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中医学基础复习多字

祝各位考试顺利

pdf请见留言区!!!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月,.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西晋?王叔和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到欧洲许多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等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③《新修本草》

唐?李勣、苏敬主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发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④《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撰,简称《千金要方》,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医学百科全书,在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专卷,也是最早的食治专卷,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宋金元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流派,中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陈无择撰,以“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取为书名,简称《三因方》,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奠定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

②《小儿药证直诀》

宋?钱乙撰,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儿科著作。

③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故治病主要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后世称其为攻下派;

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其为补土派,并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养)阴派;

四家虽立论不同,但各有发明,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6、明清时期:中医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①《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历时27年完成巨著。载药种,附图幅,附方多首。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传至海外。

②《温疫论》

明?吴又可撰,揭示了“温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是一部重要的温病学著作。

③《外感温热篇》

清?叶天士撰,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温病条辨》

清?吴鞠通撰,创立三焦辨证,推动了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⑤《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撰,纠正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发生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成为早期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医家之一。

⑥其它

7、近代与现代:

①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

②中西汇通研究

③运用现代科技研究。

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讨论: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

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病、证、症三者联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②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其治疗的效果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③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五、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①注重宏观观察。

②注重整体研究。

③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④强调功能联系。

绪论小结

思考题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的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

2、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概述

1、阴阳五行学说的实质:

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由于阴阳和五行各自具有其系统的理论,因而又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3、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时代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指导养生、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述

1、阴阳学说:

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于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是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①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②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A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

B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

③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A可转化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B无限可分性:可再分阴阳。

C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2、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知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①阴阳相互对立:相反;

②阴阳相互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斗争。

2、阴阳互根互用:

①阴阳互根:

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

②阴阳互用:

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运动形式,说明阴阳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属于量的变化。

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

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阴阳消长”与“阴阳平衡”。

4、阴阳转化

①含义: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②内在依据:阴阳互根互用:

③条件:事物发展的极限阶段,即《内经》曰“重、极、甚”等。

总结:

基本内容包涵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与互根,是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基础的。

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①阴阳偏盛: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③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④阴阳转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①指导养生:

②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虚者补之。

③分析归纳药物性能

第二节五行学说

概述

1、五行学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概念

①五行: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是指行列、秩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②五行的特性:

A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的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木;

B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的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火;

C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的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土;

D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的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金;

E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的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水;

③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A取象比类法:

既将事物的特性直接与五行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见表2-1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表,P12

B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特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见表2-1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表,P12

④“同气相求”:

同一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2、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用五行来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理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五行生克

是指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A相生:

相生的概念:促进、助长和资生。

相生的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与“我生”。

B相克:

相克的概念:克制、制约、抑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我克”与“克我”。

②制化

制化: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意义:维持协调与平衡。

③五行乘侮

是指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相克现象。

A相乘:

相乘的概念:相克太过为害。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相乘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B相侮:

相侮的概念:反克为害,又称反克、反侮。

相侮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反。

相侮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C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克异常而致病。

④五行母子相及

及:连累的意思,是指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A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

B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母皆盛,“子病犯母”)、子盛致母虚(子盛母衰,“子盗母气”)、子虚致母虚(子母俱虚)。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相生与相克。

③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①相生关系的传变:

主要内容:“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主要内容:

“相乘”:木旺乘土(肝气乘脾)、土虚木乘(脾虚肝乘);

“相侮”:木火刑金(肝火犯肺)。

3、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养生:五脏与四季等;

②指导脏腑用药:五味与五脏等;

③控制疾病传变;

④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抑强”与“扶弱”。

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证);抑木扶土法等。

4、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举例说明:五色、五味与五脏,口苦与心火等。

5、指导针灸取穴:

6、情志相胜疗法等:

思考题(作业)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三章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1、藏象的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是指人体体内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应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

2、脏腑的概念:

①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②分类: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A脏: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

B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C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③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A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生化和贮藏精气,满而不实;

B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纳和传化水谷,实而不满。

C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3、藏象学说:

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大特殊系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中医学脏腑与西方医学脏器的关系

“脏腑”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与西医学“脏器”的概念不同。

1、名称相同但涵义不同;

2、中、西医的不同涵义:

西方医学的脏器是解剖意义上器官,是一个形态学概念。

中医学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是在古代解剖学知识基础上演变成的人体功能系统的概括。

第二节脏腑功能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在五行属火。

①心主血脉:

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是指推动血液运行;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血液循环系统:心、脉、血;

正常运行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②心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A神的涵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B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

C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血不足可导致心神失养。

2、心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心在体合脉;

②心在窍为舌;

③心在志为喜;

④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⑤其华在面;

⑥心气通于夏;

⑦合小肠。

4、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A受盛化物:

B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的概念:是指小肠对食物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形成大便,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又称“分清别浊”

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二、肝与胆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将军之官”,在五行属木。

①主疏泄:

A涵义:

疏:疏通;

泻: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反映了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主动的特性;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

B主要体现于5个方面:

★调畅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肝主疏泄的功能就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的平衡,正常情况下称为“气机调畅”。

★促进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促进血液的运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调节。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保证脾胃升降功能(运化功能)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

○肝主疏泄功能能够调节胆汁的分泌

★调畅情志;

★促进女子排卵行经与男子排精(调理冲任)。

○促进女子排卵行经:“女子以肝为先天”

○促进男子排精:

②主藏血:

A涵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B生理意义4个方面:

○濡养肝及筋目;

○调节血量;

○为经血之源;

女子肝血不足:月经量少、闭经等

○防止出血(收摄血液)。

肝不藏血:各种出血症

2肝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肝在体合筋:

②肝在窍为目:“肝开窍于目”。

③肝在志为怒:“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④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液”。

⑤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

⑥肝气通于春。

⑦在腑合胆。

3、胆: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②为奇恒之腑之一。

三、脾与胃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故脾之气又称为中气。

①主运化:

A涵义:

运:转运输送;

化:消化吸收。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B生理意义2个方面:

★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在营养学中的特殊意义。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②主升清:

A涵义:

升:上升;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主要依赖于脾气:“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

B2个方面的生理意义:

★主升清;

★升举内脏:病理表现为“中气下陷”导致的内脏下垂。

③主统血:

A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裹血”。

B主统血与脾气密切相关:气能摄血。

2、脾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②脾在窍为口。

③脾在志为思:“思虑伤脾”。

④脾在液为涎。

⑤其华在唇

⑥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

⑦在腑合胃。

3、胃:

①主要生理功能:

A主受纳、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

B主通降:胃气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思考题

★为什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营养学上有何意义?

四、肺与大肠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肺为华盖”、“肺为娇脏”、“相傅之官”,在五行属金。

①主气司呼吸:

A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清气与浊气)交换的场所,主呼吸功能;

B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②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A宣发涵义及作用:

★宣发: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作用;

★宣发的作用:3个方面

○排出体内的浊气;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排出体外。

B肃降涵义及作用:

★肃降: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作用;

★肃降的作用:3个方面

○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由肾加以摄纳;

○将清气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清除呼吸道的异物,保持洁净。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为用。

C通调水道涵义及作用:

★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为水之上源”);

★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举例:“宣肺利水”(“提壶揭盖”)。

③朝百脉,主治节:

A朝百脉的涵义及作用: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

B主治节的涵义及作用:治理调节呼吸节律、调节全身的气机、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的作用。

2、肺与体液志窍的关系(生理联系):

①肺在体合皮;

②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开窍于鼻”;

③肺在志为悲(忧):“悲者气消”;

④肺在液为涕;

⑤其华在毛:调节汗孔。

⑥肺气通于秋。

⑦在腑合大肠。

3、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肾与膀胱(附:三焦)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腰为肾之府”、“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在五行属水。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A藏精的涵义:

★精气的概念: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精气的来源及关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精气。

○关系:相互为用。

★肾气的涵义:肾精所化之气。

B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生、长、壮、老、死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补肾益精:小儿发育迟缓、抗衰老。

★肾精肾气主人体的生殖功能男子不育与女子不孕。

C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阴:对五脏具有滋养、濡养作用,也称元阴、真阴;

★肾阳:对五脏具有推动、温煦作用,也称元阳、真阳;

★久病及肾。

②主水: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肺、脾、肾。

③主纳气:

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对呼吸进行调节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病理表现:“肾不纳气”,补肾气以纳气。

2、肾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在体为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

②在窍为耳和二阴:“肾开窍于耳”、“肾主二便”。

③在志为恐:“恐伤肾”。

④肾在液为唾。

⑤肾气通于冬。

⑥在腑合膀胱。

3、膀胱:

①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②尿液的生成:为津液所化。

③膀胱的病理表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频或遗尿。

六、奇恒之腑

脑、髓(肾)、骨(肾)、脉(心)、胆(六腑)、女子胞。

1、脑

脑居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

①主要生理功能:

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活动;

②脑与脏腑的关系:

归属于心,并与其他四脏有关。

如“五神”、“五志”等。

2、女子胞

①主要生理功能:

A主月经;

B孕育胎儿。

②女子胞与脏腑的关系:

A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肾、肝、脾;

肾中精气与天癸、月经来潮及绝经的关系;

主月经与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及统血功能;

肾中精气与孕育胎儿的关系。

B与经脉的关系: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肺气助心行血;

心血载运濡养肺气;

2、心与脾:主要是血的生成与运行的关系

血的生成在脾;

血的运行在心与脾;

病理表现:心脾两虚

3、心与肝:主要表现在血和情志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和贮藏:心主血与肝藏血、主疏泄;

精神情志:心藏神与肝藏血、主疏泄。

4、心与肾:主要表现在水与火、精与血两个方面

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

精与血相互资生:

5、肺与脾: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气的生成:肺主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

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共同参与水液代谢。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

气机升降:肺主肃降;肝气升发。

7、肺与肾: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水液代谢: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

呼吸运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与“肾不纳气”。

8、肝与脾: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运化与血的化生两个方面

饮食物的消化:

血的生成:脾生血、统血与肝藏血。

9、肝与肾: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互生和阴液互养两个方面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肾同源”,同源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

阴液互资:“水能涵木”与“水不涵木”。

10、脾与肾: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

水液的输布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的体现:

①经脉络属;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关。

1、心与小肠:“心移热与小肠”。

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的关系:相互为用。

3、脾与胃:

纳运相和:“脾胃为后天之本”。

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同司疏泄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与膀胱的功能。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排泄的互相联系和密切配合。

“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第四节气、血、津液

概述

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气

1、气的基本概念:

①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②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特点:气的运行不息。

2、气的生成:

①物质基础:

A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B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C自然界中的清气。

②相关脏腑:肾、脾胃、肺。

肾:肾为气之根(根本)

脾胃: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肺为生气之主重点脾胃。

3、气的运行:

①气机:

A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B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脏腑和经络的生理活动中,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C气机调畅: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

D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如气机不畅、气滞、气陷、气逆、气闭、气脱等。

气机止息与生命活动结束。

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脾胃为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4、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

A含义: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

B病理变化: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②温煦作用:

A含义:气对人体具有温暖、熏蒸的作用;

B病理变化: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③防御作用:

A含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全身的抗病能力。

B病理变化: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④固摄作用:

A含义: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具有统摄、控制的作用,防止其流失;

B病理变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

C、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⑤气化作用:

A含义: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如:各种新陈代谢。

B病理变化:气化功能异常,可导致各种代谢已常。

5、气的分类:

根据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①元气:

A概念: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原气”、“真气”。

B生成: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精以充养;

C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达全身,无处不在;

D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②宗气:

A概念: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

B生成: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水谷之精气;

C分布:胸中;

D功能:促进肺的呼吸功能和推动气血的运行。

③营气:

A概念: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气;

B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

C分布:血脉;

D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构成血液的组成部分。故常“营血”并称。

④卫气:

A概念:运行于脉外之气;

B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

C分布:运行于体表;

D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煦全身,润泽皮毛;

调节腠理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

二、血

1、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2、血的生成:

①组成: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②物质基础:主要是水谷精微,此外肾精也可转化为血。

③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

3、血的运行:

气的推动、温煦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

五脏之气的作用:心气、肺气、脾气、肝气;

其他因素:血脉的通利、血的寒热等。

4、血的功能:

A濡养;

B化神。

三、津液

1、津液的概念:

①概念: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②津与液的区别:

A津:性质较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

B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

C津与液的关系: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2、津液的代谢:

①生成:脾、胃、小肠、大肠。

②输布:肺、脾、肾;肝、三焦。

③排泄:肾、肺、膀胱、大肠、小肠。

④津液的代谢与脏腑: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3、津液的功能:

①滋润濡养:

津:质地较清稀,偏于滋润肌表、孔窍等;

液:质地较浓稠,偏于濡养脏腑、关节等。

②化生血液:“津血同源”。

③调节阴阳:通过汗液调节体温。

④排泄废物: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概述

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两者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之母”。

①气为血之帅:体现在三个方面

A气能生血:气足则血充。

病理变化:气虚不能生血可导致血虚;

养生与食疗:补气可以生血。

B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病理变化:血行失常:气虚/气滞不能行血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则血液妄行;

养生与食疗:血行失常:补气/理气以行血;降气以止血。

C气能摄血:统摄与约束血行脉道。

病理变化:气虚可导致“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养生与食疗:补气以摄血。

②血为气之母:体现在两个方面

A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而运行。

病理变化:大失血可导致“气随血脱”;

养生与食疗:益气固脱。

B血能养气:

病理变化:血虚兼有气虚:气血两虚;

养生与食疗:养血益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气生津液:

病理变化:气阴两虚;

养生与食疗:补气生津/益气养阴。

②气行(化)津液:

病理变化:气虚/气滞可导致“气不化水”、“气不行水”;

养生与食疗:补气以化水,行气以行水。

③气摄津液:

病理变化:气虚固摄无力,导致津液外泄;

养生与食疗:补气固摄。

④津液载气:

病理变化:气随津脱/津停气滞;

养生与食疗:补气固脱/利水行气。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两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称“津血同源”。

病理变化:

耗血伤津:失血过多,津液渗于脉内,可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

津枯血燥:津液大量耗损,血内津液渗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失血之人不宜再采用“汗法”;汗出太多或吐泻伤津之人不宜再用破血、逐血之法。

思考题:试述气与血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概述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1、经络的概念。

①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经脉与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两者在体内的循行方向和分布深浅各有不同。

2、经络学说的概念: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3、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是怎样被中国人发现的:

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砭石→骨针、石针→毫针;

②腧穴疗效的总结;

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从点到线”。

《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包括正经与奇经。

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有十二条,合称“十二经脉”;

奇经: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共有八条,合称“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附属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的联系,并起补充作用;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2、络脉:包括别络、孙络、浮络等。

别络: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有“十五别络”;

孙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别络;

浮络:最细小的络脉。

见P36表4-1经系统构成简表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概述

经气:指经络的功能活动。

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对针刺或其他外部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得气”、“行气”现象。

4、调节机能平衡: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在疾病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外邪侵袭、疾病传变等。

2、指导疾病的诊断:

经络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

3、指导临床治疗:

①指导针灸、按摩治疗;

其他: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新疗法。

②指导药物治疗(归经)

4、指导养生保健:

保健灸法(如足三里穴为防病治病的保健强壮穴)、针刺戒烟、针刺减肥等。

第三节十二正经

一、名称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学说的主要部分。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见P37-48图4-1至4-12。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见P49表4-2

手三阴经从胸腔中的脏,经上肢走至手指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端经上肢至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经躯干、下肢达足趾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经下肢上至腹腔之脏再上达胸腔之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见P49图4-13

五、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第四节奇经八脉

概述

奇经八脉的分布循环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多“别道奇行”,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彼此之间没有表里配合关系,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道,故与正经有别而称为“奇经”。

一、名称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略。

三、奇经八脉的功能

1、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肾、脑、髓有密切关系。具有调节阳经气血、主司生殖功能等作用。

2、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总任一身阴脉,妊养胎儿的功能。

3、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主女子生殖功能,调节月经,又称为“血海”等。

4、带脉:能约束纵行诸经,且能提系胞胎、固护胎儿,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

5、阴跷脉、阳跷脉:有使下肢轻捷、跷健的作用,且能司眼脸开合和睡眠。

6、阴维脉、阳维脉:有“维络诸阴”与“维络诸阳”的作用。

第五章病因

概述

1、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①病因的概念:

是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主要内容: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反映了病因的多样性。

②病因的分类

病因的分类:《内经》以阴阳分类,汉代张仲景、宋代陈无择以“三因”分类等。

现代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③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①“辨证求因”、“审症求因”: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②病因与病理性产物互为因果;

③中医病因学中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1、六淫的概念:

即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也可理解为是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涵人体正气不足六气便成为六淫)。

2、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①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②六气与六淫:以能否致病来区别,包括太过或不及与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两个方面。

3、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由外界侵犯人体,又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被称为“外感病”。

②季节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又称“时令病”。

③区域性:与区域、工作、居住等环境密切相关。

④相兼性:

⑤转化性:

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概念:

A概念:风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风邪,是六淫中重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各种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导,故称为“六淫之首”。

B外风与内风的区别:由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外风病证;由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类似风邪致病特点的称为“内风”。

②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具有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

B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多、转变快、病位不定的特点。

C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

2、寒邪

①寒邪的概念:

A概念:寒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寒邪,其致病有伤寒与中寒之别。

B外寒与内寒的区别:由外感寒邪而发病的称为外寒病证;由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类似寒邪致病特点的病证称为“内寒”。

C外寒病中伤寒与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B寒性凝滞:凝结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故寒性主痛

C寒性收引:收缩气机、腠理、经络、筋脉而闭塞、挛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肢体屈伸不利等。

3、湿邪

①湿邪的概念:

A概念:湿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湿邪。

B外湿与内湿的区别:由外感湿邪而发病的称为外湿病证;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证称为“内湿”。

②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最易损伤脾阳。

B湿性重浊:表现为重与浊

C湿性黏滞: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症状不爽;二是指病程长或反复发作。

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

①燥邪的概念:

A概念:燥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燥邪,其致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别。

B外燥与内燥的区别:由外感燥邪而发病的称为外燥;由阴液不足所形成的类似于燥邪致病特点的的病证称为“内燥”。

C温燥与凉燥的区别:温燥为燥与温热结合致病,凉燥为燥与寒邪结合致病。

②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阴津亏虚干涩之症。

B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5、热(火)邪

①热(火)邪的概念:

A概念:热(火)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热(火)邪。

B外热(火)与内热(火)的区别:由外感热(火)邪而发病的称为外热(火);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形成的病证称为内热(火)。

C热与火的区别:火热常混称,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火常由内生。

②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盛则热”。热的征象、上部征象、躁动的征象。

B热(火)易伤津耗气:损伤津液,消耗阳气。

C热(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与迫血妄行。

D热(火)邪易致疮痈:痈肿疮疡。

6、暑邪

①暑邪的概念:

A概念:暑热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发病,称为暑邪。

B暑邪与火热的区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纯属外邪。

②暑邪性质和致病特征: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表现一系列阳热症状。

B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开泄腠理而多汗,损伤津液,消耗阳气。

C暑多挟湿: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兼见湿的症状。

第二节疫疠

一、疫疠的基本概念

疫疠,又称异气、疫气、疠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二、疫疠的致病特点

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

第三节七情内伤

概述

1、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

2、主要内容:七情内伤等。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变化。

2、七情内伤:是指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3、影响病情变化:

A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B加重病情。

第四节痰饮和瘀血

概述

1、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称为病理产物,也称继发性病因。

2、“痰饮”和“瘀血”属于病理性产物,又称病理性致病因素或继发性致病因素。

一、痰饮

1、痰饮的概念:

①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②痰与饮的区别:-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

③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区别:

有形之痰:是指可见、可触之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

2、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宜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①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随气而流行,全身无处不至,导致多种病证。

②影响水液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

③易于蒙蔽心神: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多痰”。

二、瘀血

1、瘀血的概念:

是指停滞于体内的血液,包括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死血”。

2、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

①因气虚(气虚致瘀)、气滞(气滞致瘀)、血寒(血寒致瘀)、血热(血热致瘀)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②由于内外伤或内出血(出血致瘀)等因素而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较剧;

②肿块:出现于体表或内脏,固定不移;

③出血:血色紫暗挟有瘀块;

④青紫: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唇甲青紫,舌质暗紫、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

⑤脉象:细涩或结代、沉弦。

第五节饮食劳逸、外伤、虫兽伤害、寄生虫

一、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①过饥:

②过饱: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①寒热偏嗜:

②五味偏嗜:“五味所伤”。

二、劳逸过度致病

1、过劳:

①劳力过度(形劳):劳力过度伤气;

②劳神过度(心劳):劳神过度伤心脾;

③房劳过度(肾劳):房劳过度耗伤肾精与肾气。早衰。

2、过逸:久不活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气的化生不足。

三、外伤

四、寄生虫

六、其它:

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

第六章诊法(四诊)

概述

1、诊法与诊断

①诊法: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法是方法。

②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③诊断: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断,是分析,判断的意思。就是对就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

2、意义

为评价健康或辨证提供依据。

3、中医诊法的特点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

第一节望诊

概述:

1、概念: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2、意义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3、特殊诊法

舌诊。

一、一般望诊

主要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态

1、望神

①望神的概念: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②望神的主要内容:四类:

A得神:即有神,是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和调的表现。

具体表现: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态清楚,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B少神:即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欠佳的表现。

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C失神:即无神,是精气亏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具体表现:得神的反面。

D假神:是指危重病人精神出现暂时“好转”的假象,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预兆。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突然出现与逐渐好转;局部的“好转”与整体好转。

E神志异常:即精神失常,包括癫、狂、痫三种。

二、望面色

望面色:通过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1、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

①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与客色:主色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②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有善色与恶色之分。

善色与恶色: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

2、五色主病

①青色:多主寒证、血瘀、痛证等。

②赤色:主热证。其中,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

强调:赤色不但主热,有时也主寒证,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为戴阳证,属真寒假热证。

③黄色:主脾虚气血不足与湿证。

黄疸:一身俱黄者为黄疸,有阴黄与阳黄之分。

阴黄与阳黄:黄色鲜明者为阳黄,多为湿热所致;晦暗者为阴黄,多为寒湿所致。

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气脱等。

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等。

青色与黑色主病的共同点:寒证、血瘀、痛证等。

不同点:青属木,为肝色,故面青还主惊风;黑属水,为肾色,故面黑还见于肾虚和水饮等。

三、望形态

是通过望人体形体和姿态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形体

形体肥胖:“胖人多阳虚”、“胖人多痰湿”。

形体消瘦:“瘦人多阴虚”、“瘦人多火”。

2、望姿态

包括异常姿势和异常动作。

四、望头颈肢体皮肤

1、望头面

如望头发、望头颅、望囟门、口眼歪斜等。

2、望颈项

3、望躯体四肢

4、望皮肤

①皮肤色泽异常:

②皮肤病症

五、望排出物

六、望舌:

1、概述

①望舌:又称舌诊,是通过舌象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②舌面的部位与脏腑关系:

③主要内容:舌质与舌苔

④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2、望舌苔

舌苔是舌体上面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望苔色与望苔质。

①苔色

舌苔的颜色主要提示疾病的性质。

A白苔:见于正常人也为常见的病理舌苔,主病有表、里、寒、热,必须结合苔质进行判断。

B黄苔:主病为热。由于黄苔有薄、厚、腻、燥之分,所以黄苔主热又有表热、实热、湿热之不同。

C灰黑苔:主寒、热两个方面的病证。灰黑而润者为寒,灰黑而燥者为热。所以舌苔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主要依据。

②望苔质

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变化。

A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薄苔为正常舌苔,表证、轻证也见薄黄。厚苔主里,主邪气盛。

B润燥:主要反映津液的盛亏和输布情况。

C腐腻: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而致。

D剥落:提示胃气、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3、望舌质:主要内容:舌色、舌形、舌态

①舌色

A淡红舌:正常舌象或疾病较轻,病位较浅,尚未伤及内脏气血。

B淡白舌:主气血不足、阳虚寒证

C红舌:主热证(实热与虚热)

D绛舌:主热盛、阴虚火旺或血瘀

E紫舌:主热证、寒证

F青舌:主寒证、瘀血

②舌形:主要内容:舌体大小、齿痕、点刺、瘀斑、裂纹等。

③舌态:主要内容:强硬、痿软、歪斜、颤动等。

第二节闻诊

概念:是指医生通过用听觉和嗅觉收集与疾病有

关的声音与气味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听声音

1、声音异常:

2、语言异常:

3、呼吸声异常:喘与哮等

4、咳嗽异常:

5、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声、呃逆、嗳气、肠鸣声等

二、嗅气味

体内气味、分泌物气味、排泄物气味等

第三节问诊

概述:

1、问诊的意义:

张介宾:“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

2、问诊的方法

3、问诊的一般内容:“十问歌”(P71):“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概述:

①寒、恶寒与畏寒的概念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其中,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

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②热的概念

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2、常见的寒热类型及临床意义

①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A、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B、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

C、发热轻、恶风:风邪表证。

②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③.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④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A、壮热:

B、潮热:

C、低热: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①表证有汗:见于伤风表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②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2、里证辨汗

①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②盗汗:阴虚证;

③绝汗:亡阴、亡阳;

④战汗: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邪剧争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

三、问疼痛

1、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①“不通则痛”:实性疼痛;

②“不荣则痛”:虚性疼痛。

2、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

①剧痛与隐痛:

②胀痛与刺痛:

③灼痛与冷痛:

④重痛;

⑤绞痛

⑥其他:

3、疼痛的部位

①头痛:实性头痛与虚性头痛;太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和少阳经头痛的部位。

②胸痛:

③躯体疼痛:

④四肢痛:

四、问饮食

1、饮水情况

口不渴:寒证;

口渴多饮:热证;

渴不多饮:津液代谢障碍

2、进食情况:

纳呆:

多食易饥:

饥不欲食:

除中:

五、问睡眠

1、失眠

①不易入睡:心肾不交;

②睡后易醒:心脾两虚;

③睡后时时惊醒:胆郁痰扰;

④夜卧不安:饮食积滞。

2、嗜睡

①心肾阳虚:

②脾气虚弱:

③痰湿困脾:

六、问二便

1、问大便

①泄泻:溏泻、痛泻、五更泻、滑泻等;

②便秘:虚证与实证;

③完谷不化:

④便血:远血与近血;

⑤里急后重:

⑥肛门气坠:

2、问小便

①消渴

②淋证

③癃闭

④余沥不尽

⑤尿失禁

七、问经带

1、月经异常

①月经先期:

②月经后期:

③月经先后不定期:

④经闭:

2、崩漏

3、带下异常

第四节切诊

概述

1、概念:包括脉诊与按诊两个部分,是指用手对被检查者体表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相关健康与疾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诊

1、脉诊:是指运用手指切按被检查者脉搏以探测脉象、诊察健康或病情的一种方法。

2、常用脉诊部位:寸口

3、诊脉方法:时间、平臂、布指、平息、举按寻、单按与总按。

4、正常脉象:具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5、常见脉象及意义:P81-84

6、真脏脉

二、按诊

第七章辨证

概述

1、辨证的概念及意义

2、症、证、病的含义及其关系

症:症状与体征,疾病现象;

证:一组特定的症,疾病的本质;

病:疾病的全过程,与证相互交叉的关系

3、辨证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其他内容: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第一节八纲辨证

概述

1、八纲辨证的概念:

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疾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2、八纲辨证的意义: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

1、表里辨证的概念

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2、表证:主要表现

3、里证:主要表现

4、半表半里证:主要表现

5、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证入里等。

二、寒热辨证

1、寒热辨证的概念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2、寒证:主要表现有实寒证和虚寒证。

3、热证:主要表现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等。

三、虚实辨证

1、虚实辨证的概念

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2、虚证:主要表现

3、实证:主要表现

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

四、阴阳辨证

1、阴阳辨证的概念

是八纲辨证的纲领,也包含了阴阳虚证。

2、阴证:包括里证、寒证和虚证。

3、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和实证。

4、阴虚证(虚热证):主要表现

5、阳虚证(虚寒证):主要表现

6、亡阴证:主要表现

7、亡阳证:主要表现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概述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是指运用气血津液理论,对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进行辨证的方法。

2、意义: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3、主要内容

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

一、气病辨证

3种(含气陷证)

1、气虚证(含气陷证):主要表现

2、气滞证:主要表现

3、气逆证:主要表现

二、血病辨证

3种

1、血虚证:主要表现

2、血瘀证:主要表现

3、血热证:主要表现

三、气血同病辨证:4种

1、气血两虚证:主要表现

2、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

3、气虚失血证:主要表现

4、气随血脱证:主要表现

四、津液病辨证:3种

1、津液不足证:主要表现

2、水肿

3、痰饮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概述:

1、脏腑辨证的概念

是指依据藏象理论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脏腑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意义

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与养生保健。

3、具体应用

结合八纲、气血津液、病因辨证等。

4、主要内容

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部分。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概述

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病主要表现:心脉与神志两个方面

①心悸、怔忡、心痛、脉结、代或促;

②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志错乱等。

3、证候分类:

①虚证: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②实证:心脉痹阻、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

心病常见证候

1、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

主要表现

心气虚证(心悸、气虚证表现)

心阳虚证(心气虚证、虚寒证表现)

心阳暴脱(心阳虚或心脉痹阻,突见亡阳证)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主要表现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两者均具心悸,失眠,多梦。前者兼血虚证表现,如面、唇、舌质淡白,脉细弱;后者兼阴虚热证表现,如心烦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心脉痹阻证

主要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疼痛。

分类:瘀血痹阻;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

4、心火亢盛证

主要表现:P94

心火亢盛与心阴虚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火扰心神及热证表现,如心烦失眠,舌红脉数。

不同点:前者属实火,症见满面红赤,口渴,舌尖红绛,或赤烂疼痛,苔黄,脉数有力;后者属虚火,症见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痰迷心窍证

主要表现:神志异常

6、痰火扰心证

主要表现:神志异常

痰迷心窍证与痰火扰心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以神志异常,兼苔腻,脉滑为特点。

不同点:前者以意识模糊,或癫、痫为特点;后者以神昏谵语,躁扰狂乱,狂病为特点,兼热象。

二、肺与大肠辨证

概述

1、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肺病主要表现

咳嗽,喘息,咯痰,胸痛;

水肿,痰饮;

喉痛,声音变异等。

3、证候分类:

虚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实证: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大肠湿热证等。

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

1、肺气虚证

主要表现

2、肺阴虚证

主要表现

3、痰浊阻肺证

主要表现

4、痰热壅肺证

主要表现

5、风寒束肺证

主要表现

6、风热犯肺证

主要表现

7、燥邪犯肺证

主要表现

温燥与凉燥:

燥邪犯肺与肺阴虚证鉴别:

8、大肠湿热证

主要表现

三、脾与胃辨证

概述

1、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与胃病主要表现:

脾病:纳少,腹痛,腹胀,便溏,浮肿;出血;

内脏下垂。

胃病:食少,胃脘胀闷或痛,呕恶,呃逆,嗳气。

3、证候分类

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实证:寒湿中阻证、脾胃湿热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等。

脾与胃病常见证候

1、脾气虚证

主要表现

附:

脾虚气陷证

脾不统血证

2、脾阳虚证

主要表现

3、寒湿中阻证/寒湿困脾证

主要表现。

4、脾胃湿热证/湿热蕴脾证

主要表现

5、胃阴虚证

主要表现。

6、胃热炽盛证

主要表现

胃火炽盛与胃阴虚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属胃热证;

不同点:前者属实热证,表现为胃痛急迫拒按,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口嗅,舌苔黄,脉滑数,发病急,病程短;后者为虚热证,为胃脘隐痛,或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久病,发病缓,病程长。

四、肝与胆辨证

概述

1、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病主要表现:表现在肝失疏泻与肝不藏血两个方面。

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窜痛;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抽搐;眼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

3、证候分类:有虚实之分

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为本虚标实证。

实证: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证等。

肝与胆病常见证候

1、肝血虚证

主要表现

肝血虚与心血虚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血虚证表现。

不同点:心血虚以心神失养症状为主;肝血虚以眼目、筋膜、爪甲、肌肤失养及月经不调为主。

2、肝阴虚证

主要表现

肝阴虚与肝血虚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肝失濡养表现。

不同点:前者并见虚热证的表现;后者以血虚失养表现为主。

3、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证

主要表现

肝气郁结证是肝病最基本证候,日久可继发多种病证。

4、肝火上炎证

主要表现

5、肝阳上亢证

主要表现

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气火上逆之头面部症状。

不同点:肝火上炎为单纯肝经火盛及实热证表现,起病急,病程短,无“下虚”表现;肝阳上亢除“上实”外,尚具“下虚”表现,病势较缓,病程长,属本虚标实证。

6、肝风内动证

主要表现:以“动摇”为特点

①肝阳化风证

主要表现及特点。

肝阳化风与肝阳上亢鉴别

②热极生风证

主要表现及特点

③阴虚动风证

主要表现及特点。

④血虚生风证

主要表现及特点。

肝风内动四证鉴别:

共同点:均以“动风”表现为主症。

不同点:肝阳化风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发展而来,证属上盛下虚,病重;热极生风证由急性热病所致,证属实热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见于久病,以手足蠕动或震颤,麻木,拘急为特点,兼阴虚或血虚表现,属虚风。

7、肝胆湿热证

主要表现

五、肾与膀胱辨证

概述

1、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与膀胱病主要表现:

肾病: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痿遗精,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水肿;

呼多吸少;二便失常。

膀胱病:小便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闭;膀胱不摄之遗尿,失禁,主要与肾气不固有关。

3、证候分类:肾病多虚少实。

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虚证、肾气虚证。

膀胱湿热证。

肾与膀胱病的常见证候

1、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

2、肾阴虚证

主要表现

3、肾精虚证

主要表现

肾精不足与肾阴虚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属肾之阴精物质不足,而致全身各脏腑组织失养。

不同点:前者以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机能低下为特点,无热象;后者并见虚火内扰表现。

4、肾气虚证

主要表现

5、膀胱湿热证

主要表现

脏腑兼证辨证(略)

第七章预防与治则

概述

1、医学的目的:治疗疾病;预防疾病。

2、医疗方针:预防为主。

第一节预防

概述

1、预防的概念

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治未病: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3、养生与预防: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

一、未病先防

1、未病先防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主要内容

①调摄精神,避免七情过激

②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③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④药物预防

⑤其他:调摄饮食;针灸、推拿等。

二、既病防变

1、既病防变的概念:

是指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和扭转病情的发展和传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发展。

2、主要内容

①早期诊治以防笃

②阻遏病传已防变

A截断邪传途径

B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治则

概述

1、治则的概念

是指治疗疾病的法则。

2、治则与治法

治则与治法不同。

治则是用于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3、主要内容

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三因制宜。

一、治病求本

1、治病求本的概念

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主要内容

①正治与反治

A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又称逆治。

适用于现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B反治:是指顺从疾病证候表面假象而治,又称从治。

适用于现象和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方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C正治与反治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二者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但适用于不同的病证。

②治本与治标

A急则治其标:标急

B缓则治其本:标不急

C标本同治:标与本并重

二、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2、主要内容

①扶正: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②祛邪: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③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邪盛正亏,邪盛但尚不危急,正气虚不耐攻伐的病证,既先补后攻。

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病邪盛,急待祛邪,其正气虚尚耐攻伐的病证,既先攻后补。

⑤扶正与祛邪同用:适用于邪盛正气,两方面都不危急的病证,既攻补兼施。

三、三因制宜

1、三因制宜的概念

三因是指因时、因地、因人。

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或养生保健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或养生保健方法。

2、主要内容

①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

②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

③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患者或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治疗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

妖妖灵

赞赏

长按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
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bx/279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