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砰砰砰,心悸了吗?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二、历代记载:
①《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②心悸的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③元·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云:“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④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云:“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⑤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中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⑥清·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
三、病因病机
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致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发为心悸。
②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发心悸。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③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④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或因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酥、麻黄等,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或补液过快、过多等。
01四、诊断标准:
①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象。
②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五、方歌:
心悸惊悸怔忡歧,心律失常跳动急。
安神定志心虚怯,心血不足汤归脾。
阴虚火旺心烦热,天王补心止惊悸。
心阳不振气短闷,桂甘龙骨加牡蛎。
水饮内停上凌心,苓桂术甘化水气。
桃仁红花心血阻,黄连温胆痰火医。
记得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