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满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药: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3、产后血晕与产后子痫的鉴别要点是
A、是否发生在产后24小时之内
B、是否意识清楚
C、是否四肢抽搐
D、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E、是否有角弓反张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C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4、“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语出
A、《诸病源候论》
B、《景岳全书》
C、《经效产宝》
D、《金匮要略》
E、《妇人大全良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D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5、感染邪毒产后发热的主要证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高热寒战,热势不退
B、小腹疼痛拒按
C、恶露量少,色紫黯,气秽臭
D、心烦口渴,尿黄,便结
E、舌红,脉细数无力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E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主要证候: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6、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其中热入营血不会出现的症状为
A、高热不退
B、斑疹隐隐
C、神昏谵语
D、脉弦细数
E、舌红绛,苔黄燥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C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药用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日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醒神开窍。
7、产后身痛风寒证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苏饮
B、附子理中汤
C、独活寄生汤
D、身痛逐瘀汤
E、人参败毒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C产后身痛风寒证主要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方药:独活寄生汤
8、调经散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的病证为
A、肝经郁热证
B、气血虚弱证
C、肝郁气结证
D、心脾两虚证
E、瘀血内阻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E产后抑郁之瘀血内阻证主要证候:产后抑郁寡欢,默默不语,失眠多梦,神志恍惚;恶露淋漓日久,色紫黯有块,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治法:活血逐瘀,镇静安神。方药: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9、患者江某,新产后一周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最佳治法是
A、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B、补血养血,化瘀止痛
C、补血益气,温经止痛
D、补血益气,暖宫止痛
E、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A产后腹痛气血两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方药:肠宁汤
10、某女,31岁。顺产分娩3小时后,突发眩晕,面色苍白,继而昏不知人,目合口开,冷汗淋漓,脉浮大而虚。此时首选方剂是
A、参附汤
B、扶阳救脱汤
C、夺命散
D、黑神散
E、生脉散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A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证,应予以高危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药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3)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抢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