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考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中医内科笔记整理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益阴(潜阳)软坚散结煅用制酸止痛
养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益肝敛汗(主心肝血虚)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心肾不交)
远志:益智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
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补养气血心气肺气)
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消痈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祛瘀消痈
王不留:活血通经――利尿通淋下乳消痈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火)下行
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凉血止血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下焦尤宜)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降血压(下焦尤宜)
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化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利尿
止咳平喘苦杏仁:润畅通便――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核桃仁:润畅通便――补肾温肺(补肺肾―止咳平喘)
(紫)苏子:润肠通便―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紫菀:润肺止咳――化痰
款冬:润肺止咳――下气化痰
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清热平肝降压)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
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洋金花:止咳平喘麻醉镇痛止痉
活血止痛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
元胡索:活血止痛-行气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夏天无: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活血止痛――行气温经(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
止血化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性温又善定痛(兼补虚强壮)
茜草:化瘀止血――凉血通经――性寒又善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行血利尿通淋――性平又善利尿
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辟秽化浊
花蕊石:化瘀止血
活血疗伤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自然铜:接骨疗伤散瘀止痛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刘寄奴:止血疗伤散瘀止痛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脉学口诀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考前福利
距离医师笔试还有3天
小编免费送你一套压轴密卷
帮你迅速提升不止50分
星恒医师笔试绝密压轴密卷,由业内多位一线讲师历经10个月从百万道试题里精准提炼出的几百道试题构成,紧密贴合18年重点考点,直击考试现场,历年考点命中率高达90%以上,且每年都有多道题目命中考试原题。
目前,这套原价99元的压轴密卷已有+位考生入手,今天可以免费送给你!!!年我们将第一时间公布笔试考试真题,也欢迎大家提供题目,我们安排老师对题目进行讲解,做到第一时间给大家对答案,所有的真题直播都将免费!需要的同学抓紧时间吧!联系谢老师吧
此图片来源于网路整理加工而成,如有涉及侵权,请通知原作者,删除!谢谢
医考通过必备门票
扫码领取题库大礼包
近万道考试题目,历年真题,模拟题
(使用于医师,助理医师,护士,护师,乡村全科)
分享考试视频
口腔:
临床:
中医:
初级护师:
西药: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