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伏
贴
---又到冬病夏治时,想要少生病不生病,中医科有办法。贴敷时间?
“三伏贴”又名“三伏灸”,是传统中医几千年预防保健治疗的方法,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春夏养阳”,采取中医“冬病夏治”的方法,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辛温祛寒的药物贴敷于不同穴位,具有温补阳气、祛除寒邪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和消除易发宿疾在冬季发病,提升身体抵抗能力,集防病、治病、保健功效于一体。年三伏贴时间伏前:6月21日——7月10日初伏:7月11日——7月20日中伏:7月21日——7月30日中伏后:7月31日——8月9日末伏:8月10日——8月19日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小儿及成人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反复肿大;背寒肢冷及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膝关节增生、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痛经,体虚,易感等反复或加重的疾病。
夏治指夏季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中医调治,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增加机体抵抗力,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
适宜人群
三伏治疗适用于各类体质偏颇状态人群,主要包括:
肺脾气虚:乏力、易感冒、咳嗽、气喘、咯痰、流清涕、鼻塞、食少、腹胀、便溏、精神不振、面色发白、头晕目眩;
脾肾阳虚: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泄泻、痢疾、腰膝酸软、腹中冷痛、水肿、鼓胀,女子宫寒不孕,男子阳痿早泄;
肝肾精亏:头晕、耳鸣、眼干、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易惊、腰酸疲乏、五心烦热,女子月经不调、经少经闭,男子遗精少精;
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纳差腹胀,神疲乏力,便溏出血,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
肺肾两虚:气短心慌,胸闷咯痰,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面色苍白;
肝郁脾虚: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胁痛,咽部异物感、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倦怠、肠鸣矢气,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温馨提示
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在贴药后会出现皮肤发泡的现象。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1.一般情况下,贴药后局部皮肤常会出现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少数可出现大水疱。有些患者贴药时间久了也会在皮肤处遗留色素沉着,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三伏贴本身是用辛热刺激性的药物来达到温补阳气的作用的。
2.部分人有咽痛、失眠、皮肤瘙痒等上火表现,这跟体内湿热有关。起水泡,说明您的体内存在湿热,也就是排除体内湿热的表现,通过这些中药物质刺激皮肤中的穴位,将体内湿气拔出,因而形成水泡。这属于正常贴敷现象,因为起水泡本身就是湿气排出的方法之一。
3.出现水泡后,尽量不要把水泡弄破;如果破了就要保持皮肤局部干燥,防止感染。如有感染,医院处理。另外,下次贴敷时,要记得和医生交代起过泡的事情,这样医生便会更换一组穴位贴,效果明显者应根据医生交代的时间来贴敷,切勿贴敷过久。
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