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贫血与气血虚很像一对孪生兄弟。不过只是看起来很像,老百姓经常把他们搞混淆了。
西医辨贫血病中医辨气血虚
贫血是西医的病名,“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毫升,女性为11—15克/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一万/立方毫米,女性为—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
贫血一般不会孤立存在,多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之一。或许是营养不良,或许是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慢性肾病,甚至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实体肿瘤有关。发现有贫血,就要搜寻背后的故事,可能会有重大隐患。
气血虚则是中医术语,类似疲劳综合征、亚健康。表现为头晕乏力、无精打采、活动无力,脸色苍白无光泽,可伴有睡眠差、胃口差、消化差,与年老体虚、久病大病、平素体质差有关。
贫血和气血虚有一些共性:易疲乏、走路没劲,活动后容易累。所以,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贫血和气血虚并非一回事,贫血会有气血虚的表现,而气血虚不一定会贫血,因为诊断气血虚的中医标准不考虑血红蛋白有没有降低。
怎么辨别“贫血”和“气血虚”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这是西医的概念。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血涂片检查、骨髓检查(骨髓穿刺或活检)进行诊断。常见症状: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
气血虚则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把收集到的症状加以辨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面色苍白,眼睑口唇淡白,神疲乏力,呼吸气短,食欲不振,纳谷少馨,头昏眼花,心悸怔忡。还可:经水量少,色淡如水;失眠多梦,健忘脱发,语音低微,手足麻木;肢萎体软,肌肉消瘦等。舌淡嫩。脉细弱无力。
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
气血虚合理补有贫血找原因气血虚要补气血,民间做法是从饮食上补充鸡、鸭、鱼,还有猪肝、甲鱼;从药物上进食红枣、阿胶,甚至参、芪、虫草等名贵中药。也有人偏好滋补药酒、保健品等。贸然“进补”是无益甚至可能有害。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因此,补血要先补气。中医改善气血虚,是通过补气益血、气血双补来用药的。临床首选禾泰药业八珍颗粒,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即四君子汤,是天下补气第一名方;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即四物汤,是补血活血调经妇科圣方,更是养血滋阴佳品。
贫血是一个很严谨的医学专业术语,出现贫血一定要找原因。贫血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或失血,骨髓造血功能下降。特别是血液科医生,对于贫血都会相当重视,认为所有与贫血有关的治疗,必须建立在认识贫血、诊断贫血、明确贫血原因和背景的基础之上才靠谱。针对不同性质的贫血,采用病因性治疗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