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马上元旦了,同时也是快放假了升本的小伙伴千万别放松,因为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特别是大三的小伙伴,年后时间很紧张。
为了方便中医基础的小伙伴学习,孔老师连夜整理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1.中医学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百骸
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4.人气
人气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5.证
症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6.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同病异治
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五脏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10.形神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简答题
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含义: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其特征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2.①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②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维系、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③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论杂病。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6.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①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②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③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④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7.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论述题
1.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证又由症组成,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由于证比症更全面、更深刻,比病更具体,所以中医既辨病,更重视辨证论治。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2.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4.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
5.心藏神: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志。
6.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7.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的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8.心其华在面:华,光彩之意。即心的精气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9.心在液为汗:①因心主神态,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②汗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故称汗为心之液。
10.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故称。
11.心在志为喜:喜是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感反映,故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悲忧。
12.华盖: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称肺为华盖。
13.娇脏:指肺。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脉,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而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
14.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5.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6.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17.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18.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下输于肾,故称。
19.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20.肺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21.肺性清肃:清肃,即清洁、肃清。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22.肺在体合皮: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23.肺其华在毛:肺输布精气,充养于皮肤之毛发,故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反映出来。
24.气门:即汗孔。因汗孔有随肺气的宣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作用,故称。
25.鬼门: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孔则称为鬼门。
26.玄府: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称气门、汗孔。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
27.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的和利,故称。
28.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阴津所化,赖肺气宣发至鼻窍,以润鼻,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故称。
29.肺在志为悲忧: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情志变化,悲忧太过则耗肺气,肺气虚则易悲忧。
30.后天之本:指脾(胃)。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32.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33.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33.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35.四末: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四肢为四末。
36.分肉:即肌肉、肌。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
37.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经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心,以输布营养全身,故称。
38.唇四白:唇四周的白肉,能反映脾脏精气的盛衰。
39.脾主肌肉: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肌肉,使之丰满健壮,故称。
40.脾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阳,四肢得清阳之气则轻劲有力,故称。
41.脾在志为思:思虑是以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经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状态,故称。
42.仓禀之官:仓禀,指贮藏粮食的仓库。仓禀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国家粮库的官员,对饮食物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43.脾开窍于口:指脾气之运化正常与否,可从饮食口味的情况反映出来。脾气健运则饮食口味正常。
44.脾其华在唇:口唇为肌肉的一部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光泽,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故称。
45.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脾之阴津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润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气固摄,使涎而不外流,故称。
46.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47.肝调节血量:是指肝对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48.肝为“血海”: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
49.肝主生血: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即肾精输于肝,经肝之气化而化为血,故称。
50.肝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5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52.肝主谋虑: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53.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
54.肝主筋:筋束骨,系于关节,其运动强劲有力而灵活,须赖肝之气血的营养,故称。
55.将军之官:指肝。因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但肝藏血而主谋虑,反映了肝既刚且柔,如同将军有勇有谋,故称。
56.罢极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运动。筋膜得肝之气血充养而强劲有力,活动自如,且能消除疲劳,故称。(罢,读作ba,免去、消除之意;极,疲困之意。罢极,即消除疲劳)
57.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的营养,爪甲之荣枯可反映肝之精气的盛衰,故称。
58.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称。
59.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阴精所化,经肝气疏泄至目,滋润和保护眼目,肝气收摄,使泪不外流,故称。
60.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变化,久怒则伤肝气,故称。
61.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62.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63.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64.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
65.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66.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
67.金破不鸣: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
68.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69.肾为胃关:关,关卡。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
70.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故称。
71.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中精气化生,故称。
72.命门:①《内经》谓“命门者目也”。②《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73.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
74.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
75.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
76.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兴奋、化气作用。
7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耳主听觉,听觉系于脑,肾精化髓通于脑,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故称。二阴,即前后阴。前阴主生殖和排尿,后阴主排便,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故称。
78.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活动,肾气虚则易恐,大惊卒恐则伤肾气。
79.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中阴精所化,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的液体,肾气封藏,可使唾不外逸,故称。
80.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81.飞门:指口唇。“飞”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
82.户门:即牙齿。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
83.吸门:即会厌。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
84.贲门:即胃之上口。贲,奔也,食物经食道下行,经贲门直奔胃中,故称。
85.幽门:即胃下口、小肠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故称。
86.阑门: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处。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故称。
87.魄门:下极为魄门,即肛门。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88.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
89.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90.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91.太仓: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故称。
92.水谷之海: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
93.胃气:①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②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
94.小肠主化物: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由脾吸收转输,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
95.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称。
96.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
97.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故称。
98.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99.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
.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
.决渎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故称。
.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中空性器官;功似脏,能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
.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肾。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称。
.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精血相互滋生,阴液互相滋养,且同具相火,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
.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窍有阳窍、阴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
.腠理:即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理,指皮肤的纹理。
.皮腠: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组织,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肉腠:肌肉的纹理称肌腠,又称肉腠、分理。
.月困:人体肌肉较丰厚处(膨大部分)。
.溪谷: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
.筋之府:即膝,因膝为筋汇集之处,故称。
.髓之府:即骨,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故称。
.肾之标:即牙齿。牙齿和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故称。
.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山根: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的部位,又称安页、下极、王宫。
.天柱:自额以下至鼻准,又称鼻梁、鼻茎。
.精明:即眼睛,为视觉器官,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状况,为心之外候,故称。
.金实不鸣:指肺为邪壅,影响及喉而失音。
简答题
1.何谓藏象学说?其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四方面:①古代解剖学的认识;②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2.藏象学说有何特点?
答.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何谓脏腑?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脏腑,即内脏的总称,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的。
4.你对“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如何理解的?
答“满而不实”是对五脏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所以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要流通布散而不应郁滞。“实而不满”是对六腑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5.何谓五脏之精、气、阴、阳?四者关系如何?
答:五脏之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五脏之气,是指由五脏之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也是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的部分。五脏之气可分阴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方面:①五脏藏精;②精化为气;③气分阴阳。
6.你对“心主血脉”是如何理解的?
答:心主血脉包括主血(生血行血)、主脉两大方面。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之化生需“心阳化赤”作用,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激发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称“心主血脉”。
7.简述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答: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互相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支配,而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地进行。
8.为何称“肺为娇脏”?
答: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9.脾主升清的内涵是什么?
答: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10.何谓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包括哪几方面?
答: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1.你对“脾喜燥而恶湿”是如何理解的?
答:脾主运化,以运为健。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运化功能,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
12.肝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①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②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13.简述心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
答: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14.简述肺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
答:.①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②肺为娇脏:肺脏生理上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③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5.肝为刚脏的含义是什么?
答: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6.肾的生理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答.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17.何谓心主血脉?
答.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8.简述肺主气的含义。
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19.何谓肾阴?与一身之阴的关系如何?
答:肾阴,是肾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阴气之源,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阴,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各脏腑之阴亏虚,久必累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故病变发展到肾阴亏虚,则标志着一身阴气的亏虚。
20.肺主治节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①调理全身气机;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21.如何理解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答:因心藏神,神能驭气统精,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2.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哪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答: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等。
23.简述肾主水功能的具体作用。
答:.肾的主水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回吸收,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则化为尿液,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肾气的蒸化
24.简述肝藏血的生理意义。
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答: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①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②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③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以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④为经血之源:女人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
25.简述肝主疏泄功能的具体作用。
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气又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③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6.肺的肃降作用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吸人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②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以濡润之;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泉。
27.简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②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8.何谓“心肾不交”?
答:心肾不交指心肾阴阳水火关系失调的病变。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协调关系。主要表现为失眠、心烦、多梦、心悸、怔忡、遗精等。
29.简述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①受纳水谷: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②腐熟水谷:即胃气对饮食物初步消化,并使之成为食糜的作用。
30.胃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答:胃的生理特性有:①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饮食必先受纳于胃,经胃气的初步消化后,又必须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逐级向小肠和大肠传递,形成粪便经魄门排出体外,故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②喜润恶燥。由于胃为腑,属阳土,必赖充足津液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因而说胃喜润恶燥。
3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天癸有何关系?
答:女于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胞的发育,全赖于“天癸”的作用。天癸,是人体内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徽物质,具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只有在天癸的作用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人进入老年,由于“天癸”渐竭,就进入绝经期,形体衰老,胞宫萎缩而丧失生育能力。
论述题
1.脏与腑有何区别?临床意义如何?
答: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脏多为实质性脏器,腑多为空腔性器官;在生理特点方面,脏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需满而不实,腑的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需实而不能满;在临床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所以治疗上脏病宜补,腑病宜泻。
2.如何理解“心开窍于舌”?
答:心开窍于舌,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
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①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络连舌本。②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③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④舌与言语、声音有关,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因此,心的主血、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3.试述肺主行水的功能。
答:肺主行水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主行水”。
4.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4.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5.如何理解脾主运化的功能?
答:脾主运化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①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②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皆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
6.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何指导意义?
答“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满而不能实”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实而不能满”是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7.试述肝主疏泄对脾胃功能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影响。
答: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等脏腑的机能,常出现肝木乘土(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
8.如何理解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根本?
答:肾气由肾精所化,主要属先天之气,与元气,真气的概念类同。肾阳是肾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阳或真阳。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具有促进全身脏腑阳气的作用,所以肾阳旺,则全身脏腑阳气皆旺,“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阴是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或真阴。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具有滋养全身脏腑阴气的作用,所以肾阴充足,则全身脏腑阴气皆充足,“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若肾阳虚衰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阳虚衰;肾阴亏虚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阴亦虚。而任何脏腑阴阳的偏衰,日久也会累及肾之阴阳,导致肾阴肾阳的不足。所以说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与元气的概念相近,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肾精可化为肾气,肾气又可聚为肾精,两者可分不可离。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的部分,又称为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聚等作用的部分,又称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阴与肾阳对立统—,协调共济,则肾气冲和畅达。
10.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作用。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画: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宜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常交换。
②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③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11.试述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表现。
答: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脘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二是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的作用。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而下陷,则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12.如何理解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
答: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属于空腔器官,在生理功能上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其经脉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于肝胆,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但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类似于五脏之藏精;胆又不盛纳水谷,无直接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13.试述脑的生理机能。
答: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脑,是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故称脑为“元神之府”。人体的视、听、言、动、嗅等功能活动都属于脑。但是,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故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主,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又分属于五脏,即是将神、魂、魄、意、志分属于心、肝、肺、脾、肾所藏。
14.临床上为何把“保胃气”作为重要治疗原则?
答:胃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以供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需求,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特别是一身之气的盛衰,与胃气的盛衰更是密切相关。由胃气的作用所化生的水谷之精进而化成的水谷之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若胃气损伤,则一身之气虚弱,脏腑功能失常,防御功能减退,百病丛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所以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15.如何理解三焦通行诸气的生理功能?
答:三焦(部位三焦)是诸气升降运行的通道。元气由肾精所化,以三焦为通道自下而上布散全身,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宗气由脾胃化生的谷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积聚于胸中气海,可以三焦为通道自上而下运行,以资先天元气。元气与宗气相合为一身之气,推动和调节精血津液的代谢和脏腑经络的功能,因此说三焦能通行诸气。
16.与女子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答: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①肾精、肾气及天癸的作用:肾藏精而主生殖,肾精化肾气,肾气促进天癸的产生,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②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任皆起于胞中,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气血充盛,可使月事调匀,并能妊养胎儿,故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③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女子以血为本,心主血,肝藏血,脾为血液生化之源并统血,使血液化生充足并运行正常,有助于月经来潮及胎儿的孕育;心主神明而驾驭诸气,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可致五脏安和,气血和调,有助于行经和孕育。
17.试述心与肺的关系。
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调节关系。①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身之血脉,推动血液循环,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两者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宗气具有贯心脉、司呼吸的功能,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故肺病则可影响心血的运行,出现胸闷、呼吸不利、心悸、唇紫等血瘀之病证。②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母,血载气行。肺吸人的清气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故心功能异常,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导致肺之功能异常,宜肃失职而出现咳嗽、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由于宗气与心肺之气的生成有关,故为连结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18.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答: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①在血液的生成方面: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脾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②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倦怠等症。
19.心与肾的关系如何?
答: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心与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②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神安,神清则精固。③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寓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若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生理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见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病变时,亦相互影响。肾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的证候;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致心肾阴虚。
20.肝与肾的关系如何?
答: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血、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肾精肝血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称“精血同源”,又称“肝肾同源”。②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肝肾藏泄失调,可致月经失调,男子泄精的异常。③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肾阴滋补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可使肝阳不致上亢,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甚则化风的病变。同样,肝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形成肝肾阴虚的病变。
21.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答:“脾为生痰之源”,是指痰饮的生成主要因于脾气的运化功能失常。脾气具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脾气健运,则津液四布,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肺为贮痰之器”,主要是指肺是痰饮易停滞之所。停聚于肺中的痰饮,究其成因,一是因肺气宣发肃降,津液不得布散,停聚于肺而成痰;二是因脾失健运,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停聚于肺中为痰。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这一理论说明了痰与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治疗痰饮伏肺证,除治肺之外,还要调脾,令痰生无源。一般规律是病急治肺为主,病缓调脾为要。
22.试述脾与肾的关系。
答: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先天激发资助后天,后天充养培育先天。如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肾藏之精,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等。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见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水肿等症;脾气久虚后天之精化生无源,不能充养先天之精,可致肾精虚亏而见机体的发育迟缓。另外,脾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宰水液代谢,二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3.脾与肾之间在病理方面有何相互影响?
答:脾与肾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脾肾精气阴阳之间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失调。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一方亏虚,常累及另一方。如水谷之精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肾精,以致肾精亏虚,可出现发育迟缓等症;脾气不运,气生无源,日久及肾,以致肾气亦虚,或先天之气不足,不能资助后天之脾气,终致脾肾气虚,出现少气乏力、二便失禁等症;脾阳不足,日久损及肾阳,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从而形成脾肾阳虚,出现畏寒肢冷、泄泻、水肿等症;肾阴虚衰,不能滋养脾阴和胃阴,或脾胃阴虚,日久累及肾阴,也可致脾肾阴虚而见五心烦热、口舌生疮、饥不欲食等症。②水液代谢失常,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气不能运化水液,肾气失其蒸化之职,均可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饮水肿。脾肾阳虚是慢性水肿的最常见病机。
24.如何理解“肾者胃之关”?
答“肾者胃之关”,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若肾气衰弱,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出现腹泻或便秘、尿闭或失禁,以及水肿等症。所以说“肾者胃之关”。
25.试述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答:脾与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因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但性能上各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二者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从而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6.肾和膀胱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何联系?
答:肾和膀胱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和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气蒸化和固摄作用的延续,故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直接与肾有关。如肾气充盈,蒸化和固摄有权,则膀胱既能固摄,又能通利,开合有度,以维持正常的贮尿和排尿。相反,肾气不足,蒸化和固摄无权,则膀胱既缺乏固摄,又缺乏通利,开合不利,从而导致尿频、遗尿、失禁、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等。在湿热下注膀胱时,日久亦必影响及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而使病情加剧。
27.试述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的联系?
答: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均与奇经八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①脑、髓、骨,都由肾精所化之髓所充养: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腔中则称骨髓,充养脊髓腔中则称脊髓,脊髓汇于脑则称脑髓。肾精充足,则骨坚而脑髓充足,故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②女子胞的发育及其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与肾精、肾气的充盈及其生成的“天癸”有关,与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调畅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以维持的气血和调环境也有关。③脉为血之府,隶属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与脾气的统摄、肝气的疏泄、肺气的推动功能也有关。④胆,又属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胆汁是藉肝之余气而化生,其分泌排泄,又受肝主疏泄的控制和调节。所以说,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有关脏的生理功能的延续。因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养生
答: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生命之义。
2.治则
答: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3.治法
答:指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4.中医养生学
答: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5.顺应自然
答:指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6.早期诊治
答: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危变。
7.治病求本
答: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8.正治
答: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治则。
9.反治
答: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
10.寒者热之
答: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1.热者寒之
答: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2.虚则补之
答: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
13.实则泻之
答: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4.寒因寒用
答: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症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15.热因热用
答:指用温热性质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16.通因通用
答: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
17.塞因塞因
答: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
18.扶正
答: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及康复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19.祛邪
答: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20.调整阴阳
答: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1.因时制宜
答:指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2.因地制宜
答: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3.因人制宜
答: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五、简答题
1.预防与治则的关系如何?
答:二者都包含着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臻于长寿的理论与方法。预防包含着对疾病的有效预防活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及其它治疗手段的实施,促进了疾病治愈和机体康复,有利于预防目标的实现。
2.防止外邪侵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其一避其邪气,其二是药物预防等两个方面。
3.要做好养性调神有哪几个方面?
答:一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要提高自身心理调摄能力。
4.治则与治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针对具体证候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法。治法较具体,灵活多样。但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治则与治法同样体现了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
5.正治法与反治法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两者都是针对其疾病的真象本质而治的法则。故原则上均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点:正治是逆其疾病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疾病假象而治,故在方法上有逆从之分。
6.为什么要抬病求本?
答:因为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其象(症状、体征等)表现得极为复杂,求本就是通过复杂的表现来探求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治疗就解决了疾病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亦会随之而解。
7.试列出扶正与祛邪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常见治法有哪些?
答:扶正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益气、滋阴、养血、温阳以及脏腑补法等。祛邪治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有:发汗、涌吐、攻下、清热、利湿、逐水、消导、祛痰、活血化瘀等。
8.单独使用扶正或祛邪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应注意掌握补泻之缓峻,药量之轻重,以适合病情为度。因病重药轻,则不能胜病;药过病所,则可酿成“药害”
致病。
9.调整奇恒之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原则是什么?
答:奇恒之腑的病变,多从五脏论治。骨与髓之病多从肾论治;脑之病常从肾、脾或心论治;女子胞之病,多从肾、肝、脾和心论治;脉之病从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论治;胆之病证根据其病机特点,采用不同方法调整;如胆腑湿热宜清热利湿通腑;胆气郁滞宜疏肝利胆;胆郁痰扰则宜清热化痰解郁等。
10.举例说明三因制宜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答:“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便是因时制宜的体现;江南及两广一带,温暖潮湿,外感常用桑、菊、薄荷之类,西北地区,天寒地燥,外感常用麻黄、桂枝之类,这是因地制宜的体现;老弱幼,其用药量有异,妇女经带胎产尤应考虑,这是因人制宜的体现。
六、论述题
1.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①顺应自然:要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主动地采用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②养性调神:要避免不良刺激和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③护肾保精,房事有节:性生活必须有节制;④体魄锻炼: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适量;
⑤调摄饮食:应根据体质不同辨饮食之宜忌,以及药膳保健;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⑦防止病邪侵害:除避“虚邪贼风”和“毒气”之外,还应包括实施药物的预防。
2.试举例说明病证急重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答: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病情非常严重时。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可先缓急止痛,痛止再图其本。又如肝病已发展成臌胀。病为本,腹水为标,腹水证急,在病人诸多症状中,腹水的消退是病情能否好转的关键,故宜先化瘀利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
3.试举例说明病证缓和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答:病证缓和时,则先治其本。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应先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自消。
4.列举临床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运用先治其标的原则?为什么?.
答:在疾病发展阶段中出现若干危重症状,如高热、剧烈呕吐、剧痛、大出血、尿闭、抽搐、喘促、昏迷、虚脱等,应先治其标。因为这些症状虽属标,但若不及时治疗或解救,就会使疾病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均应先治、急治。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虽标病不危及,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患者,又患感冒,在治疗心脏病时,当先治疗感冒。
5.扶正祛邪临床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②应根据邪正盛衰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先后与主次。
③应注意扶正不留(助)邪,祛邪勿伤正。
6.调整阴阳的治则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病证?
答:调整阴阳治则有: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损益兼用等。①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适用于阴或阳一方偏盛有余,相对一方未虚的病证。②补其不足,适用于阴或阳偏衰不足的病证。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逆。另外,还有阴阳格拒的治疗亦属此例。
7.为什么临床上强调三因制宜?
答: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由于天时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患病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归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应全面地看问题,把这些因素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疾病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提高诊疗水平。因而,临床上强调三因制宜这一基本治则。
8.为什么说实则泻腑、虚则补脏?试举例说明。
答: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不同。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邪客于五脏,祛邪泻实,须经腑而去,邪方有去路。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如六腑病属虚证,则又不宜通泻,当着眼于补脏。另外,脏腑病情属性各有特点:外邪多病有余,故阳、热、实证常系于六腑;内伤多伤及脏而不足,故阴、寒、虚证多关乎五脏。例如:中焦脾胃阳热实证,常宜清胃泻胃;中焦脾胃虚寒,温补脾阳,则胃阳亦复;膀胱虚寒证,温补肾阳则。
就这么多了,报过班的同学下次上课我会给大家发,没报过班的可以北京中科医院骗人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