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禅净料简
文钞原文:
佛教大纲,不外五宗。五宗者,即律,教,禅,密,净也。律为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乃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然此但指其见自性天真之佛为成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也。密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此三宗,均可摄之于禅,以其气分相同也。以故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
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
其第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盖以其人既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即此是也。犹如戴角虎者,以其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其第二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以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却决志求生西方。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其第三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以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锻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青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谬误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耶。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辨。
其第四偈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必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清截流禅师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永明禅师,恐世人未能将禅净之真义,观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谓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厥功伟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P)
白话译文: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法的根本,严持净戒,以达到三业清净,自性圆明,五蕴皆空的境界。这样,一切苦就都度脱了。教是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底证悟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见性成佛。然而,这只是指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并不是说成就证得菩提道的佛。密是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这也是只把当生了脱生死就叫做成佛,不是指福慧圆满的佛。这三宗,都可以归于禅,因为气氛相同。所以,佛法的修持,总的来说,不过禅,净两个法门。
禅是专靠自己的力量修,所以,不是宿世慧根成熟了的,不能真正得到实际的利益。净则是兼靠佛力。凡是具有真正的信愿行的人,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中间的难易,真有天壤之别。所以,宋朝初年的永明寿禅师,以古佛之身,投生在世间,为我们作示现。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每天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夜晚到别峰去行道念佛。他深怕后世的学者不明白宗要,特地作了一首四料简的偈子,让后人知道修行的趣向。
第一偈是这样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因为既然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能深入经藏,明了如来的权法实法,而在各个法门之中,又更能只以信愿念佛这一法门,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经》中记载,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犹如戴角虎”,因为这个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声丧胆,犹如老虎张着犄角,威猛无比。有来学的人,就随机说法,应该以禅净双修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该以专修净土接引的,就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恩泽的,这难道不是人天之师吗!到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弹指的工夫,就花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最次也能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顿超诸位,直接证得等觉菩萨的。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就能现身到上百个法界成佛,何况再往上的品位,更加殊胜,直到第四十一位,等觉果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第二首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却决志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在往昔曾发过大誓愿,摄受众生,如同母亲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样。众生如果能象孩子思念母亲那样,志诚念佛,就能感应道交,得到佛的摄受。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往生。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终的时候,被种种痛苦所逼迫,而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或者十声,或者只一声,命终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万人修万人去吗!然而这样的人,虽然没念几声佛号,因为他的心极其猛烈,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不能以泛泛悠悠的人与他比较念佛的多少。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然有快慢的不同,然而已经高高在上地加入了圣人的行列,永远也不会退转。随着各自根性的浅深不同,或者慢慢的,或者很快地证得各个果位。既然都证果了,开悟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第三首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因为虽然彻底了悟禅宗,明心见性,但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还需要经历各种境缘来锻炼,才能令它净尽无余。这样分段生死才能出离,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即使最后有一毫没能断净,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还没到家,寿命就到了。大悟的人,十人中有九人是这样的。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就是蹉跎的意思,就是通常所说的耽搁。阴境就是中阴身的境界。就是临命终时,现在生以及历劫所造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毫也不能主宰。如同人负债,强者先牵,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世做了苏东坡,草堂青又做鲁公,这还是好的呢。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阴,读音和语义与萌一样,是覆盖的意思。就是说,被这业力覆盖住,真性不能显现了。瞥,音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当作是错,以为阴境是五阴魔的境界。总归是因为不了解禅以及字义,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谬误。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有九个错走了路头,随着五音魔的境界去,而著魔发狂的呢!著魔发狂乃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盲修瞎炼的增上慢人。怎么能把这样的不识好歹的事情,加在大彻大悟人的身上呢!这件事关系很大,不能不辨别清楚啊!
第四偈说: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这是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只有禅和净最适合众生的根基。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的修其他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法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得来世的福报。现在生既然没有正确的知见,来生必然会随着福报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难逃恶报。一口气上不来,堕入地狱,漫漫长劫之中,睡着洞燃的铁床,报着滚烫的铜柱,以偿还他贪声好色,杀生害命的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但因为罪恶业障,他也没法得益。清截流禅师说:修行的人,若没有正信求生西方,泛泛地修各种善事,这叫“第三世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今生修行,来世享福。倚仗福报,造作恶业,就会堕落。快乐短暂地出现于来世,痛苦永远地缠绕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纵使地狱的罪业消完了,又会转生到畜生道,恶鬼道。要想再得人身,难上加难。所以佛以手掐起一小撮土,问阿难:“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的土多。”佛说:“得到人身的,就象我手中的土那么少;失去人身的,就象大地的土那么多。”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也是局限于偈语的形式,而做浅白的说法。
永明禅师恐怕世人不能明白禅净的真义,不能观察清晰,所以作这首偈语来说明,真可谓是迷途中的宝笺,险道上的导师,功德无量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P
12、儒佛壁合
文钞原文: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觉者,依本觉理,起真实修,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消灭无余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觉者,迷背本觉,随境生著,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认苦为乐,以迷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业,一切在迷众生,与不依正觉,错乱修习者,皆是也。本觉凡圣平等,无有高下。始觉工夫浅深不一,悟证地位各别,由名字以至分证,历外凡以至等觉,皆在始觉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者,本觉理性也。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者,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也。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者,顺本觉而修,渐至圆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则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滥圣,而必以实修实悟,以期于实证而后已。
儒者以诚明为本,诚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实则诚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锢蔽而不能显现,如云遮天日,了不见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则人欲之物,自无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体显露,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显,则主权得而使者听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后世希圣希贤之洪范焉。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著。格物,即离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得如来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彻底显现吾心固有之良知与真知也。故曰其发挥浅深虽有不同,其理体工夫固无二致也。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此如来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
世固有不知佛而妄辟佛者,亦有颇知佛而阴服膺以阳为辟驳者,此种行为,皆由门庭知见太重,不能著实格物致知,以致意有所不诚,心有所不正也。其言皆足以瞎众生之智眼,断如来之慧命。古大人忧之,乘机破斥,使彼作此说者,与受其说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功焉。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
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
学说之误人,只在最初几希之间。其后之结果,则无法可收拾矣。宋儒窃取佛教理性道理,而不知理性由事修而为成始成终之据。以故拨无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致成今日之灭绝伦理之世道也。汝于佛学,颇有见处。对于初机,不先以事修为事,而以第一义谛为训,其错也莫能喻焉。
百丈错答不落因果一语,按实理亦非有错。以教不投机,致人误会,遂致堕五百生野狐身。所以古人谓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也。(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
白话译文:
儒家和释家不是两家,众生与佛也没有两颗心。因为人人都同用这一个心,心都遵循这同一个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然而,众生跟佛的确相差悬殊,凡人与圣人的确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因地,各自的迷悟不同,修身积德的情况有别而造成的。因此,儒家和释家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倡导真理,以使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回复固有的本性。他们所讲的理虽然有方便法,有真实义,各自用的方法根本不同,但所遵循的最终的道理,在修行上所用的功夫,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天真佛性,是性德。始觉是根据本觉的道理进行真实的修行,对治各种烦恼习气,令它们消灭无余的妙智,是修德。不觉是因为迷失而背离本觉,随着境界而生执着,起贪嗔痴的心,造杀盗淫的业。把苦当做乐,把迷失作为德行,承佛性的力量,去造做轮回生死罪业。一切在迷失中的众生,与不依正法,错乱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本觉是凡夫和圣人都平等的,没有高下。始觉则由于各自功夫深浅不一,证悟的地位也各不相同。由名字及佛到分证及佛,从外凡到等觉,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修行的功夫到达极处,性德就圆满地彰显出来了。福德具足,烦恼迷惑完全除尽,圆满地证得菩提道果,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这才是大觉世尊。这样才是证得了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的极至境界。才是完成了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说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违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在六道之中。离开妄想,智慧就会现前。顺着本觉而修,逐渐就圆成佛果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肯再甘心做下等愚夫,也不敢以凡夫之身滥充圣人。而必定会以真实的修行,真实的参悟,来争取得到实证。
儒者是以诚以明为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所以,诚明就是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知。由于有人的物欲,所以被锢蔽住了而不能显现,如同云遮住了太阳,见不到太阳的光芒。要明明德,必须心存恭敬至诚,克己复理。这样人欲这东西,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而本有的真知全体显露出来。如同浮云散去,天日昭彰。真知既然显露,就如同恢复了主权,使者自然听命。所以,头脑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都回归到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继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的大经大法,择其要旨,宏传于世间,以作为天下后世,希望学习圣贤的人的轨范。
如果要与佛法互相印证,相互解释,那么诚和明德,就是本觉性德。明就是明明德,在佛法中讲,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著。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就得到如来智慧。格去人欲这个物,自然能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与真知。所以说,儒家与释家,虽然讲的浅深不同,但其道理和修证并无二致。
因此,从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人大多都学佛。因为得到了佛家的心法,儒家古圣先贤的心法才能彻底明了。由于儒门子弟多数都注重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以佛法为先导,自己的心都无所知晓,何况圣人的心呢!然而市井中的儒生,多有排斥佛教的,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同样也具足世间的善法。凡是一切伦常,修身齐家等世间之道,当然都已经极力的宏扬阐释,没有丝毫的遗漏了,对父亲说要慈爱,对儿子说要孝顺,对兄长说要友爱,对弟妹说要恭敬,夫唱妇随,各尽本分,各守道义,这些固然与世间的圣人说的没有两样。然而世间的圣人只教人尽道义,守本分,佛则详细地解释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教人尽道义,守本分,只能用于教上等智慧的人,对下等顽固愚昧的人就没有作用。如果知道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纵使是顽固愚昧的人,也会想要善报而畏惧恶报,虽然不想尽道义,守本分,也必定会努力地去尽道义,守本分了。这是如来普遍摄受上中下三等根基之人的方法。总有些人,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点知见,不去真修实干。以为因果是小乘,不知道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都不出因果之外。只有人的一念心性,不属于因果,也不出离因果。要想超出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还没有成佛就摈弃因果,那样就永远失去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永无休止,可悲啊!
世间有不知道佛法而妄加批判的,也有非常了解佛法,心里服气而表面却在批判的,这都是因为门户之见太重,不能落实格物至知,所以导致用意不真诚,心有所不正啊!那言辞足以瞎掉众生的眼睛,断掉如来的慧命。古人有见识的,乘机破他们的邪说,使那些有邪恶知见的人和被这些知见毒害的人都知道,我佛如来教人的是什么。
佛法不但与儒教不想驳逆,而且有更能发挥儒教,辅弼儒教的作用。近来,世道人心已经下滑到极处,废弃先圣的教诲,几乎到了无可就要的地步。凡是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以提倡佛学为耽误之急的。因为佛学注重明白自己的心和因果报应。果真明白自己的心了,就决不会弄错因果。果真不弄错因果了,决定可以明白自己的心。只要明白自己的心,那么儒家先圣的心,如来的心也可以因此而全部明了。这是儒家释家的最大的,一贯的宗旨。——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
儒佛的本体,固然没有什么两样。儒佛的工夫,从浅的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从深处来讲,那就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就是明德,由诚发起明,因为明而导致诚。诚与明合而为一,就是明明德了。觉有本觉,有始觉。由本觉而发起始觉,由始觉证得本觉。始觉本觉,合而为一,就成佛了。本觉就是诚,始觉就是明,这样说来,儒与佛,并无二致。阁下所谓的学孔与学佛,理不外乎《大学》一章而已,这决对毫无疑问,但这是从浅处说的。
至于发挥修证的功夫,浅深的次第,那么本源虽然相同,但所证所到的,却大不相同。儒者,虽然能明明德,但能象佛那样圆满地断尽三惑,具足二严吗!能象证得法身的菩萨那样,一步步地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吗!能象声闻那样断尽见惑思惑吗!这三者中,只有断见思惑的声闻最为卑下,但已经得到六通自在了。所以紫柏大师说:“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刚刚证得初果,尚且能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能任意运用道力,不犯杀戒。凡是所到之处,小虫自然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更何况二,三,四果了。儒教中的学者姑且不论,就是圣人,他们固然大多是方便示现,根本的先不说,单说他们的事迹,恐怕还不能跟那些断尽见惑思惑的声闻人相比,何况是破除无明的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呢!即使说,明明德就可以与破无明的大士比肩,然而破无明还有四十一个品位。是与最初的初住位比肩呢,还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呢。即使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那对于明德也没有达到究竟。直到再破一分无明,才可以说是诚明合一,始本无二。
所以我说,本体虽然相同,而发挥的工夫和证到的品位不同。世人听说相同,就以为儒教全部包括了佛教;听说不同,就以为佛教完全不是儒教。不知道她们相同而不同,不同而相同的原因。所以导致纷争不休,各护门庭,都有失佛菩萨,诸位圣人度人治世的本心,如何能不叫人悲哀呢!——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
学说的误人,只在最初的几句话之间。而将来产生的结果,却不可收拾。宋朝时,儒生窃取佛教的理性道理,而不知道理性是要靠事项上来修,才能成始成终的。所以不承认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而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灭绝伦理的世道。
百丈答错了一句‘不落因果’,按理说也不能算错,因为不对众生的根基,使人误会了,所以五百生堕落成野狐。所以古人说,宁可著书立说,讲“有为法”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著书立说,讲“空相”如芥子那么小。——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
13、断荤吃素
文钞原文:
恶业之中,唯杀最多,唯杀最惨。欲得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根本解决之论。(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
普劝一切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方为大放生。并自己同伦,通皆放之于莲池法海中,俾永离生死苦,常享真常乐,方为放生之一大结果耳。(三编·卷一复周子秀居士书·P)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或有以佛辞亲割爱,谓为不孝者,此局于现世,不知过去未来之浅见也。佛之孝亲,通乎三世。故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佛之于一切众生愍念而度脱之,其为孝也,不亦广且远哉。且世间之孝,亲在则服劳奉养,亲没则只于生没之辰,设食祭奠,以尽人子之心。设或父母罪大,堕于异类,谁能知所杀而食之生物中,决非曾为我之父母乎。昧三世无尽之理,而以数十年之孝责人,其所知见之浅小,为可怜也。故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其慈悲救济也大矣。(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P)
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于天地之间,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恶业因缘,致形体大相殊异耳。若今世汝吃他,来世他吃汝,怨怨相报,则世世杀机无已时矣。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否则纵能念佛,而尚图口腹之乐,大食荤腥,亦未能得学佛之真利益也。(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一日)·P)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当知无论何肉,均有毒,由于杀时,恨心怨气所致。虽不至即时丧命,然积之已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若生大气后,喂孩子乳,其子必死,以因生气而乳成毒汁也。人以生气,尚非要命之痛,尚且如此。况猪羊鸡鸭鱼虾要命之痛,其肉何能无毒乎。(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六日)·P)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俗情而行,又复谆谆于仁民爱物之道。推圣人爱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诚孝恭敬之非义也。夫表我诚孝恭敬,当以极慈祥清净之物方可。何可以猪,羊,鸡,鸭,鱼,虾等极秽污之物,又复活活杀死。此等诸物死时,其惨痛怨恨,难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杀彼诸物,表我诚敬乎。试思此之诚敬,为顺理之诚敬乎,抑悖德之诚敬乎。(续编·卷下·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P)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故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恶修善,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断尽烦惑,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众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极力劝导,互相维持于同类,决无相争相杀之恶作。必定要戒杀护生,大设方便于异类,决无食彼益我之惨心。(续编·卷下·物犹如此序(民二十五年)·P)
白话译文:
恶业之中,只有杀业造的最多,只有杀业最惨。要想世道太平,人民安乐。必须大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
普劝一切人戒杀护生,吃素念佛,这才是大放生,并且把自己的同伦都放生到莲池法海之中,永远离开生死之苦,永远享受真常的快乐,这才是放生的一大结果。——三编·卷一复周子秀居士书·P
佛法世间法,本来不是两样。有的人认为,佛要人辞别亲人,割舍爱人,这是不孝。这是局限于世间法,不知道过去和未来的浅薄看法。佛的孝亲,是贯通于前世,今生,来世这三世的。所以,梵网经上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亲,一切女人是我母亲,我生生世世没有不通过他们受生的。所以,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杀生而吃肉,就是杀父母!佛怜悯一切众生而度脱一切众生,佛的孝行不是最为广大而长远的吗!而世间的孝行,是父母在的时候,奉养父母。父母过世了,就只在父母的生日和忌日,设食祭奠,以尽一分人子的孝心。如果父母罪大,堕落到畜生道,谁能知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杀的动物中,一定没有我的父母呢!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无穷无尽的道理,而只为了数十年的小孝而责备出家人,这浅陋的知见,太可怜了。所以,佛教人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慈悲的救济是很大的。
——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七日)·P
凡是学佛的人,有个必须注意的事情,就是千万要戒吃荤腥。因为吃荤腥能增加我们心中的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活在天地之间,心性本来是一样的。只因为恶业因缘,才导致形体上有了很大的差异。如果今生你吃他,来世他吃你,怨怨相报,生生世世的杀机就没完没了。如果人人都能吃素,就能培养他们的慈悲心,避免杀心。否则,即使念佛,而还贪求口腹之欲,那也还是没有得到学佛的真正利益。——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一日)·P
世人吃肉已经成了习惯,要知道,不管什么肉都有毒。这是由于被杀的时候,嗔恨心所产生的怨气所导致的。这毒素吃下去,虽然不至于马上丧命,但在体内积聚久了,就会发展成疮,成各种疾病。年轻的女人,如果生了很大的气后,用她的乳汁去喂小孩,那孩子必死无疑。因为由于生气的缘故,乳汁成了毒汁。人只因为生气,还不是什么要命的疼痛呢,尚且如此,何况那些猪羊,鸡鸭,鱼虾被宰杀时那要命的痛所产生的嗔恨心,怎么能没有毒呢?——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六日)·P
吃肉这件事,是一件很怪的事,但因为做的久了,不知道他的坏处,反而认为是个礼节了。用肉来祭祀天地,祭祀祖宗,侍奉父母,款待宾客。都把肉作为表示诚敬,孝顺的东西。世间的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也是随顺世俗的人情而做的,又尊尊教诲世人仁慈爱物的道理。把圣人爱物的仁慈推广,可以知道,以肉来表示诚敬,孝顺的不合理。要表示我诚敬,孝顺,应该用很慈祥,很清净的东西才好。怎么可以用猪,羊,鸡,鸭,鱼,虾这些极污秽的东西,又活活杀死呢!这些动物死的时候,那惨痛,怨恨是难以言表的。有仁慈心的人,怎么忍心用杀它们的方式,来表达诚敬心呢!——续编·卷下·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P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应当做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梵网经》上说:“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相信,戒品已具足。”因为能信自己是还没有成就的佛,所以必定会改恶修善,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这样来断尽烦恼迷惑,亲身证得自己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众生是还没有成就的佛,就必定会极力劝导,互相帮助,绝对不会做互相争斗,杀害这样的恶行。必定会戒杀护生,给异类大设方便,绝对不会有吃他的肉来保养自己的残忍的心。——续编·卷下·物犹如此序(民二十五年)·P
14、回向净土
文钞原文: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P)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P)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P)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4)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P)
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P)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P)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P)
白话译文:
念佛应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数往生西方)。如果能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个人念佛,心量就太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若肯用它去点燃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灯,那光明就无可比拟了。而本来的那盏灯却毫无损害。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利益。——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P
所谓回向,就是以自己所修的念诵的种种功德,如果任其所做,不去管它,就会随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到各种人天福报。现在将所做的功德,得到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于将来究竟成佛的果。而不是只得到人天福报而已。用一个“回”字,就能看出来,有决定不随着世情走的意思;用一个“向”字,就可见有决定希望出离尘世的方向。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的功德是人天的因,回而向涅槃的果。所作的功德是有生有灭的事,回而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做的功德,本来属于自己的行为,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所谓回向,就是发愿立誓,决定功德趋向的名词而已。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这就是回事向理的意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这就是回因向果的意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这就是回自向他的意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的方法虽然不一样,然而一定是以回向净土,作为唯一的,不二的妙法。因为其余的大愿,不生到净土,难以成就。如果往生净土,什么愿望都能实现。所以,凡是所做的一切功德,即使有别的所求,也必须加上回向净土。——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P
念佛回向,不能偏废。回向就是信愿的心通过口表达出来。——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P
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行,以及诵经礼佛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是往生净土的助行。犹如汇聚灰尘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所得到的功德,都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这样就如同火上浇油,如同禾苗得雨。就与一切众生都结了深厚的法缘,能快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和二乘人那种只利益自己的知见了。虽然也修妙行,所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
凡是诵经,持咒,礼拜,忏悔,以及救灾,济贫等种种慈善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千万不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有这个念头,便没有往生的分了。而生死没了,福报越大,造的业也就越大,再来世难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若想再得人身,再遇到净土法门这样当生就可以了脱生死的法门,就难如登天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现在生就了脱生死的。如果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就违背了佛的教诲。如同将一颗举世无价的宝珠,换一块糖吃,这不是很可惜吗!愚人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求来世的福报,与此无异。——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4
每天的功课,都该一一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这个功课为了这件事,那个功课为了那件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必须有普遍回向的愿,这样才能跟三种回向相契合。三种回向是: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职业)。只要随缘随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与其他人一样。——增广·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P
要知道,无论诵经持咒,都要以恭敬为主。都要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这样利益就大了。——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
病与魔都是由宿业所致,你只要至诚恳切地念佛,病自然会痊愈,魔自然远离。如果你心不至诚,或者起了邪淫等不正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全体堕落到黑暗之中,所以招来魔的搅绕。你应该在念完佛回向的时候,为宿世的一切怨家回向,令他们都沾到你念佛的利益,超升善道。此外一概不理会,只至诚恳切地念佛,业障自然消除,福慧都得到增长。——增广·卷二·复某居士书·P
要知道,净土法门正是摄上等根基的人的。所以,善财童子已经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普贤菩萨还令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而且劝华藏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如此修行。可见,回向往生净土这个方法,是圆满佛果的最后一着。世间有些狂人,不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以为愚夫愚妇都能修习,就认为是小乘法而藐视她。不知道这是《华严经》中一生成佛,从开始入门直到最终成就的第一法门。——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P
我按《观无量寿经》,净业正因有三条。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种属于世间的善法。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种属于戒善。三,发菩提心,深新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种属于慧善。前两条属于大乘还是小乘,要因人而异,这一条只属于大乘佛法。这十一件事,或者全部,或者一半,乃至只做到了一件事,并以深深的信愿心,回向净土,都可以往生。
——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P
15、居家处众
文钞原文:
佛法者,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持身涉世,希圣希贤。穷理尽性,了生脱死。莫不资之以成始成终。良以如来说法,随众生机。机浅者,示之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渐入渐深,必可至于三业清净,一心圆明之地位。(三编·卷三·佛教净业社流通部序·P)
欲学佛者,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方为真学佛者。(三编·卷一·复高慧荫居士书·P)
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则是主职。为人作事,则是仆职。余职分均好尽,惟父母之职分难尽。实非难尽,以举世无人提倡。大家只知溺爱而不知教育。以致养成败类,互相残杀。弄得国不成国,民不成民。所言教育者,儿童从初开知识时,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及做人之道理。必使心有畏恶报而慕善报,则不致犯上不肯依教而行。小时如是,习以成性,养成良善天姿,是名为育。育者,养也。若不知此,则养成凶恶性质,轻则忤逆不孝,重则杀父杀母。溯其本源,皆由其父母,小时不教所致。吾常曰,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儿女。人人善教儿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儿女,天下决定丧乱。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三编·卷一·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P)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增广·卷二·佛教以孝为本论·P)
人与天地共称三才者,以有以先觉觉后觉,继往圣,开来学之功能,故得此尊称。若不以学圣贤为事,则是行肉走尸。唯知饮食男女之乐,则与禽兽何异。人之一字,尚是冒名,况与天地共称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贤父母师长而启发之,继则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虽未能即到尧舜与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没者,已天渊悬殊矣。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经云,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幸其为尧舜,作佛之机在我,有血性汉子,岂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锢蔽,永为沉沦苦海之下愚众生乎。愿世之为父母,为师长,为儿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则吾国幸甚,全球幸甚。(续编·卷下·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P)
白话译文:
佛法,是无明长夜里的灯烛,是生死苦海中的舟航。修身处事,向圣贤看齐。透彻地研究佛理,参悟自性,以求了脱生死。这一切都要有始有终。如来说法,是随着众生的根基来说的。根基浅的人,就告诉他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然后逐渐深入,一定可以达到三业清净,一心圆明的地位。——三编·卷三·佛教净业社流通部序·P
学佛的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佛人。——三编·卷一·复高慧荫居士书·P
学佛的人,必须各尽自己的本分。所谓尽本分,就是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父顺,主仁仆忠。这八种事,一个人都能具备。上有父母,自己就处在女子的位置。下有儿女,自己就处在父母的位置。自己用别人,就是主的位置。为别人做事,就是仆的位置。别的职分都好尽,惟独父母的职分难尽。其实也不是真难尽,就是全世界都没人提倡。
儿童从最初开始知道事情的时候,就对他们说因果报应以及做人的道理。一定使他们心里畏惧恶报而钦慕善报,这样就不会犯上而不肯依教奉行了。小时侯就这样,形成习惯而成为天性,养成良善的天资,这就叫做“育”。所谓“育”,就是养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这点,就会养成凶恶的性格。轻则忤逆不孝,重则杀父杀母。追溯其本源,都是因为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不教育他们所导致的。我常说,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好好教育儿女。世间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教育儿女。人人都能好好教育儿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育儿女,天下决定丧乱。所以说,天下不治,匹夫有责。——三编·卷一·复张佩芬慕兰居士书·P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因为修行孝道而成就至德。如来乘孝以证得觉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家的戒经上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可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没有不以孝为本的。
所以,经上说,供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一样。双亲在,就要善巧地劝他们持斋念佛,求生西方。——增广·卷二·佛教以孝为本论·P
人与天地共同称为三才,是因为人有先觉的人帮助后觉的人觉悟,继往圣,开来学的功能,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尊称。如果不能学圣贤事,就是行尸走肉。只知道贪图饮食男女之乐,这样与禽兽有什么两样呢!人这个字,都是冒名,何况是与天地同称为三才呢!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瞬,人人都可以作佛。而不能成为尧瞬,不能作佛的人,是只有性德,没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以及修戒定慧,断贪嗔痴这样的修德。这些修德,最初是由贤良的父母师长启发的。然后自己再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修持。虽然没能马上就到达尧瞬与佛的地位,但比起那些整天埋没在人欲中的愚人,已经有天壤之别了。书经上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佛经上说:“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钦慕他人能成为尧瞬,能否作佛却在我们自己。有血性的汉子,怎么能甘心让这分性德被人欲所锢蔽住,永远做沉沦在苦海中的愚昧的下等人呢!愿世上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儿女,为人学生的人,各个自勉,则国家幸甚,全球幸甚!
——续编·卷下·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民二十七年)·P
16、净土行解
文钞原文:
劝念观音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P)
间断夹杂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P48)
净土行解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增广·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P62)
初心专礼
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P68)
自了利他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为导,将谓非自利乎。一灯只一灯,一灯传百千万亿灯,于此一灯,了无所损。孰得孰失,何去何从。岂待问人方了知乎。(增广·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三·P)
正助双行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增广·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
随宜定课
在家人不随众,各人念佛。坐立绕跪,皆无不可。但不可执定一法,若执定,则人易劳而心或难得相应。(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
学解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增广·卷一·复戚智周居士书·P)
真实改悔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增广·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P)
劝持名号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增广·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P)
劝持弥陀经
果能受持阿弥陀经,则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光寿无量,誓愿洪深。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修此信愿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缘妙行而生。(增广·卷三·西方公据重刻序·P)
劝阅经典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增广·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P63)
勿废诵金刚经
金刚经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下化之标准也。(增广·卷三·金刚经石刻序·P)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三编·卷三·复慧海居士书·P)
提神过失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志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
发光为魔境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五·P)
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圆通。汝须知大士之反闻,并不闻音声,乃闻闻性。故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无声音皆闻。若如汝说,必有音方能闻。吾人念佛,随闻此佛音声,固亦反闻之气分。切勿以圆通自居。专一以往生自期,则有益无损矣。否则必有从此反令其心,分张于分别法门胜劣一派。而无量无边之真益,断送于此多知多论中矣。(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一·P)
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魔罥。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三编·卷三·复李少垣居士书二·P)
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勘此,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
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
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
勿定往生时间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P)
念佛得病是消业
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此大病,虽由伤气而起,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遂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佛恩难报,当生大庆幸,生大惭愧,生大净信。(增广·卷一·复刘智空居士书·P)
治心火上炎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莲华,则自可顿愈矣。(增广·卷一·复沈弥生书·P)
念佛应适宜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一法,死执一定,不取适宜,是尚得谓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
又人之精神,有种种不一,何可执一法,而不知调停从事乎。凡同众修持,须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亦须按自己之精神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P)
不往生过在自己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P)
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说·P)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P)
生西方可度尽众生
既发心归依三宝,为佛弟子。须发菩萨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须知此四宏誓愿,乃三世一切诸佛誓愿之本。汝于日用举心动念,须令与此相合。若与合者,扩充令其圆满。若不合者,断除令其净尽。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增广·卷一·心愿居士书·P87)
患难不必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增广·卷二·周孟由昆弟说·P)
常应礼忏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P57)
遇事退一步想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P54)
时常想一死字
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矣!(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
少年立志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增广·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P)
焚钱是去作鬼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5)
劝念佛持戒,可在家
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僧夺产之心。若处山林寂静之处,则小人竟为夺数升米,几件衣,几圆钱,而行打杀,其危险非古昔所有。即在城市,亦难免无人事往还。谁能一事不为,安受供养乎。(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四(民国二十年)·P)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卷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P95)
白话译文:
劝念观音
要知道,观音菩萨与我们这个世界有大因缘。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只因为慈悲心重,不离常寂光土而垂身于九法界,救度众生。更何况又示现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好比民众要得到皇帝的恩泽,就向太子请求。念观音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也可以满愿。因为弥陀和观音在做同一个度众生的事业,并没有两样。——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P
间断夹杂
如果说,除了念佛之外还有第二念就是夹杂的话,那么夹杂就不胜枚举了。单说正的夹杂,比如,求大彻大悟,得到大总持等。并非发愿就是第二念,就是夹杂。要知道,净土这个法门,以信,愿,行这三个方法为宗旨。行就象是拉车的牛,愿就好比驾车的人,信就如同前面的向导。向导与驾车的人,是保证牛车的前进的。所以早晚必须向佛发愿。而且不念佛的时候,也不能放下信愿。纵使念一万年,不妨每天都定个起止。如果说,有不念的时候,有发愿的时候,这就成了间断,夹杂,这就不好办了。试问,这个心念,也曾见到色相,听到声音,穿衣,吃饭,举手投足,这些事情有没有?如果有,这些不算间断夹杂,那么为什么发愿就算夹杂呢!如果没有这些事情,除非是法身大士。然而法身大士,端严地身居一处,而同时现身于无量尘刹,他的间断夹杂,将更加不胜枚举了。——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P48
净土行解
善导和尚说,如果要学解,那么从凡夫的地位到佛的果地,一切法都要学。如果要学行,就该选择契理契机的一个方法,投入全部精力,专门去修行,才能很快的得到实益。否则,从劫至劫,很难出离轮回。
——增广·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P62
初心专礼
专一的礼拜阿弥陀佛,这是专精一致。千万别认为,专门想一尊佛不如想多尊佛的功德大。要知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一尊佛全部具足。如同帝释天网上的宝珠,数千颗宝珠都能映在一个宝珠上,每一颗宝珠也能映到所有数千颗宝珠上。举一个宝珠就能全收所有宝珠,没缺任何一个,也没多任何一个。如果是长久修行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些,境越宽广,心越专一。如果是初学,缘境太宽,心识容易分散。又因为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就容易导致魔事的发生。所以我佛世尊,以及历代祖师,都令弟子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等到念佛证得了三昧,那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就都全部具足了。古人说,已经沐浴到大海的水,那必定是百川的水都用到了。身到了含元殿,就不用问长安在哪里了。这可以说是最恰当的形容。——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P68
自了利他
学佛必须专门追求自利,然而也要随分随力的做种种功德。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根器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作为,所以成了懒惰懈怠。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则全部置之度外。
因为凡夫的心,时间长了就会厌倦,天地孕育万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才能实际完成种种造化。假使一直下雨,或一直晴天,那么普天之下,就了无一物了。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心如猿猴,不用种种方法来对治,就要让心安于一处,不妄想奔驰,太难太难了。人应当自己体谅自己的力量,不能偏执于一个方法,也不能没有一个统筹规划。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为主,遇到一切人,上对父母,中对兄弟朋友,下对妻子奴仆,都这样劝导他们,这难道不是自利吗!一盏灯只是一盏灯,一盏灯传百千万盏灯,对这一盏灯,没有任何损害。是得是失,何去何从,是要问别人才能明白的吗!——增广·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三·P
正助双行
凡是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做种种有利众生的事情为助行。正行助行一起做,这样就如同顺水扬帆,在生死的苦海中,很快的就能进入萨婆若海了。——增广·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
随宜定课
在家人不是大家一起修行的,每人各自念佛的时候,坐着念,站着念,跪着念或者绕佛念,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但不能执定一个方法不变。如果执定一个方法不变,人就容易疲劳,心就难以相应了。——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
学解学行
你对于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还没有完全明了。应当专门翻阅书籍,研究净土法门。半天学理论,半天学行持。必须要达到彻头彻尾的明白,一点疑惑都没有的程度才行。——增广·卷一·复戚智周居士书·P
真实改悔
凡夫在迷中,信心不坚定,所以有屡信屡退,屡修行屡造业的现象。也是由于最初教他的人不得其道所导致的。假使开始就从浅近的因果教起,就不至于有这些迷惑颠倒了。然而,以往的罪业,虽然极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立志如此修行,罪障自然烟消云散,自性的天空自然开朗。所以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做罪,二者作以能悔。”悔这个字,要从心中生起,心中不是真正的悔过,说了也没用。譬如光看药方而不服药,病绝对没有好的希望。如果能依照药方服药,病自然可以痊愈。最怕的就是立志不坚定,一暴十寒,这样就图有虚名,毫无实益了。——增广·卷一·复周智茂居士书·P
劝持名号
持佛名号这个修行方法,是末法时期最能通透众生根基的方法。善导大师虽然著有《观经四贴疏》,然而却最重视持名。因为末法时期,众生神识飞扬,心很粗陋,而所观想的境界却很微细,所以观想很难成就。大圣悲悯众生,所以专门劝人持佛名号。因为称名容易,连续的念佛就可以了。
所以,《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只专心的持佛名号,就是千稳万当的修行方法。等到心归于一,清净的境界自然就现前了。——增广·卷二·复崇明黄玉如书·P
劝持弥陀经
果真能持弥陀经,就知道极乐世界没有诸般痛苦,只有快乐。依正庄严,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现在在那里说法。光明,寿命都没有穷尽,誓愿宏大深广。上善之人,聚会在那里,他们都是因为修这个信愿念佛的法门,所以种了许多善根,修了许多福德,因缘具足,妙行难思,所以能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增广·卷三·西方公据重刻序·P
劝阅经典
当今有些人,嘴里谈着大乘经典,自命是悟道之人,口口声声说,我就是佛,何必还要去念佛。烦恼就是菩提,何必还要去断烦恼。淫怒痴就是戒定慧,何必还要去断淫怒痴。言辞高出于九天之上,行事卑微到了九地之下。这样的人,名为“佛怨”。比那些不知道佛法而毁谤的人,罪孽要深万倍。他曾经研究过佛法,不是完全没有利益,只是种了将来得度的因。他以这个身造了毁谤佛法的罪,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在三途受诸般罪苦。居士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明白佛法的道理为先导,以信愿心持佛名号,为求生西方净土为正行。——增广·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P63
勿废诵金刚经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标准。——增广·卷三·金刚经石刻序·P
金刚经等的持诵也不必荒废,只要把持诵经咒的功德,都用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六度万行,都是往生的助缘,这就是圆修。——三编·卷三·复慧海居士书·P
提神过失
你所说的,礼拜时的种种震动,以及黑暗中有精光流露,这都是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拜诵念的时候,只要至诚恳切就好了,不必过度的提神。最好心常向下想,或者想自己坐在莲花座上。只想着所坐的莲花,绝不去考虑自己的身体在莲花座上。久而久之,这种虚浮的习气自然消失。因为这种现象,多半是燥妄所导致的。还没有用功,就想成就。不知好歹的人把这当做工夫,就会著魔发狂。好的境界也不生欢喜,恶的境界也不生恐怖。心生恐怖,邪就有机可乘;欢喜心起,就必然先失去正念。你不过是个轻狂的小子,所以今天会有这样的事情。闭眼睛也是导致这个病的根本原因。以后只要不往别处看就是了,千万别再闭眼睛。平常念佛决不能太急,急则容易伤气,伤气就容易导致震动。也不能过慢,过慢气连接不上,也容易伤气。——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P
发光为魔境
念佛发光,是魔境。我立刻就给你写信,让你不要当真,慢慢的自然就消失了。倘若把这当做圣境现前,那么将来恐怕会招致邪魔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因为我们从无量劫来,所结的怨业,无量无边。他们要来报怨。由于我们有念佛的修持力,不能直接报。现在因为我们想要好境界,那些怨业于是就给我们现相应的境界,令我们生欢喜心,以为自己修行功夫到家了,或者以为自己已经成道。由于这些妄念炙盛,就失去了正念,邪魔于是进入身窍,令人发颠发狂,佛也救不了了。世间有很多用功修行,却发颠发狂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在熄灭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总是还没用功呢,就想成就。由于整天就是妄想着圣境,如同喝了毒药,混乱无知,以为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其实都是自己的妄心所感召来的,魔鬼作用的结果。应当教他一心念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外,心中一概不许有别的念头,自然长空雾散,天日昭彰。——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五·P
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这种方法,善于运用,自然能得益;用不好,容易走上禅宗专仗自力这条路上去。凡是修行人,应该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念头,都不要有,这就是一心。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去高攀观音大士的耳根圆通呢!你要知道,大士的“反闻”,闻的并不是声音,闻的是“闻性”。所以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没有声音都可以闻,如果象你所说的,必须有声音才可以闻。我们念佛,随时“闻”这念佛的声音,当然也是有反闻的气氛了。千万别以圆通自居,专一求往生,这样就有益无损了。否则,必定会从此令你的心,分散于分别法门的优劣,而无量无边的真实利益,就断送在这分别和争论中了。——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一·P
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的人有很多著魔的,都是由于以燥妄心,希望得到境界。别说那境界是魔,即使是胜境,一生贪著心,欢喜心,便要受到损害,而不会受益。何况那境界未必的确是胜境呢!如果有涵养,没有燥妄心,没有贪著心,见到那些境界,就好象没见到一样。既不生欢喜,贪著的心,又不生恐怖惊疑的心。别说胜境现前了对人有益,就是魔境现前也一样有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被魔境所转,就能进步。这话不常对人说,因为你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不得不说了。你最初礼佛所见到的大士像,并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是真实的,不会因为你想到这像与《观无量寿经》不符合而隐去。然而,你因此而信心更加真切,这也是好事。但不应该常想着要见到佛像,只要志诚礼拜就好了,别想其他的。临睡前眼前见到白光,以及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在虚空,虽然是好的境界,也不要贪著。以后没有见佛像的愿望,
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现象。看你的根性,似乎是过去生中修习过禅定的人。所以才会常有这些现象。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闭关,静修的时间久了,就出现预见的能力。能预先知道天的阴晴,人的祸福。他归依莲池大师,大师听说后,写信给他,狠很的斥责他说他入了魔道,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必须明白,学道的人要学大道。否则,得到小的利益,必定要遭受大的损害。别说是这种境界,就是真的得到五通,也要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得到漏尽通。如果有一念贪著之心,就难以上进,甚至会倒退,堕落。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
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若是到了心地空明,又有什么境界可有呢?所说的“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念也完全没有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境界!能念到这个地步,西方极乐世界那清净的境界,不妨彻底的全部彰显出来。由于念头寂灭,情欲全无,所以面对这种境界,更能得益,绝对不至于生大欢喜心,误认为是有消息,以至于著魔发狂。倘若没达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中念念想着要境界。境界出现了,决定要受祸的。《楞严经》中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还不是燥妄心所感得的魔境,而一生欢喜心,以为证得圣果了,便成了魔子。何况最初就是把魔心所感得的魔境当成圣境。——三编·卷三·复李少垣居士书二·P
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圣境的分别,就在它与经教符合不符合上分。果真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当下就清净了,完全没有躁妄心和取著的心。若是魔境,就会让人心不清净,会让人生起取著心和躁妄的心。而且,佛光虽然极其光明,但并不耀眼。如果光很耀眼,那就不是真佛。是佛现前,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妄的)这个道理去观想,就会更加明显。魔现前,以这个道理去观想,相就会隐没。这样观想,就是验证真伪的大冶洪炉。——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
如果是圣境现前,别人虽然不得而知,而本人一定会有很大的心行转变的征兆,如果仍然照旧,那就一定不是圣境。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
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的人,凡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只能向“道”上归。逆来顺受,则纵使遇到危险的事,当时也不至于吓得丧魂失魄。已经过去了,就事过情牵,如同昨夜的一场梦,何必要常把它存在心里,导致怔仲之病呢!你既然要修行,就应该知道,一切的境缘都是以往的业所感召的。还要知道,至诚的念佛可以转业。我们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有什么好怕的呢!念佛的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你如果常害怕,执着于怕魔,就会有无量劫来的冤家,乘你这害怕的心来恐吓你。令你丧心病狂,以报仇雪恨。而且,别说你念佛,恐怕不会这样。你不知道你全体正念归于害怕之中,其气氛与佛相隔,与魔相通。不是佛不灵了,是你自己失去了正念,所以导致念佛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
勿定往生时间
你说的决定要年内往生,这种想法不能执着。执着就成病,还可能导致着魔。念佛人,应当时时存着即将往生的心。如果自己的寿命没到,也只能随缘。倘若定个期限,一定要往生,如果工夫纯熟,那还没什么。否则,单单这个追求的心,就成了魔根。如果这个妄念结成了解不开的节,那就十分危险了。业报尽了就投向净土,这是我们所应该遵循的道路。断自己的寿命而求得到成就,实在是戒经所深深呵责的事情。(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只要尽心恭敬,尽心至诚,求快点往生,不应该定个日子非要往生。学道之人,心不能偏执。偏执容易导致丧心病狂。这样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呀!——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P
念佛得病是消业
你在书信中说,念佛急进,中气极虚,这是你不善于用心所导致的。念佛这件事,应该随各人的力量,随便出声或者默念,声音或大或小,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何必一直大声念佛,使自己伤气而受病呢!然而你得的这场大病,虽然是因为伤气所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无量劫来的业力现前。因为你精进念佛,所以本来应该是将来报而转为现在报,本来应该是重报而转为轻报。这一场病,不知道能消多少劫三途恶道的罪苦呢!佛力不可思议,佛恩难以报答。应该生大庆幸心,生大惭愧心,生大净信心。——增广·卷一·复刘智空居士书·P
治心火上炎
念佛闭眼睛念,容易昏沉,如果不善于用心,有时还会遇到魔境。但如果眼皮垂帘(双目微微的半闭,就象佛像的眼睛那样)这样心就会沉静下去而不会浮动,也不生头火。你念佛,头上如果象有东西在抚摩或牵动的感觉,这是念佛时心朝上想,以至心火上炎所导致的现象。若眼皮垂帘,心向下想,心火就不会上炎,这个现象就消失了。千万不要把这当成是自己的工夫,也不要害怕这是魔境。只要至诚地摄心念佛,并观想自己在莲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自己所坐所立的莲花,病自然马上就好了。——增广·卷一·复沈弥生书·P
念佛应适宜
念佛的方法,怎么可以千篇一律呢!古人立个规矩,就如同药铺中准备了全部的药品。我们选择方法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精神,气力,往昔的善根,或者大声念,或者小声念,或者金刚念,或者默念,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昏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以赶走昏沉。散乱的时候也是。若经常大声念,就会导致生病。别说普通人不能这样,就是身体极强健的人,也不能经常如此。一天之中,热了就脱衣服,冷了就加衣服,为什么对于念佛了脱生死这件事,就非要执一定的方法,而不能取适宜的呢。这怎么能说是知道佛法呢!又有提倡掐念珠记数的,这样也是有利有弊。好处是,一句一掐,不会轻易放过每句佛号,这样心容易归一。弊端是,静坐的时候掐念珠,就会使心难以安定,时间久了容易生病的。
另外,人的精神,有种种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只执定一种方法,而不知道调停从事呢!凡是跟大家一起修行,需要按大家的精神情况另行规定。自己修行,也要根据自己的精神情况来定。哪里有个死规矩要每个人都来遵守呢!精神用的过度后,不是退堕,就是生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方法,才会有益无损。——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P
不往生过在自己
只有念佛法门,仰仗佛的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然而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是因为世人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者不生惭愧心,常做不孝顺,不慈善,不忠不义的事情,使自己的心与佛相背离所导致的。过错在自己,不是佛不慈悲呀!若是没有发心念佛前,做过一些恶事,现在念佛了,而生大惭愧心,痛改前非,那么也决定可以往生。——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P
一心待死
念佛人有病了,应当一心等待死亡。若是世寿没尽,病很快就能痊愈。身心全部放下,以这样的心态来念佛,最能消业障。业障消除了,病就好了。若放不下,想要求病好,倘若病不能好,那就决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了。因为你不愿意去。这个道理不明白,怎么能得到佛的慈力加持呢!——增广·卷二·复周孟由昆弟说·P
何必问人念佛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的不容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效验呢!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的心。因为有佛祖诚谛的语言可以做依据。如果去问他人效验,就是认为佛的话不足信,而以人言为准。这便是偷心。这样念佛就不管用了。英烈汉子,决不会舍弃佛语而去相信人言。自己心中没个主见,专门以效验,以别人的话作为前途的导师,多么可悲呀!——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P
西方可度尽众生
既然已经发心归依三宝,成为佛弟子了。须要发菩萨的四宏誓愿,自利利他。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知道,这四宏誓愿是三世一切诸佛誓愿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必须令心念与此相合。与此相合的,再加扩充令其圆满;不相合的,断除得干干净净。然而,若要利他,先要自利。若自己不先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能度众生出离生死呢!譬如溺在大海中的人,不能拯救其他沉溺在海中的人。
果真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到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往生后就转凡成圣,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原轮,回入娑婆世界。用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增广·卷一·心愿居士书·P87
患难不必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道念佛修善,只糊里糊涂地去求神问卜,于是导致杀生害命,业上加业,实在可怜。人生在世间,所遇到的事情,多是宿业所造成的。既然遇到病苦,就该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障消除了,病就痊愈了。那些鬼神自己还在业海之中,如何能给别人消业呢!即使是有大威力的正神,其威力跟佛菩萨比起来,简直如同萤火去比日月的光芒。佛弟子不向佛菩萨去祈祷,而去求鬼神,这就是邪见,这就是违背佛的教法。不能不知道啊!——增广·卷二·周孟由昆弟说·P
常应礼忏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断尽无明,圆成佛道。即使是等觉菩萨,如弥勒菩萨,尚且每天礼拜十方诸佛,以求除尽无明,圆证法身。
而凡夫通身都是业力,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虽然一念心性与佛平等,但烦恼恶业障住了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时间久了,附满尘埃,不但没有光明,连铜体也不能显现。如果知道这个全是灰尘的铜镜有照天照地的光芒。用力摩擦,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然显露出来。又继续努力,逐渐露出光明。光明出现后,磨砺得更加勤奋。力极功纯,尘垢尽除,终于光照天地,成为世间至宝。要知道,这光明是镜子本身所具有的,不是磨出来的。若是磨出来的,磨砖磨石也应该发光。还要知道,这光明,镜子虽然本身具有,但若不磨,就永远没有发光的一天。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P57
遇事退一步想
若境遇不好的人,应当做退一步想。试想:世间比我强的人虽然多,不如我的人也不少。只要冻不着,饿不着,何必非要羡慕大富大贵呢!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能这样都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如何不能转忧苦成安乐呢!若疾病缠身的人,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急切地生厌离之心,努力地修行,发誓求生净土。诸佛如来,以苦为师,终成佛道。——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P54
时常想一死字
学道之人,念念不忘这个字,则道业自然成就!——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
少年立志
人一生的成败,都是年幼时的栽培与因循所导致的。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应该知道好歹,千万不可以学时髦,讲气派。应该学孝悌,学忠厚诚实。趁现在年轻,精力强盛,应该努力读书。——增广·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P
焚钱是去作鬼
念佛人,不能效仿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因为还寿生不是出自佛经,是后人伪造的。寄库是愿意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然有愿意作鬼的心,就难以往生了。——续编·卷上·一函遍复·P25
劝念佛持戒,可在家
今天出家反而不如在家居士那么有益。因为法若魔强,恶徒邪党,常怀欺负僧人,强夺寺产的心。如果是在山林寂静的地方,有些小人竟然会为夺几升米,几件衣服,几圆钱而打杀人。其危险前所未有。即使在城市,也难免有人事往还。谁能什么事情都不做而白受人供养呢!——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四(民国二十年)·P
不必另外选个地方,家庭就是道场。因为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都是法眷属。自行化他,口里劝说,身做表率,使他们都归依三宝,出离轮回。这样就可以说是戴发的高僧,居家的佛子了。——增广·卷一·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P95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