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什么是心悸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它有着十分复杂的病因病机,与多个脏腑相关,其发病率高,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都可能成为其诱因。

心悸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中医学惊悸和怔忡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心悸或惊悸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匾要略》,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其后诸代多沿袭此病名,至隋唐时期,仍多以“悸”来命名,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悸者,动也,谓心下悸动也。”《千金宝要》记载孙思邈言“心中悸动”。至宋朝,医家将“悸”根据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的不同提出“惊悸”与“忪悸”的病名,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夫惊悸与忪悸,二证不同”。金元医家提出了“怔忡”之病名,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出“怔冲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者是也”,”其后医家多以“惊悸”、“怔忡”来论病,虽其病机仍有新论,但此病名沿用至今。可见,古代医学对“心悸”的病名、鉴别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心悸的病因//

1.体虚久病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病机

心悸的病机包括两方面,一者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二者为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大恐伤肾、大怒伤肝、忧思伤脾或肺气虚衰均可导致心悸的发生。心悸主要分为虚实两端。其一,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致使心失所养而引发心悸。《类证治裁》指出:“心脾气血本虚,而致怔忡惊恐。”故心之气血亏虚是心悸的重要病机之一。或因心阳虚衰不振,阴寒凝滞心脉,血脉瘀滞不通,心神失养,发为惊悸,《千金方·心脏》云:“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又云:“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孙思邈据此提出了心阳虚衰病机及其具体治疗方药。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以致心失濡养,虚火上扰心神而心悸。其二,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而致心脉瘀阻发为心悸。《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认为心悸与心脉瘀阻不通有关。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而上扰于心引发心悸,《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曰:“惊者恐怖之谓,悸者怔忡之谓。心虚而郁痰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是则为惊。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明确指出了痰饮能够引发惊悸,并对“痰”、“饮”的不同症状加以区分。或因脾虚不能健运和传输津液而水停心下,水饮凌心引发心悸。心悸虽然分为虚实两端,但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夹杂或相互转化。实证日久损伤正气也可兼见气、血、阴、阳亏损的症状,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故本病以虚实错杂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各有不同,临床治疗应该相互兼顾。

心悸的虚证应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内经》强调人体健康的根本是阴阳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实证则应当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由于心中悸动不安、不能入寐为心悸的主要临床特点,故可配合安神之品,但应该注意辨证论治,灵活变通。防治心悸病,必须树立起“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便是心悸既成,则补虚安神,扶正祛邪,防治同施;心悸未成之时,则以防为主,时时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饮食有节,忌过饱过饥,戒浓茶烟酒;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同时注意劳逸结合。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5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