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医院心内科膏方专辑ldqu

北京根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俗语有言:“冬季进补,来年打虎。”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天气趋凉干燥,正是滋阴养血的好时候。近些年来,百姓对于用中医药养生及调养身体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中医药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中药膏方,也因其口感好,质量稳定、便于保存以及携带方便,受到更多市民的青睐!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方一般由少则十几味多则几十味的中药组成,都是由中医大夫为患者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因为膏方是浓缩制剂,口感好,患者易于接受和坚持服用,所以口服疗效都很好。尤其是冬季,膏方便与储存,质量稳定,很多患者主动要求开具中药膏方。

中医膏方渊源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又有内服、外用之分。外用者,多用于治疗疮疡,皮肤等外科疾患;内服者,多用于保健预防,调理慢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实乃滋补上品,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现代膏方应用

近代以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膏方发展迅速。并在治疗慢性病以及与现代技术结合方面颇有建树。在治疗慢性病方面进展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社会竞争激烈,身心负担较重,这使得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及虚证的调补,就需要选择像膏方这种剂型,既祛病强身,又延年养生,还免去了服用汤药之苦。现代临床上用膏方治疗慢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医院心血管科膏方

医院心血管科孙艳玲主任及团队经过多年对膏方的不断继承、整理、研究与发展,结合现代技术,研制了多种针对心脏病的品质与疗效俱佳的膏方,如真武强心膏、生脉养心膏、慢心复脉膏、薤白荣心膏、保元养心膏、丹栀宁心膏、调脂消斑膏等。为啥每天只需两勺膏方就能起到这么强劲的疗效?

中医解析心血管病科膏方

医院心血管科孙艳玲主任表示,心血管疾病属于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经络血脉运行不畅之证。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疾病由此而生,如能在此失衡的状况下通过某种方法达到新的平衡,病情可以得到缓解。此时通过望、闻、问、切,明辨虚实及脏腑病位,辨证施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和其气血,平其阴阳,起到“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之效。

心衰防治用膏方,真武强心显良效

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孙艳玲主任结合名家经典和多年临床经验,指导制作了“真武强心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主治:心衰阳虚水泛型,症见:胸闷、咯稀白痰,畏寒肢冷,尿少浮肿,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弦或涩。

组成: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党参、炒白术、茯苓、黄芪、酒萸肉、龙骨、牡蛎、泽兰、葶苈子、猪苓、火麻仁、益母草、焦三仙、阿胶

心衰防治用膏方,“生脉养心”显良效

心衰在中医学中分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心衰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衰、忧思劳倦、六淫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心衰病病机是以心肾为本,五脏相因,水饮瘀血,相兼为患。心衰病因本虚标实,常见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针对气阴不足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及团队研制出“生脉养心膏”,取自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炙甘草汤化裁而来,方中沙参、麦冬、桂枝、甘草、阿胶等药物为炙甘草汤原方药物,具有益气养阴温通经脉的作用,结合心血管病的特点加入当归、川芎等药物以养血活血,使得全方补而不滞,适于缓补久服。

“生脉养心膏”

“生脉养心膏”临床应用

主治:心衰气阴不足证

亦可治疗胸痹、心悸、失眠、胃痛等属于气阴不足者,对于瘦弱、贫血、能量缺乏、血容量不足、营养不良、或极度疲劳等患者服用可增强体质、改善营养状态,也可作为皮肤干枯、面色憔悴、贫血貌等亚健康人群的养生延年。

症见:胸闷、气短、心慌、乏力、可伴有心烦失眠、口渴欲饮水、消瘦、手足心热、口鼻眼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舌质淡红或暗淡或淡白、苔白缺少津液或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或细涩、或虚大、或结代。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

组成:沙参、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玉竹、石斛、当归、川芎、阿胶等。

冠心病防治用膏方,“薤白荣心”疗胸痹

冠心病中医上属于“胸痹”、“心痹”、“心痛”的范畴,古代医籍多将胸痹病机归结为“心脉痹阻”,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而寒、瘀、痰、虚是导致“心脉痹阻”的主要因素,现代冠心病患者病机多痰瘀痹阻。针对痰瘀痹阻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团队研制出“薤白荣心膏”,取自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桂枝汤和后世名方温胆汤变化而来,两方皆有化痰祛湿之功用,瓜蒌薤白桂枝可通阳散结、宽胸理气,温胆汤分消上下之痰湿,配合丹参、降香、三七等药物活血化瘀,使得痰湿、瘀血皆一消而散,诸症随之而解。

“薤白荣心膏”

主治:胸痹痰瘀痹阻证

亦可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脂肪肝、或痰湿过盛之体的调理之用。

症见: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可伴有体胖、恶心、呕吐、痰多,舌质瘀暗,苔白腻,脉沉弦或滑。

治法:化痰活血、宽胸散结

组成:全瓜蒌、薤白、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胆南星、丹参、降香、三七、川芎等

冠心慢病需调治,“保元养心”显优势

冠心病中医上属于“胸痹”、“心痹”、“心痛”的范畴,古代医籍多将胸痹病机归结为“心脉痹阻”,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而寒、瘀、痰、虚是导致“心脉痹阻”的主要因素。针对气虚血瘀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团队研制出“保元养心膏”,由保元汤和血府逐瘀汤两个后世名方合方加减而成,保元汤为补益心气的名方,血府逐瘀汤为治疗胸中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两方完美契合,构建益气活血的最佳组合,古人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本方气血同调,由此治疗胸痹疗效倍佳。

“保元养心膏”

“保元养心膏”应用

主治:胸痹气虚血瘀证

亦可治疗心悸、失眠、头痛等属于气虚血瘀者。

症见: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动则益甚,心悸、汗多、舌质淡白或淡暗、或淡红,苔白或薄白。脉沉、或弦、或涩、或弱。

组成:黄芪、党参、肉桂、甘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等

心悸胸闷莫心慌,“丹栀宁心”心安康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医学正传》:”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类证治裁》:“怔忡伤心神,惊伤胆液,恐伤肾精,三者心、胆、肝,肾病,恐甚于惊,惊久则为怔忡。”针对心肝火旺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团队研制出“丹栀宁心膏”,取自丹栀逍遥丸变化而来,故有养血清肝解郁之功,龙骨、牡蛎、琥珀重镇安神定悸,酸枣仁、酒萸肉、合欢皮、茯神养肝安神。心、肝皆为阳脏,易于化火,心主血脉、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两脏密不可分。经过化裁后增强本方对心、肝两脏的调节,促使两脏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

“丹栀宁心膏”

“丹栀宁心膏”应用

主治:心悸心肝火旺

症见:心悸失眠、心烦急躁、头晕耳鸣,胸胁苦满、善惊易恐、多思多虑、口干口苦,舌质红或淡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安神定悸

组成:丹皮、栀子、柴胡、赤芍、龙骨、牡蛎、当归、酸枣仁、酒萸肉、琥珀、茯神、合欢皮等

心跳过缓莫心慌,“慢心复脉”心安康

中医学无“心动过缓”这个病名,但历代医家对其症状、脉象早有论述。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对惊悸的阐述为“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而其心率为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属于中医“迟脉”范畴。迟脉主寒症、阳虚证。心阳虚衰,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阳虚弱,宗气不足,胸阳不展,故见胸闷、气短;温运血行无力,血脉痹阻不通,脑脉失养,故见眩晕、甚至晕厥。阳虚则温煦失司,虚寒内生,推动无力,故见迟脉。其具体病因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器衰弱等原因导致。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腑。

针对心肾阳虚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团队研制出“慢心复脉膏”,取自医圣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后世阳和汤加减变化而来,本病因心阳不足不能鼓动阳气运行所致,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故以麻黄、细辛振奋阳气配合干姜、桂枝、制附子温补一身阳气,加丹参以活血通脉,配合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角胶温补肾阳,加麦冬、熟地、阿胶、知母取阴中求阳之义,且防止大队补阳之品伤及真阴,是为有制之师。

“慢心复脉膏”

“慢心复脉膏”应用

主治:心悸心肾阳虚

亦可治疗晕厥,迟脉证,现代医学所谓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所致的心动过缓者。

症见:心悸、头晕甚至晕厥,精神倦怠,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苔白,脉结代、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振阳气、活血通脉

组成:麻黄、细辛、制附子、熟地黄、鹿角胶、干姜、桂枝、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茯神、麦冬、丹参、阿胶、知母、炙甘草等

高脂粘稠多斑块,“调脂消斑”正相宜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的病名,但有相关描述,起源于《黄帝内经》“人有膏,有脂,有肉。”《黄帝内经》称为膏人、脂人,这是最早对于脂”、“膏”的认识,经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在病因、病理等理论方面,诊断、治疗、用药组方等实践方面不断发展,回顾历代医家论述,当属于中医“痰证”、“血瘀”、“湿浊”等范畴,高脂血症可参考中医病名“血浊”,病位在脾胃,动脉硬化可参考中医病名“脉痹”,病位在血脉。

针对痰瘀互结证,医院心血管内科孙艳玲团队研制出“调脂消斑膏”,取自名方保和丸和桃红四物汤合方加减而成,方中半夏、陈皮理气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共为君药,脾胃为运化水湿的枢纽,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正常,则痰湿不宜停留为患,祛痰湿之法,关键在于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以上四位药共凑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之功。荷叶、石菖蒲、决明子、山楂、神曲、莱菔子以助君药升清降浊、清肝泄浊、化痰消积共为辅药,水蛭活血化瘀、破坚散结为臣药,桃红四物汤去生地活血通脉,以助臣药活血化瘀生新之功,痰浊、瘀血之邪不能滞留,血行不再受阻,脉管柔和、脉道通畅,则能起到减缓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的作用。

“调脂消斑膏”

“调脂消斑膏”应用

主治:血浊、脉痹属痰瘀互结证(即西医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症见:患者多具有胸闷、乏力困倦、口唇紫暗、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也可无症状。舌质暗,苔白,脉弦滑。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组成: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白术10g,神曲10g,山楂10g,炒莱菔子15g,荷叶10g,石菖蒲15g,决明子15g,桃仁6g,红花6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3g,水蛭6g等。

膏方应用答疑

心血管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以下问题接下来的专家答疑环节为您解开“难题”

Q

心脏病患者服药期间能服膏方吗?

A

心血管疾病患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用膏方进行调理。调理,即调和治理之意,《庄子.天运》:“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在中医领域,调理的概念通常为调和气血平衡、调和脏腑阴阳、调和经络疏通。

Q

术后患者是否可以服膏方?

A

当然可以!术后患者往往呈现气阴不足、痰瘀交阻、肝脾失和、心肾两亏等复杂的临床症象,同样经过膏方调理以后,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专家简介

孙艳玲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河南省区域中医心病诊疗中心负责人,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洛阳市第六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担任职务:中国医师协会心衰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委员会豫西地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洛阳市中医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坐诊时间、地点

周一到周五全天坐诊医院西工院区8楼心血管一病区主任办公室

心血管一病区咨询电话

-;;

医院8楼心血管一病区健康-;;

科室-;;科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10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