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编是很认可中医中药的,鱼腥草的作用,可以讨论一下,并无反对中医之意。只是反对将中草药当成补品保健品来吃。还是提倡在有病的时候按医生的指导服用中草药,或者用中药单体治疗疾病。很多读者强烈反对此类文章,认为脱离了剂量谈毒性是流氓。我们认为只有医师有资格谈剂量,所以做为医生要慎重,没病不要让老百姓吃毒性不确定的东西。
马兜铃内酰胺是否会导致肾脏损害? 小编查询相关论文看到,确实有研究表明,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AL-I(马兜铃内酰胺)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与AA—I(马兜铃酸)相似。尽管其致损伤作用较AA—I(马兜铃酸)弱,但仍有可能是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脏损伤及其纤维化过程的毒性成分之一。
查阅资料,鱼腥草已检出过过百种化学成分,除了一般的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还有黄酮类、有机酸、甾醇类、生物碱…其中生物碱类成分可看到貌似熟悉的字眼:马兜铃内酰胺-I(aristolactamI,AL-I)、马兜铃内酰胺II(aristolactamII,AL-II)![4]如果我们对马兜铃事件有点了解,就知道马兜铃内酰胺既是马兜铃科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也是马兜铃酸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会跟DNA结合成稳定、难以降解的加合物,会在肾脏内长期存在,持续损害病人肾小管及诱导上皮细胞转分化,病人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大大增高。马兜铃酸体内代谢途径: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内酰胺-DNA加合物以前的研究多是聚焦于马兜铃酸本身,鱼腥草检出含马兜铃内酰胺,却不含马兜铃酸;评估其风险时应考虑,1.其马兜铃内酰胺含量;2.是否具有跟马兜铃酸可比的毒性。早在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量了鱼腥草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部分干草,提取得AL-I7mg,AL-II25mg,可折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国内也有类似鱼腥草的生物碱含量测量报告,但貌似数数据不全。[4][5]医院肾内科及药学院等单位在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6]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实验,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aristolochicacid-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8]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可能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可以说马兜铃草药制造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草药灾难,-年,比利时一减肥诊所因减肥药混用了马兜铃科广防已,导致过百妇女因服此减肥药导致肾衰竭、尿毒、致癌。国内对此没有及时跟进,10年后“龙胆泻肝丸”事件爆发,据推测可能有数十万患者患因马兜铃酸肾炎。在同样有用草药传统的台湾地区,医院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台湾健保~年用药数据库,随机抽取其中20万人资料,发现12%可用药材含有马兜铃酸;39%的人曾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台湾泌尿上皮癌(UUC)每年新诊断病人约3,名,约有1,名病人因此去世,发生率数倍于欧美等西方国家;60%肾盂及UUC病人肾含有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证据。大剂量的马兜铃酸可致急性肾炎,而小剂量长时间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有小剂量摄入,长时间无症状,多年后突然产生严重的肾损伤。而不论急性或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目前均无有效的根治方法。WHO/IARC将马兜铃酸列为人类1类致癌物。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也将马兜铃酸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9][10][11]年3月,伦敦国王学院GrahamLord教授的跨国团队,发表对过去20年间马兜铃酸肾病(AAN)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的偱证病学回顾指出,亚洲各地有可能存在成千上万的未确诊或误诊病例;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仍暴露于马兜铃酸的风险;加强草药的监管可以帮助消除这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14]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说“马兜铃酸没安全剂量”。如果要讨论马兜铃酸的剂量,比利时马兜铃酸肾事件的数据可参考:即是说,平均每天0.39mg的AA摄入,持续数月,即可致马兜铃酸肾病。[12]有人问,有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鱼腥草致肾衰或癌症增加?这要依靠医学科研工作者做动物实验证实,做流行病学调查。不过,按北大王海燕教授等年发表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西南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18.3%,出全国平均水平10.8%约8个百分点。[13]当然,这并不能简单得出与鱼腥草致慢性肾病的因果关系,慢性肾病可能跟饮食、用药等很多因素有关,如高盐饮食、腊制肉食、一些地方还有用马兜铃、细辛做香料的,各种祖传民族药泛滥等,都是高风险因素。另外,按这份调查,中国慢性肾炎患者知晓率只有12.5%。国外及国内多个报告报道鱼腥草检出马兜铃内酰胺I/II,这是马兜铃科植物天然生物碱,也是马兜铃在体内的代谢物,并可与DNA结合成加合物而长期驻留损伤肾脏。独立的外源AL-I细胞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均证实AL-I有肾毒性,并且毒性较AA-I略强。确实未见食用鱼腥草致肾炎或马兜铃酸肾的报道,不过如果缺乏对马兜铃内酰胺警惕的意识,也不会朝这方向研究。既然鱼腥草含马兜铃内酰胺,食用的量又会比药用量更大,这种致慢性肾损伤、诱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希望有科研、医疗机构进行严肃的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个人,基于马兜铃草药历史上造成的可怕后果,为健康考虑,对含马兜铃内酰胺的鱼腥草,最好避免食用或少食。那些没有明确疗效的含鱼腥草成分中成药,更没必要服用。很多人是认可“马兜铃酸没安全剂量”这结论的,既然AL-I/II的毒性要比AA-I/II要强,那么,“马兜铃内酰胺没安全剂量”也是成立的。:复方鱼腥草片、急支糖浆、小儿咳喘冲剂、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宝宝牛黄散、抗病毒颗粒、参麦止嗽糖浆、复方红根草片、清热镇咳糖浆、痔疮外洗药、复方四季青片、止咳平喘糖浆、鹤蟾片、芒果止咳片、复方鲜竹沥液、情安喘定片、辛夷鼻炎丸、咳喘顺丸、清热去湿茶、化痰消咳片、止痛化癓胶囊、金青感冒颗粒、金青解毒丸、苍鹅鼻炎片、梅翁退热颗粒、梅翁退热片、消痰咳片、男康片、云南蛇药、长城止咳喘糖浆、祛痰灵口服液参考资料[1]中华本草[2]中国药典,版[3]中国药监,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6.1, 鱼腥草致癌好吓人! 北京的菜市场、农贸市场有卖鱼腥草,一般放酱油、醋、味精、芝麻油凉拌着吃,传说:“清热解毒”还爽口,但是是一种有毒致癌的草药,这真没想到。 本人还经常吃鱼腥草,没想到会是致癌野草,饭店中也有道菜及类似所谓食疗食、补餐。看来今后真要远离野菜,不能大家都说某种野草能清热解毒、滋补、补血、补气就去吃什么所谓食补的东西! 现在有不少食补店,食疗店,真是吃到了马兜铃科的草药的食疗、食补就等于自杀! 鱼腥草不要当菜吃,会致癌! 一些非马兜铃科的草药(比如鱼腥草)虽然不含马兜铃酸,却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酰胺,也是致癌的。 在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民间特别爱吃所谓中草药炖鸡鸭鹅、炖狗肉等“补品”。比如“附片”炖狗肉补气、补血、壮阳。因此死了不少人,本人亲自抢救过“附片”炖狗中毒者,结果一家四口全死了的惨案。 “附片”是“川乌”、“草乌”的某些部位,毒性小一点,民间传说:“附片”怕油,跟狗肉一起炖解毒后就能大补身体。民间解毒也是给中毒者灌油处理,但是根本没用! “附片”、“川乌”、“草乌”其中的有毒物质叫“乌头碱”有剧毒及止痛麻醉作用。在云南的盗贼随身携带“川乌”或“草乌”,当被抓后一般要接受暴打暴揍,此时其偷偷吃一小块“川乌”或“草乌”如黄豆粒大小,被打时就不痛。有经验的打人者看出此贼人偷服“川乌”或“草乌”后反而不打,该贼人必死无疑!因为被打时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再经过代谢排出“乌头碱”保命。含“乌头碱”中药制剂有止痛中药,牙痛水、白药、祛风湿药及跌打损伤中药。 资料: 鱼腥草,又叫做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蕺菜、岑草、狗贴耳,常生于海拔~m的山坡潮湿林下、路旁、田埂及沟边,是一种在南方很流行的另类食物,很多人贪恋它的刺激性味道,将它做成很多菜肴。但北方、中原、东南江浙一带的人却厌恶它的腥膻味道,并没有吃鱼腥草的习惯。中医也把这种另类食物拿来当药材用。
查阅资料,鱼腥草已检出过过百种化学成分,除了一般的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脂肪,还有黄酮类、有机酸、甾醇类、生物碱…其中生物碱类成分可看到貌似熟悉的字眼:马兜铃内酰胺-I(aristolactamI,AL-I)、马兜铃内酰胺II(aristolactamII,AL-II)![4] 如果我们对马兜铃事件有点了解,就知道马兜铃内酰胺既是马兜铃科植物的天然化合物,也是马兜铃酸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会跟DNA结合成稳定、难以降解的加合物,会在肾脏内长期存在,持续损害病人肾小管及诱导上皮细胞转分化,病人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大大增高。马兜铃酸体内代谢途径: 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内酰胺-DNA加合物 p以前的研究多是聚焦于马兜铃酸本身,鱼腥草检出含马兜铃内酰胺,却不含马兜铃酸;评估其风险时应考虑,1.其马兜铃内酰胺含量;2.是否具有跟马兜铃酸可比的毒性。 早在年,韩国一研究机构就定量测量了鱼腥草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用原料2kg鱼腥草地面部分干草,提取得AL-I7mg,AL-II25mg,可折算得总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16mg/kg。国内也有类似鱼腥草的生物碱含量测量报告,但貌似数数据不全。[4][5] 医院肾内科及药学院等单位在年发表过用外源AL-I做细胞体外实验的报告。摘录其结论:“AL-I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分布部位在细胞浆,不进入细胞核;AL-I在细胞浆内的蓄积可能与其致肾损伤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即通过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在肾病过程中持续发挥毒性作用”。[6] 北京大学李彪等做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实验,证实了外源性AL-I与AA-I(aristolochicacid-I)同样具有直接细胞损害作用,能够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在同等浓度情况下,AL-I的致细胞损伤作用较AA-I更强。[7]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良等发表了用AA-I及AL-I做的动物对照实验报告,结论是:AA-I及AL-I均能导致肾脏毒性,且AL-I的肾毒性作用强于AA-I。[8] 综合,马兜铃内酰胺对动物肾脏损伤的作用与马兜铃酸类似,甚至更强一些,这可能因为更高比例的AL-I进入肾细胞并蓄积于细胞内持续发挥毒性作用的原因。 因此不能有人说某种野草有什么治疗作用,在不知其毒性的情况下就吃到肚子里。现在中国人有钱了,要返璞归真追求吃野菜,粗食保健康! 但是这些食物经过科学检验了吗?有毒副作用吗?是滋补身体还是损害身体?!
鱼腥草不致癌!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不少重庆人都喜欢吃。近日,权威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亚洲地区,肝癌与马兜铃酸导致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有人指出,鱼腥草就含有马兜铃酸,常吃可能致癌,这吓坏了不少重庆人。事实真是如此吗?华龙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答案或许会让你松一口气。
马兜铃酸会致癌但鱼腥草里没有这种化学成分
在说鱼腥草之前,先要弄懂几个名词,马兜铃科、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科是植物界的一个划分,马兜铃酸是一种化学成分,马兜铃内酰胺则是马兜铃酸的一种代谢物。
大部分马兜铃科的草药含有马兜铃酸,目前,已知有60多种中药材,如关木通、青木香等。
马兜铃酸的确有毒,这早有定论。年出版的《中国药典》已不再收录关木通、青木香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方,并使用其他品种替代。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于年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并将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天然混合物列为2A类致癌物。
需要注意的是,鱼腥草里并没有马兜铃酸。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冷静表示,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含马兜铃内酰胺,这两者不可等同。
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在鱼腥草中含量很少
鱼腥草会致癌?别紧张重庆多位专家告诉你真相
在重庆,很多村民种植鱼腥草。资料图
冷静表示,从细胞毒性来看,对肾脏上皮细胞具有一定损伤和抑制作用的是马兜铃内酰胺-I。在对鱼腥草的提取物中,已发现含有马兜铃内酰胺-BII、AII和FII类,是否含有I类,还未明确。
此外,马兜铃内酰胺-I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并不等同于致癌。在冷静看来,很多癌症的发生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许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患癌与否并不能完全由马兜铃内酰胺来推理。
有研究数据表明,在晒干后的鱼腥草中提取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0.g/kg。“日常食用中的鱼腥草均为新鲜植物,含水分较多,这样看来,1kg新鲜鱼腥草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就更少了。”冷静说,“考虑到人们每次食用鱼腥草的份量,吃进体内的马兜铃内酰胺可以忽略不计。”
冷静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直接否定“鱼腥草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的论断,但其结论有些偏颇。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李学刚。李学刚表示,鱼腥草里不含马兜铃酸,其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将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尚无定论。在这种情况下,持任何一种绝对的观点,认为鱼腥草会致癌,都不够科学严谨。
“鱼腥草致癌”的说法官方曾被多次辟谣
实际上,关于“鱼腥草致肾病肾癌”的争论,近年来曾多次引发网民热议,官方也进行了辟谣。
据媒体报道,在2中国食品辟谣论坛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就发布了三大食品谣言。网上流传的“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说法,被专家评定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今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鱼腥草致癌”位列第十。
早在年3月,由原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作了具体规定。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鱼腥草、姜等80余种。
此外,在农业部公布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中,鱼腥草与鱼鳞草、菹菜等个食用农产品被列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目录,这意味着鱼腥草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相关办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