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中药汤剂内服,是临床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内服中成药丸药相比,中药汤剂具有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辨证组方用药,又可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同时有吸收好,起效快的特点。然而,中药汤剂内服治病要想取得理想的疗效,不是仅取决于医生诊病组方开药的水平,而是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条件自然是临床医生要辨证准确,处方合理,用药对证;而另一个条件则是针对患者的,那就是患者要掌握正确的煎药和服药方法。中药汤剂的煎法和服法是有很多讲究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的,这些讲究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如煎服不当,即使医生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对证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在被后世誉为“群方之祖”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圣张仲景就非常重视汤药的煎法和服法,在很多方剂后就明确注明了煎法、服法和注意事项。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正因为汤药的煎法和服法的重要性,历代医家也都非常重视中药汤剂的煎法和服法,每在处方用药后,又注明其煎法和服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积累并总结出许多中药汤剂的煎法和服法以及药后养护、宜忌等注意事项的宝贵经验。
中药汤剂煎服,都有哪些讲究和注意事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
一、中药汤剂煎药方法
1、煎药容器的选择
煎药容器首先要求性质稳定,不能与药物发生反应,其次要求保温性好。陶器和瓷器最好,玻璃容器和搪瓷容器次之,铜、铁容器不宜采用,传统的砂锅为首选。
2、煎前浸泡
中药汤剂煎药前要先浸泡,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浸泡药物宜用冷水,不宜用热水,一般要求药物浸泡30分钟—2小时。根据药物方中药物的性质,确定具体浸泡时间,以草木和花叶为主的方剂浸泡30分钟即可,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最好浸泡1小时或以上。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药物发酵变质。浸泡加水量一般以超出药物表面2~3cm为度。
3、煎药方法和要求
1)、“武火”烧开,“文火”慢煎
药物浸泡好后就可以开始药了。一般煎药时要求先“武火”烧开,再“文火”慢煎。所谓武火,就是强火、大火,先“武火”烧开就是先用大火苗将药物烧沸腾。文火就是小火、弱火,“文火”慢煎就是把火苗调小,保持一定的温度煎煮。
2)、煎药时间和次数
一般从药物沸腾开始计算时间,煎药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要求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煎好药后用细纱网过滤倒出药液。加水开始第二煎,第二煎加水量可比第一煎少,同样方法煎药,煎药时间亦可加长5-10分钟。通常,药物煎两遍即可,补益类药物可煎三遍。需要强调的是,治疗外感的解表发汗汤剂,不宜久煎,宜轻煎,所谓轻煎,是指武火煎至药物沸腾后,不用调小火,武火煎至3-5分钟,最多10分钟,香气大出后即可,二煎时间可适当加长5-10分钟。
3)、特殊药物的煎药要求
汤剂中常有一些药物在煎煮有特殊要求,一般医师会在药方备注,并向患者交代。这些特殊要求,一般有以下几种要求:
先煎:一些难溶解的药物如金石介壳类如磁石、赤石脂、牡蛎、珍珠母等,以及穿山甲、鳖甲、龟板、龙骨等等药物,为使有效成分更好溶解,宜打碎先煎15—30分钟以上。
久煎:一些有毒性的药物不仅要先煎,且应久煎,以破环和减缓其毒性,保存其有效成分。如附片、川乌、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等,至少需先煎半小时,量大时甚至需先煎2-5小时。
后下:在一些非治疗外感的方剂中应用的一些具有芳香解表化湿的药物,如苏叶、藿香、薄荷、砂仁等,应在其他药快煎好时再放入,同煎约5-10分钟既可。大黄用作泻下作用时,也要后下。
包煎: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直接入水煎煮,易使锅底焦糊,如车前子等;有些是带毛的药物直接入煎则毛不易滤过,服时能刺激咽喉,如旋复花等;还有些药物由于质轻、细小,易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海金沙等;上述药物均需用纱布或布袋包煎。
另炖:另炖是指一些贵重药物不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而是单独煎煮后,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一般都要求另炖。
烊化:是指一些胶类、蜜膏类加水或黄酒单独加热融化或宜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均需打碎后烊化服用兑付。
冲服:一些粉剂或不宜煎煮的药物,不需煎煮,宜研细末加入药液中搅匀服用。如三七粉、全蝎粉、鹿茸粉、玄明粉等均可冲服。
4、煎出药液量
每一煎煎取ml左右即可,两煎合并后药量在-ml,煎三遍取药量在-ml即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