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冬季是进补、调理身体的好时候,有很多人会选择药酒来养生保健。《汉书?食货志》中说:“酒为百药之长”。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在医药方面应用的高度评价。现如今,很多人在家里也经常会自行泡制补酒服用,既能御寒,又能保健。家庭药酒怎么制作?选择泡制药酒的原料有什么讲究?您选的药酒方靠谱吗?
一、药酒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靠谱药酒配方:家庭自制药酒,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家庭制作的药酒配方,并不是所有药酒配方都适宜家庭制作,如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需经炮制后才能使用;如果对药性、剂量不甚清楚,又不懂药酒配制常识,则需要请教中医师、中药师,切忌盲目配制饮用药酒。
2.选择道地药材和优质基酒:配制药酒中的酒和中药材,要选取正宗纯品,切忌用假酒伪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妨碍健康或影响治疗效果。
3.制备药酒的中药材,事先都要切成薄片,或捣碎成粗颗粒状:凡坚硬的皮、根、茎等植物药材可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草质茎、根可切成3厘米长碎段,种子类药材可以用棒击碎。同时在配制前,要将加工后的药材洗净(防止污染杂质)、晾干。
4.要准备好配制药酒用的容器和加工器材及封容器口等一切必备材料:配制药酒要用一些非金属的容器,如砂锅、瓦坛、瓷瓮、玻璃器皿等。
二、药酒基酒的选用
按制作药酒时使用的原料酒(基酒)的不同,可分为白酒类及其他酒类,包括黄酒类、米酒类、果酒类等。
1.白酒类药酒:使用蒸馏酒为基酒制备的药酒,所用白酒要符合卫生计生委关于蒸馏酒质量标准的规定。蒸馏酒的浓度依据各品种要求而定,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原料。药典收载的中药药酒,均用白酒制备。
Tip: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4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服用时对人体伤害太大,特别是对胃和大脑伤害较大。
2.其他酒类:采用黄酒、米酒、果酒等含醇量较低的酒做基酒制成的药酒。由于其酒含量较低,适于不善饮酒者饮用,这类酒较之白酒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常用以制备保健酒和美容酒。
Tip:低度酒在泡制药酒时,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浸提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浸出。
三、药酒制作方法
根据我国古今医学文献资料和家传经验介绍,配制药酒的方法甚多,概括起来,有冷浸法、热浸法、煎煮法等。冷浸法最为简单,尤其适合家庭配制药酒。
制作步骤如下:
1.先将炮制后的中药材薄片或粗碎颗粒,置于密封的容器中(或先以绢袋盛药再纳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白酒(按配方比例加入),浸泡14日左右,并经常摇动,待有效成分溶解到酒中以后,即可滤出药液。药渣可压榨,再将浸出液与榨出液合并,静置数日后再过滤即成。或者将白酒分成两份,将药材浸泡两次,操作方法同前,合并两次浸出液和榨出液,静置数日过滤后,即得澄清的药酒。
3.若所制的药酒需要加糖或蜜矫味时,可将白糖用等量的白酒温热溶解、过滤,再将药液和糖液混匀,过滤后即成药酒。
小编根据冬季时令特点,为大家推荐3款补气血药酒,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八珍酒
炒白术90g,全当归90g,人参30g,川芎30g,白茯苓60g,白芍60g,炙甘草45g,五加皮g,小肥红枣g,生地黄g,核桃肉g,糯米酒20L。
炒白术
当归
将前11味切薄片,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糯米酒,密封,隔水文火加热约1小时后,取出,埋入土中5日以去火毒,取出静置21日后,过滤去渣,即可服用。现代简单做法,可将以上诸药切片后,加入酒中,密封静置浸泡一个月,即可取之服用。
气血双补,健脾利湿。用于食少乏力、易于疲劳、面色少华、头眩气短、月经量少、色淡、腰膝酸软等症。
口服:每次温服10~20ml,日服3次。
如见热象,如口干、心烦、口舌生疮、舌赤者,不宜饮用此药酒。
明代《万病回春》。
参杞补酒
人参
枸杞子
将以上各药置容器中,白酒浸泡。7日后即可服用。
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腰膝酸软,四肢无力,或视力模糊,头晕目眩。
口服:每次服20ml,日服2次。
《民间百病良方》。
地黄养血安神酒
熟地黄50g,枸杞子25g,当归25g,炒薏苡仁25g,制首乌25g,龙眼肉20g,沉香1.5g,白酒2L。
熟地黄
制首乌
将上药共研为粗末或切成薄片,纱布袋装,扎口,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取出药袋,压榨取液,将榨取液与药酒混合,静置,过滤即得。
养血安神。用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须发早白,头晕目涩。
口服:每次服15~20ml,日服2次,温服。
清代《惠直堂经验方》。
本文内容转自人卫中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人体体表“青筋”凸起意味着什么?★★★★
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养肝护肝小妙方★★
最有害的情绪,不是愤怒,竟然是……★★
是什么导致我们患癌?
不可不知的育儿黑榜!
杂粮好吃益健康,养生配方功效大全
中医必读书目之推荐(岳美中)
日常饮食也可养生?跟广州人学一学
几则中医小故事★★
脸要穷养,脚要富养★★★
樊正伦:养生比治病更重要
脑力劳作过度致睡眠不实、胃纳欠佳?试试这款“天麻补脑汤”~
中药焗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核桃肉是排出肾结石之妙品
“背俞四穴”的临床应用
邱志济融古今良方治疗失音的用药经验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十大中医之祖★★★
女性经期宜吃和不宜吃的食物★★
3类中药经期应慎服
骨盆倾斜是女性百病的根源
白领6大常见问题,中医最拿手
高血压患者如何度过寒冬
生命的质量——修心篇
中医解释孩子“七不责”★★★★
巧用药膳调失眠
脾胃强大,孩子的抗病能力才强大!★
从10岁活到岁,一辈子的养生重点
养生康复之道
你不知道的处方外良药–辣椒★
药茶︱保健疗方
中医是如何治疗肿瘤的★★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伤寒大义
饮食结构合理,脏腑功能合宜—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一)
饮食宜调和,五味补五脏—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二)
过饥过饱伤脾胃—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三)
饮食冷热,关乎健康—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四)
饮食有节,因时制宜—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五)
恰当进食有技巧—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六)
中药炮制知识
中医传统治法
中药学知识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