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说一说中医和心律失常。
有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美国男孩,7岁,由于心脏跳的太慢,29次/分,美国医生就给装了个起搏器,这很不方便,而且怕以后进一步发展光靠起搏器,心脏本身不给工作怎么办?于是他的父母从网上查到我能治疗这个病(病窦),于是和我联系,最后我们通过网络开中药,治疗了一年,很见成效,原来起搏心律占到10%,后来几乎不用起搏了,心脏可以完全自己工作了,他们很高兴。这是个心律失常的故事。
我们说心脏又像一个电动机,不过是自我供电的电动机。正常心脏的心电活动一次,带动心脏跳动一次。一昼夜大约跳动十万次,从而推动血液在全身流动五十周(内径上叫营)。
一旦这种跳动的节律乱了,太快或太慢,那就叫心律失常,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昏厥等范畴。中医是靠摸脉来诊断心律失常的,如结、代、促脉皆为心律失常时所见。
还有十种怪脉: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转豆脉、偃刀脉、弹石脉等记载,都与心律失常临床所见相类似。
心律失常尽管亦是本虚标实之证,种类很多,病因各异,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可以见到,常见有早搏、房颤、各种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西医除了起搏器价格昂贵外,抗心律失常药西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有严重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中医主要按其脉来迟缓或沉迟进行辨证论治。由于本虚标实,本虚即气虚,血虚,标实即痰、瘀凝聚,使气血脉络运行受阻,
故出现心悸,胸痛,甚或晕厥、抽搐。
治疗主要:益气养血、祛痰活血、通络复脉。
方用温胆汤合血府血逐瘀汤加减。
病案一:房颤
xxx,女,54岁,医院做了个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冠脉正常,西医说她没病,从那以后就出现了心悸怔忡,胸闷,偶胸痛,动则加重,失眠多梦,面唇色淡,舌质暗苔白腻,脉结代。查EK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成了房颤,我用益气补血,祛痰化瘀中药随证加减,治疗二月,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颤全部消失,转为窦性心律。
病案二
xxx,男,67岁,一年前医院先后作了两次射频消融手术,原来心率快,术后心率太慢,最慢心率29次/分,来看病时心悸,胸闷,胸痛,偶有黑蒙,劳累后加重,查心电图示:V1~V6ST段压低1.0mv~1.5mv,T波倒置,HR42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50次/分,最慢心率29次/分,最快90次/分,24小时总心搏次,曾医院,告她没办法只好安装起搏器,因不想手术,寻求中医治疗,我看她舌质暗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结代治疗以补气活血通络之方药随证加减,连续服药3月余,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62次/分,最慢心率35次/分,最快心率次/分,24小时总心搏为次,黑蒙心悸等症消失,达到临床控制水平。
这个病人两次射频消融没解决问题,借助中医治疗,获得了新生。其实临床上有许多这类病人完全可以首先选择正规的中医治疗,免除了安装起搏器之经济负担和痛苦。
其实,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往往医院,有的甚至做了3--5次手术还反复发作,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才想到看中医。中医讲究治未病,越是疾病的早期中医治疗效果越好。
心血管病,大多有气病,血病,络病,脉病这样由轻到重,由浅入深之分,气血为病之初,脉络为病之后,气血为标,脉络为本,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病都是由气血之病始,而以脉络之病为最终结果,但也有正气严重不足,或邪气特别壅盛,疾病初期就“逆传”脉络,从而病情凶险危急。因此心血管病就有“顺传”和“逆传”之分。临床上气病,血病,络病,脉病又互相夹杂,互相影响构成了冠心病的复杂过程。同时中医认为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所以脉络为气血之府,气血借脉络发挥其作用,它们又是密不可分。因此我在诊治心血管方面尽管常常气血脉络分层治疗,但把握两点最为关键,即一曰调气血,二曰通脉络,孰轻孰重,相得益彰方为上策。对于轻中度患者,可用中药治疗,对于重度以及危重或顽固病患,最好中西药同用,效果更好。
心律失常病人的养生应该遵照我过去讲的养生五句话。
对于饮食、锻炼、心理、劳逸、戒除恶习等,应该
顺其自然,综合调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养生归养生,治疗归治疗,预防和治疗各有各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错位。
中医养生包括了精神、身体两方面——即养神、养形,二者要和谐统一,综合调理。
1、养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顺应四时,调养精神。
2、养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对心血管病人我特别加一句劳逸结合。养生先养心,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认为是阳中之太阳。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