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医学上是指心悸,是人主观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的感觉。心悸的感觉十分神奇,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描述的话,就好像心脏忽然悬空了一下,或者是停跳了一下。
尽管这种感觉不太好受,但一般人其实每天都会体会到一两次。很多人觉得心悸就是心脏病,但其实这只是心脏的一种正常活动,在医学上称为“早搏”,生理学上称为“期前收缩”。
我们常把需要治疗心悸分作轻重两大类。轻者称为惊悸,患者常觉自己胆小,稍遇点小事心中就悸动不安,甚者心跳得好像像从嗓子里蹦出来似的,每次发作需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才能慢慢平静下来。
重者称为怔忡,患者终日心中忐忑不安、心跳不已。心悸最常见于心脏的一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但也可由一些心外因素如甲亢、贫血、自主神经功能系统紊乱等引起。大多缘于长期的心理高压、突然受到剧烈惊吓或局部外伤等因素损伤了心气。
而对于外伤引起的心悸则最好先治好外伤再施用灸法。今天掌门师兄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穴位虽然位置在大腿上,但是对于轻症型的心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却很少被人提及,这个穴位就是“伏兔穴”。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穴位释义
伏兔,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属足阳明胃经。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
取穴位置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下部诸疾。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穴位功能
伏兔穴的穴义,就是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物质,在这里沉降堆积。也即是说,这里的脾土物质非常丰厚。因此,它可以天然地具有健脾、祛湿、温补的作用。
伏兔穴它具有散寒化湿、疏通经络、缓痉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腰痛、膝冷、下肢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疝气、脚气。
穴位功能一:缓解心慌心悸
伏兔穴能治疗心慌、脉搏猛跳等这些不适症状,被称为养护心脏的四大穴位之一。伏兔穴之所以能够缓解心慌意乱的症状,是因为这个穴位可以给心脏补血,心脏的血气足了。心跳就会变得沉着而有力。于是心里也就踏实了。
需要注意的是,伏兔穴不能点揉,也不能用强力刺激,应当用掌根按顺时针房向轻重交替地按揉。揉完后,你就会感觉心里踏实很多,或者用艾灸贴温灸伏兔穴,而这正是伏兔穴的妙用。
穴位功能二:治疗腰腿疼
伏兔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由于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足时,局部抵抗力增强,对疾病的反应也比较敏感。因而,此穴位对于一切下肢的疾病,既是一个敏感反应点,又是非常有用的治疗点。尤其对于下肢冷痹、腰痛、膝冷等腰以及下肢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伏兔穴可以治好腰腿疼呢?先来了解一下腰腿疼是什么,一般来原因造成的,大部分腰腿疼是由虚寒、肾虚着凉而造成的,也有少部分是外伤而致。人的很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疼痛,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因此学过中医的人经常会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伏兔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胃经多气多血,气血活了,腰部就能得到濡养,而艾灸伏兔穴就能加强气血的运行,让腰部的神经经络得到濡养,这样就马上能够解除疼痛。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阅读
手上有一奇穴,可除五脏六腑之浊气
人体自带的“长寿窝”,闲时按一按,不仅舒经活络,还防病保健康
“四大奇穴”调全身,风寒湿火一扫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