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之下,很多人认为出汗是正常现象。可是几千年的中医治疗经验告诉我们:出汗太少或太多都可能是病。
出汗少阳虚作怪
夏天一到,张女士就开始纠结了——老公怕热,只要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可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空调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她把这事跟朋友一说,朋友说你去看看中医吧。一看中医,张女士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阳虚,所以不容易出汗。
像张女士这样的患者在体检时,指标显示没有多大异常,但是中医认为,这属于阳虚的范畴。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交感神经该兴奋的时候兴奋不起来,容易出现怕冷,该出汗时不出汗的征象。
夏季不易出汗的阳虚患者一般以脾肾阳虚型居多。这类患者要注意少吃寒凉的食物,不宜在空调房间待得太久。平时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吃一些比较温补的食物配合中药汤剂调理。
出汗多湿热气虚所致
相对于出汗少的人,还有另外一种人,那就是,动一动则大汗淋漓。这主要是因为湿热体质和气虚体质所致。
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经常不舒服,小便甚至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平时有喝酒、抽烟和熬夜不良生活方式的市民,很容易出现湿热体质,这类人夏季特别容易出汗,而且脾气会比较暴躁,多见于青壮年。
气虚出汗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则是气虚的表现。此类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这类人饮食上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症状。
出汗异常需警惕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三种出汗状况说明身体有异常,应该引起重视。(注因个人体质差别,市民也可去中医生处就诊,以便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体质,对症下药。)
A盗汗:阴虚内热。有些人半夜醒来时常发现自己的枕头有点湿,或者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背部是湿的,这都发生在睡觉时,醒来后就不出汗了。莫笛指出,中医认为盗汗多由因阴虚内热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中医建议:可吃点知柏地黄丸,也可多吃些养阴的食物,比如百合、枸杞等。
B自汗:肺虚。通常人们出汗是因为天气热,或自己活动大,身体温度升高,因而为了降温而出汗。但有一种人出汗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经常头面、颈胸、四肢或全身出汗,白天汗津津,一活动的话出汗更多。“这种人往往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莫笛说。
中医建议:可以吃点固表止汗的中药,例如玉屏风散。同时要少吃寒凉的食物。
C黄汗:湿热。有些人出汗,衣衫上没有任何痕迹,但有一些人出汗,白色的汗衫或衬衣上留下黄色的印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黄汗”。
一般来说,流黄汗的人往往肝胆湿热,肝火比较旺,容易发脾气。因为肝火旺会引起肝功能减退或胆汁瘀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当其随汗液排出体外时,便可出现黄汗。甚至有些人还有上腹部闷胀疼痛、乏力倦怠、厌油腻、眼睛巩膜发黄、皮肤瘙痒、小便色黄等症状,市民可以通过B超、肝功能等检查及早发现病变。
中医建议:此类人要多吃点清肝火的食物,以清肝利胆、清热祛湿,可考虑使用绵茵陈、夏枯草煲水饮用。
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自汗、战汗、盗汗、多汗、绝汗、闭汗。
自汗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称为自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临床表现
阳虚自汗,必恶寒(怕冷);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身体似灌了铅,懒得动),阴天更厉害,说话声如瓮中出来,弱弱的;
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
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心虚自汗,怔忡恍惚;
肝热自汗,口苦多眠;
肾虚自汗,潮热咳嗽(潮热:一阵阵地发热,时而热时而不热);
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
自汗出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现代人的自汗,多是心阴虚,中成药可以吃柏子养心丸。另外,有一些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自汗,或要考试、见上司时紧张的自汗,都是暂时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调治。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
如感冒发烧战栗汗出后,烧即退了,就是战汗正气胜利之表现。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医院就诊。
盗汗
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盗汗若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轻臭味,打湿睡衣,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喝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偶尔颧红,头晕,大便干燥。则是肾阴虚,白天可以用淡盐水送服知柏地黄丸。用经络刷在整个后背轻柔刮痧20分钟,刮痧后注意及时穿衣保暖。更年期盗汗,同样可以参照这些调理方法。
多汗
就是人体出汗异常多,有的患者还低热或怕风。尽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
沙参兔肉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克(微炙),煲汤。
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高血压病、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
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闭汗
怎么活动也不出汗,但体内却燥热难当。或因洗澡或出汗后突然吹风、吹空调、扇扇子等,导致毛孔闭塞,汗出不来,统称为闭汗。闭汗者可以一边用生姜、桂枝、麻黄各15克煮水倒入高桶泡脚,身穿厚衣服,喝姜汤水,头戴棉帽子,让汗从里面把毛孔给冲开。毛孔通畅,闭汗症即治愈。平时注意洗澡要擦干身体,不要吹干身体。不要在大量出汗时突然吹空调。多练习脊柱调息法,增强自身的正气。
有味中药——治疗虚汗很有效
治疗虚汗有特效:当人出汗虚很多的时候,山萸肉(药店有卖的)泡水喝,每次12克左右(一天的量),每天喝当茶饮,不出汗了就停止。
注意山萸肉也有假的。上一次,我到同一家药店,买山萸肉多克。回家泡水喝,发现泡出来的颜色红,尝了一口,甜甜的。心想,坏了!买到假的了!真正的山萸肉,泡出来颜色不红,也不甜。而且很酸。单从外表来看,很难分辨真假。后来我再买山萸肉时,一定要尝一尝,很酸的就是真的。
仙鹤草配大枣。仙鹤草是极少既可以治疗盗汗又可以治疗自汗的药材,价格又便宜。不过做医生的估计都不想开这种方子吧//////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仙鹤草30g大枣20枚/////主治:体虚之自汗、盗汗。
疗效:如赵某,63岁。黎明汗流夹背20余日,服用当归六黄汤不效,改玉屏风散也不效,细察形体消瘦,气短,畏寒,咽干,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为阴阳两虚,投上方3剂汗止身爽。
如果拿捏不准,可以找当地中医师咨询,根据体质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