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晋祠实战导游词

位置: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坐落汾河西畔悬瓮山下。

评价:晋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国务院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既有南方园林的精致小巧的灵气,也有北方园林的宏伟壮阔的气派,

有这样一句话:南有苏州园林,北有晋祠园林。凡是来过晋祠旅游的人都会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历史:在司马迁《史记》中有“剪桐封弟”的故事,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不久周武王就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

由于年幼,便由周公旦辅政。

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片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开玩笑的说:

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诸侯吧。

没想到身边的史官把他的话记了下来,周公看到后请周成王择吉日封姬虞到唐国,周成王说自己是开玩笑,周公教育他“君无戏言”,

于是姬虞就因为周成王的一句玩笑话被封到了唐国,做了第一任诸侯。

姬虞到任后,为政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他是周成王的弟弟,古人称皇上的弟弟为皇叔,所以叫做唐叔虞祠。

后来姬虞的儿子继位看到晋水奔流不息,改国号唐为晋,唐叔虞祠位于晋水源头,也称晋祠。

晋祠最早的修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

由此可见,早在多年前的北魏,晋祠就已存在,而当时祠堂鱼沼飞梁都有,成为游人光顾的旅游胜地了。

取代北魏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是文字记载中晋祠第一次大扩建

唐朝对晋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李世民亲临晋祠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

诗仙李白也曾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

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虽毁掉晋阳古城,但在晋祠则大兴土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其中包括圣母殿。

并且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金人台。

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

从而形成了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

晋祠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晋祠三绝(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

晋祠三大名匾(水镜台、对越、难老)

一进入晋祠,我们感觉到古树参天,气氛凝重。

水镜台

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晋祠水秀山明,不用笔墨便是一副天然画卷。鸟语花笑是一篇动人的文章。

“三晋名泉”清代晋祠武举人杨庭翰所书。

何为水镜?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

意思是说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戏剧人物是脸谱化了的,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

所以演员一出场,是好是坏,是忠是奸,台下观众一看便知。

从建筑结构来看,水镜台为明代建筑,他的建筑特点是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于一体。

上部为重檐歇山顶,与北京天安门城楼相似,看起来像楼。

下面是宽敞的大殿,是供演员化妆休息的后台。

正面上方为单檐卷棚顶,像座阁;下面是宽敞的戏台。

“水镜台”清乾隆年间书法家杨二酉所书,据说他做过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由此可见了的书法造诣之深。

这块匾就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了。

这里的戏台不仅是为了看戏娱乐,更重要的目的是敬神,水镜台唱戏是为了给圣母看,所以它的正对面就是圣母殿。

以前唱戏的时候,人山人海,也许有人会问,古代没有麦克风,没音响,那站的远了不就听不见了吗?我们的祖先早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台前两侧各埋下八个大瓮,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四个“大音箱”,从而把声音传向较远的地方。

大瓮扩音就是利用了声音共振以及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传播更快的原理。

会仙桥智伯渠

据说,明代著名书法家罗洪先曾在此与仙人相会,故而得名会仙桥。

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都大加赞赏,只有罗洪先不客气地说:

好是好,就是梁太小。

严嵩听了当然不高兴,认为罗洪先当众说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编些罪名加害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

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杯茶,名仕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送公爹一碗茶不算什么,罗洪先打开碗盖一看,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茴香,沉思良久,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让我“早早回乡”吗?

于是连夜逃走,罢官免职。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一日来到晋祠,当他来到这个桥上时(当时为木桥),见桥对方一个农家少妇长的非常漂亮,穿着也很得体,不由出口称赞:

“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

妇人听罢很恼火,立刻回敬两句

“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而去,罗想要跨桥过去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

从此罗潜心佛道成为一位对佛教造诣很深的学者。

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成名。

桥下这条小河叫做智伯渠,是春秋时期,晋国智伯为了攻打赵国采取水淹晋阳城而修建的渠,现在这条渠成为灌溉农田的渠道。

智伯渠流的水便是晋祠三绝的难老泉的水。

这条智伯渠见证了,春秋时代著名的“三家分晋”。

韩、赵、魏,瓜分晋国。始称山西为“三晋”。

智伯挖水渠本来要破晋阳灭赵国,没曾想渠水倒灌,自己全军覆没、战败身亡。

智伯死后,赵王为了解恨,把智的头骨做了便器,从而引发了古代四大刺客之首的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并留下了“士为知已者死”的千古佳话。

金人台

当年晋水泛滥,古人认为金能镇水,就铸造了这四个铁人,我们叫他金太尉,这个方形台子也就叫做金人台了。

但金能镇水吗,五行来讲,金生水。

所以镇水一说有些牵强。

根据金人身上的铭文,似乎是圣母殿内圣母的守护神更可靠些。

古人铸造技术确实厉害,近千年的铁人仍然不锈,而且还很光亮,古人采用了什么样的防锈措施呢?

曾有人认为它是合金,但是专家鉴定发现确实是纯铁铸成,这说明我国宋代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冶铁技术,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尊铁人表情带些憨态,显得十分可爱,格外亲切,所以游人都常常用手摸摸它,使它至今仍光亮。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铁人手都中空,那是以前手握兵器,后来兵器木制腐坏,就成为这个样子。

对越坊

明代晋祠人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母亲生病头疼多方求治无效,来晋祠朝拜圣母并许愿捐资修祠。

事情也是凑巧,自高应元许愿后,其母病情好转,半年后竟不再头疼。

高应元选献殿与金人台之间空旷之地,修建牌坊还愿。

之所以取名“对越坊”。

对越的意思就是报答和宣扬圣母之母德高尚,神灵庇佑。此书法与难老、水镜台,同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晨钟暮鼓,钟鼓楼。

其中大铜钟据说与天龙山铜钟为同时铸成的姐妹钟,只要其中一钟敲响,另一钟就会不敲自鸣。

献殿

献殿就是供放祭品的大殿,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

献殿在中国古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年。

晋祠献殿是中国古建中独一无二的实例。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鱼沼飞梁

古人说方型水池为沼,因为有鱼,为鱼沼。

跨水的桥称为飞梁。“架虚为桥,若飞也”,说的就是飞梁一语的来历。

鱼沼飞梁,就是水塘与桥梁的合称。

鱼沼原来也是泉眼,水量很大。

泉水出至圣母殿下。

飞梁为石木建筑,桥面下方由34根八角石柱支撑,石柱上有木制斗拱承托桥面。

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

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

而且,这个桥是十字型立交桥。

年前《水经注》已经有记载。所以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十字立交桥。

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二。

圣母殿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年一年),崇宁元年(公元年)重修,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三。

此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四周建回廊,前廊深两间。

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内倾,使四角柱明显增高,并形成较大弧度的前檐,增加了大殿的稳固性和曲线美。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前廊减去16根柱子,使前廊和大殿内十分宽敞。

这种减柱营造法,极其罕见,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都是第一次见到实例。

殿前廊柱上8条木制盘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雕龙。

圣母殿内供奉的圣母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

晋祠三绝之一。

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

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

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

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

在晋祠众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

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

作品将少女初入宫帏、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   

对于圣母殿侍女群像,作者并没有采用通常的程式化造像方法,而是运用敏锐的观察力,以极其朴素的写实手法,表现了这些虽然衣食无缺,但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众多女性的不同经历和个性,以及她们共有的美丽、善良和尊严。

她们手中各有所执,有的是为帝后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梳装洒扫,有的奉饮食、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在神情上天真、怨抑各有不同。

圣母前面这两位宦官大概是负责传令的;他们的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音。

右庑的第一个雕像却可能是个“领班”。

一副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调,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在“捧印”的重要。

因此她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

东起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博得主人欢颜而着急。

北侧面北的这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从东至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

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喜溢眉梢,含羞带笑,大概是刚刚唱罢,便受到了圣母的夸奖。

可是从侧面看去,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生活的辛酸及艺人的苦楚被她强压于心中却又不自觉的展露无疑。

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伫立良久,反复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并且大加赞赏。

周柏

  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

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

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

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年———年之间。

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

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   

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

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曾以“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词来讴歌它。

这株古柏,与晋祠齐年,因而名为“齐年柏”。

“古柏齐年”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成为晋祠最让人有回味余地的旅游景观,成为晋祠八景之一。

来到晋祠旅游的人,大多要与“齐年柏”合影留念,成为了一种时尚。

树腰处会流出“泪水”。

旁边有千年柏树,撑住了倾斜下去的周柏。就像孝顺的孩子搀扶着年老的父母。称为孝顺柏。

难老泉

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

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难老泉

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

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

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

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晶。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水位的下降,难老泉水量已大大减少,由古时每秒近2立方米降为每秒不足0.1立方米,亟待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保证这股万年古泉能够涌流不息,永锡难老。

水母楼

水母像为铜铸,高2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摸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

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全胜村人,嫁到古庙村(晋祠)为媳。

春英善良贤惠,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醋少盐,常常让她倒掉重做;

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

春英对这些刁难毫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她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

“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了。

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

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

“我的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

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

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

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

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了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

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泉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座下溢出,这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

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

值得提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后面看则是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美人鱼”。

山西概况介绍词

山西省博物院

平遥古城

晋祠

平遥县衙

日升昌票号五台山李烨五爷庙

佛光寺

镇海寺

显通寺

龙泉寺

菩萨顶

南山寺

塔院寺

绵山

云冈石窟

乔家大院

关帝庙

洪洞大槐树

王家大院

应县木塔1周俊岗

应县木塔2周俊岗

悬空寺

皇城相府

雁门关

九龙壁

阎锡山故居

王莽岭攻略

太行山攻略

石膏山

煤炭博物馆

普救寺

忻州概况

大同概况

太原概况

芦芽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cyzz/969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