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国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经验传承指导老师
辽宁省名中医
沈阳市优秀名中医
博士生导师
二级教授
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作者:沈宇平
小时候,我每每睡醒,后脑勺就是湿的,当时妈妈对爸爸说我这是“盗汗”,蛮担心。我不懂,只觉得身上潮乎乎的不舒服,仅此而已。加上儿时的我极为调皮,每天最大的事是玩,也就没有记住治没治病。长大后,学了医,明白这多半是阴虚所致,就开始好奇盗汗究竟是怎么回事。《百症赋》中有针灸处方众多,我独独选了“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这一条,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了。
老师曾说,想要全面认识《百症赋》中的针灸处方治什么病、怎么治病,首先应该了解这个疾病。因此,今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盗汗。
盗汗一词,最早称为寝汗,记载于《黄帝内经》中,而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其为盗汗,沿用至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
既说盗汗最早以“寝汗”一名记载于《内经》,那我们就从《内经》开始说起。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记载:“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这说的是患有肾病的症状,实证的表现是腹大、胫肿痛、喘咳、身体沉重、盗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对此出“寝汗”的解释是:“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也就是说盗汗可因为膀胱经气逆而表气虚所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金匮要略浅注》对其的注释是男子有此脉象者,“元阳不足也,元阳不足则不能卫外而为固,且阳病而阴不能自长,阴亦不足,故不能自守而善盗汗也”。此处是将盗汗归因为阴阳皆虚。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曰:“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此处关于“劳气”的注解古代与现代似有争议。《金匮要略浅注》称其为“乃荣中之热,称阳之间而潜出,此皆责之荣气之热也”,即营有热而致盗汗。但是现代的胡希恕先生则认为“劳气”是指虚劳之气,食后汗出,常盗汗者是因虚劳所致。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解释说:“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止是表热也,必盗汗出。盗汗者,睡而汗出也。阳明病里热者自汗,表热者盗汗”。此处论述的盗汗是因为阳明病,表热不解所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成无己解释称:“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这里所论述的盗汗则为太阳病表邪不解所致。
丁同学
这个就是伤寒盗汗吧?
主讲人
对,伤寒盗汗的治疗方法是发汗。而后《丹溪心法》中指出“盗汗属血虚、阴虚。小儿不需治,忌用生姜”,这是对盗汗中的阴虚盗汗与血虚盗汗分别而提出。朱丹溪的徒弟戴元礼在整理师父书稿时补充自己的注解:“戴云: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杂病盗汗责其阳虚,与伤寒盗汗非比之,亦是心虚所致”,也就是说戴元礼在师父的基础上认识到盗汗有杂病与伤寒之分。而杂病盗汗应该还有阳虚盗汗型和心虚盗汗型。
《景岳全书》中对汗证有更详尽的记载,说自汗有阴虚,盗汗也有阳虚。可有血虚盗汗,还可有脾虚失血而盗汗。归纳起来看,盗汗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伤寒盗汗与杂病盗汗,而杂病盗汗又分为阴虚、阳虚、心虚、血虚、虚劳、营中热六个方面。但整体而言,汗的形成是“阳加于阴而谓之汗”,盗汗总体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
了解了盗汗的病因病机,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了解阴郄穴和后溪穴了。
先看后溪穴。后溪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方凹陷中,赤白肉际处。本穴始载于《灵枢·本输》篇,所谓后溪,与前谷相应。二穴均接收来自于少泽的经气,犹如雨水充沛,沟渠盈溢,经气流行,如走溪谷般深聚,此穴之后,其外散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名后溪。此穴乃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是小肠经经气渐强盛之处,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其脉气与督脉相通以舒经通窍、补益精气为主要。考究古代文献,本穴有熄风通络、祛风清热、止痛止痉的功效。
据《针灸神书》记载,后溪穴可治疗伤寒盗汗、产后汗多。
金同学
之前说伤寒盗汗应该发汗。
主讲人
对,而产后汗多是因为伤血,也就是说后溪穴本身既有止汗作用,又有发汗作用。而《古今医统大全》又记载了:“汗不出,取合谷、后溪、阳池。身热恶寒,取后溪”。我们会想,这是说后溪与合谷相似,对汗证均有双向调节作用吗?分析其穴性时应该结合其脉气通督脉而言,后溪主要是通过督脉实现通调一身之阳,至于其作用是发汗还是止汗,在于其配伍的其它腧穴了。
就其本身而言,后溪穴位于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汗为心之液,小肠主液,则与“液”代谢相关的疾病都可以求之于小肠。如此看来后溪确实有治疗汗证的“天时”与“地利”呀!
从神经解剖层面看,盗汗的实质是人体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弱,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所致,故盗汗的治疗应从调节大脑皮层或交感神经功能的角度出发。后溪穴通于督脉,其所在手外侧部的局部组织由尺神经皮支所支配,归属于臂丛神经的一支,针刺后溪穴可以使刺激信号通过臂丛神经传入脊髓。人体汗腺广泛分布于体表,受由交感神经发出并与脊神经伴行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机体的汗出异常。
现代经络学说的“二重反射假说”指出,针刺人体的某一穴位可以从两方面对机体产生作用,其首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最常见的反射效应。针灸后溪治疗盗汗就是利用远端选穴从经脉远端调节经气的循行,使得气至病所的原理而实现的。冲动由皮表传入大脑皮层,经过信息整合后,由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将信号传至汗腺,以此发挥后溪对人体异常出汗症状的调整。
我们再看阴郄穴。阴郄别名石宫。石者,肾之所主也,乃水也;宫者,宫殿也,为出入的门户,门户外部狭小而内部宽大。石宫穴,是指经水从孔隙中流下,汇入肾水的大海之中,故取其能滋肾阴以止盗汗之效。本穴位于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主神志,所以阴郄穴可以治疗血证,神志疾病。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故理论上说阴郄可以治疗汗证。
除了百症赋中对此穴的记载外,《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说:“心脏诸虚,怔忡惊悸:阴郄心俞通里”。此处看似没有直接说阴郄可治盗汗,但结合戴元礼所说的盗汗病机有因心虚所致者,此处似乎就明了了。关于其神经解剖结构与后溪相似,此处就不再赘述。
由此看来,阴郄后溪二穴配伍,阴郄重在止汗,而后溪重在调阳,二者相合阴阳协调,确实是治疗盗汗的最佳配伍了。
史同学
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在临床上治疗盗汗还可以配伍我此前说的复溜穴,而且复溜穴在汗证的应用上好像更多一些。
主讲人
确实,但是这对穴的配伍的确很妙。
陈师总结
阴郄后溪的配伍治疗盗汗,在临床上使用的其实并不是很多。要分析二者的配伍特点,首先应该看汗的根源。五脏化五液,汗为五液之一,与心关系密切。阴郄与后溪,分别位于心经与小肠经,两穴的配伍是表里经配穴,一般如此配穴多用在阴阳经关系失调之时,也就是最常见的心阴不足。所以其使用的辨证应还是属于阴虚导致的阴血不足为多,这与肾阴不足的盗汗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治疗时也是不同的。在临床用药时,偏于心阴不足的盗汗,在使用药物时则多用五味子汤加减,而肾阴不足的盗汗则用盗汗经典方——当归六黄汤加减。而在针灸应用方面,后溪使用时以泻法为主,而阴郄以补法为主。一来可刺激小肠经以泻心经多余之火,二来可刺激心之本经以补心经不足之阴,由此可称为完美。
但是盗汗的成因很多,可因肝阴不足所致,方剂上则多用四物汤加减。盗汗也可因肺阴不足所致,治疗时就可使用滋肺阴的药物,如百合、沙参等。盗汗还可因其他脏腑异常所致,正如《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那么盗汗亦如此,因此需要辨证。在我看来阴郄后溪的配伍更多的还是在于治疗心阴不足型的盗汗。我们常说“阳加于阴而谓之汗”这是汗的形成,“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这是汗的来源。古人认为汗的来源与血相关,心主血脉,所以二穴配伍与心阴不足更为密切。由于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临床应该根据脏腑的病变各有偏重不同,对其加以区别。比如在阴郄与通里在治疗心悸的使用时就有区别。在治疗心血不足与心血瘀阻引起的心悸时,一般我们使用通里。但是在治疗心阴不足导致的心悸时,我们则多用阴郄,这关键在于病机关系的分析。至于伤寒盗汗,其实也是阴伤的前提下出现营卫失和的表现。
无论如何,疗效是至关重要的。临床很多针灸处方或者方剂的应用,方极为精简,对有些患者使用时效果非常显著,但对于有些患者而言则差强人意。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明白这是因为个体存在差异而导致的。
点击下方标题阅读更多美文
陈氏锁骨针巧治弹响指
古方叠用奇效层出
《百症赋》经方应用一则
面对疾病我们应该要坚强
通知
1、新增出诊地点:4月12日起陈以国教授每周四于医院出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