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二

白癜风图 http://m.39.net/pf/a_6450486.html
医者盟医学资料医学资讯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心肺脾肝肾):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第一节五脏

一、心(主血脉主藏神)

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

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

2.主藏神

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

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

(二)系统联系

1.心合小肠

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

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

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部红赤

3.开窍于舌

舌---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血充足→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

病理:

心阳气不足→舌质淡白胖嫩

心阴血不足→舌质红绛瘦瘪

心火上炎→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或失语

4.在志为喜

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

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

5.在液为汗

汗液---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毛窍(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

生理:血汗同源(饮食水谷),“汗为心之液”

病理:心有病变→异常出汗。

二、肺“华盖”

肺气的运动: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呼出体内浊气;

宣散卫气外达肌表;布散精微于脑及皮毛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通降与清                         

肃的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内代谢浊液下输膀胱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

2.肺主通调水道: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一切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系统联系

1.肺合大肠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胸满咳喘

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肠燥便秘

肺气虚弱→传化无力→便难、便秘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3.肺开窍于鼻

鼻---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

4.肺在志为悲(忧)

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

肺气不足→易悲善忧

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肺在液为涕

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

病理:肺为燥邪所伤→鼻干;肺为风寒所袭→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

三、脾1.主运化

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2.主升清

(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3.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二)系统联系

1.脾合胃

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

病理

脾气不升→胃失和降→纳呆呕恶腹胀

胃气不降→脾失健运→腹胀,泄泻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

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脾气虚→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3.开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

4.在志为思

生理:

脾气健旺→思维敏捷

病理:

思虑过度→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

5.在液为涎

涎---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脾气和调→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

脾胃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口角流涎

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

四、肝

1.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失疏泄:

脾A.头晕目眩B.泄泻

胃A.嗳气,呃逆,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C.便秘

胆: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

(3)调畅情志

疏泄不及→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急躁易怒

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不藏血:

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

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

病理:

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

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

5.在液为泪

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

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

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五、肾

1.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

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肾阳虚: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主水

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

浮肿,尿少

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肾不纳气: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二)系统联系

1.肾合膀胱

肾气不足,气化失职,固摄无权→膀胱开

合失约→尿频,遗尿,小便不利或尿失禁

2.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生理:

肾精生髓以充养骨骼、牙齿。“齿为骨之余”。

髓聚而成脑,故脑称“髓海”。

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

肾精充足→骨髓充盛,骨骼健壮;髓海充满,思维敏捷;头发润泽。

病理:

肾精不足→骨髓空虚,小儿牙齿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或成人牙齿早脱、骨脆易折;思维迟钝,痴呆;头发变白、枯萎脱落。

3.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主司听觉。

生理:肾中精气上通于耳→听觉灵敏、聪慧。

病理:肾精亏损→耳鸣、耳聋。

二阴---指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主司二便。

生理:肾中精气充足→二阴得养,二便通调。

病理:肾中精气不足→尿频,尿失禁,或尿少、尿闭;肾阴虚→大便秘结,

肾阳虚,脾失温煦,水湿不运→大便溏泄

4.肾在志为恐

生理:肾精充足,蛰藏有度→恐而不过、有所节制。

病理:肾精不足,蛰藏失司→惶恐易惊

恐惧过度→肾气下陷:二便失禁,或遗精。

5.在液为唾

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泌而出,能滋润口腔,滋养肾精。

生理:肾精充足,唾液丰富,吞唾养肾精.

病理:肾精不足→唾液分泌减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耗伤肾精

第二节六腑

生理特点:中空脏器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泻而不藏”

生理功能:以传化饮食和水液

一、胆

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二、胃

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临床强调“保胃气”。

2.主通降,以降为和

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

胃功能失调: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三、小肠

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

小肠中水液量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临床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

小肠功能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

四、大肠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五、膀胱

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功能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

六、三焦

1)三焦部位的划分

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也有人认为包括上肢与头面部。

中焦: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下焦:是指脐下的下腹部。也有人认为包括外阴与下肢。

2)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三焦是对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的概括: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输布于全身;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都要依靠一定的管道系统,这种运行水液的管道系统,即称三焦。

2.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部分功能的概括:

(1)“上焦如雾”: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主要指心肺输布气血,象雾露一样均匀的敷布全身

(2)“中焦如沤”:是对水谷被消化时状态的生动描述。主要指脾胃消化饮食,吸收精液,蒸化津液的作用。(3)“下焦如渎”:沟渠水道之意。是对肾、膀胱、大肠、小肠,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

第三节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功能贮藏精气(似脏)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与五脏无表里关系

一、脑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活动“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3)主持感觉和运动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

2)生理联系:

(1)脑与五脏;(2)脑与精气血津液。

二、女子胞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月经(2)孕育胎儿

2)生理联系

(1)肾中精气(2)冲任二脉(3)心、肝、脾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

2)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推动血行

脾统血→血行脉道

3)心与肝(血液及精神情志)

血行正常:心主血→推动血行;肝藏血→贮藏调节血量

神志正常:心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4)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肾不交: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

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等。

5)肺与脾(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

肺气主清肃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

7)肺与肾(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水液正常输布排泄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8)肝与脾(血液调控和饮食物消化吸收)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脾(主运化)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肝藏血,调节血量;脾统血,固摄血液

9)肝与肾(精血互化,阴阳充盛平衡,藏泄互用)

10)脾与肾

脾(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肾(肾精、肾阳)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7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