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王某,男,.2.12出生,癸卯年
就诊时间
.1.19(庚子年终之气)
主诉
剧烈运动后突发心慌、胸闷1日
现病史
患者.1.18日16:00左右剧烈运动后突发心悸,心胸部劳累、沉闷,伴反酸、食道烧灼感,神情,无意识丧失,无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医院急诊就诊,查ECG(16:08)示:室上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II、III、aVF导联ST段压低,HR次/分。电解质、心梗快速未见异常。急予维拉帕米10mg静推,16:43心律恢复正常,复查ECG示:窦性心律,HR98次/分,律齐。继予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盐酸地尔硫卓30mg口服。现患者心胸部劳累感,乏力,无胸闷心悸,无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纳差,嗳气,为求系统治疗前来就诊。
现症及舌脉神情,精神可,心胸部劳累感,乏力,无胸闷心悸,无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纳差,嗳气,口干,大便日行1次,干燥难解,小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缓无力。
查体BP:/80mmHg,HR:62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1.18天津中医院)心超示:左室壁心肌运动欠协调,EF:62%。
ECG:窦性心律,HR:58次/分,正常范围。
既往史年4月发现喉癌,同年6月行手术治疗后于年7月至年8月中旬行35次放疗,现病情控制良好。患者3月前发作心慌、胸闷1次,休息后自行缓解,未予重视。患者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哮喘等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辨病辨证
西医: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
中医:心悸阳虚水泛病位病性
心、脾、肾
上焦阳郁寒凝,中下寒凝水泛
病机治则胸阳不展,阳虚水泛
温阳化气,交通心肾
处方病案分析患者癸卯年出生,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徵火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故其体质特点为:上焦燥金之气偏盛,受中运火运不及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寒敛之性,加之中运火衰则寒水相乘,湿土来复,更加重了寒湿之象。故而患者体质整体为上焦阳气不足,心阳被抑,中焦虚寒。
发病及就诊时间为庚子年与辛丑年之交,应综合考量辛丑年运气特点对患者体质及发病的影响。辛丑年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中运水运不及,土气乘之,加之太阴湿土司天,更加加重了湿土之气的泛滥,辛丑运气影响下的脏腑气化特点为:上焦寒湿内蕴,脾肾阳虚水泛,一片阴寒内盛之象。
癸卯年出生之人逢辛丑年,加重了其上焦阳气难以升腾,心阳被抑以及中下焦脾肾寒湿的体质特点。患者发病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为患者体质火不及,加之燥金之气偏盛,因此上焦寒凉敛降之性明显,胸中阳气受到抑制,此外患者中运火运不及,虽在泉之气为少阴君火,但其下焦肾阳闭藏阳气之力仍会受到影响。二为此时辛丑将近,寒湿之气加重了患者体质当中阳虚寒凝的特点。三为患者发病于冬季剧烈运动过后,天气寒冷加之患者过劳过汗均会导致体内阳气耗散,从而导致胸阳不展、寒湿内蕴、阴寒上泛,从而心神受扰,发为心悸。
癸卯年脏腑气化特点图辛丑年脏腑气化特点图
患者病机核心为寒、湿、阳郁三者合而为病,患者上焦胸中阳气不展,故心胸部劳累感,中焦寒湿内蕴,故纳差、反酸、嗳气。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枢转之处,若中焦脾胃不及或寒湿困乏脾胃,则一身气化失司。受到患者中运火不及以及辛丑年运气格局影响,患者中焦阳虚,寒水之气克伐脾土,加重了中焦脾胃寒湿之象。加之上焦胸阳不展,下焦阴寒偏盛,更有外感风寒邪气,亡其表阳,过寒真阳耗散,亡其里阳,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神气离根,虚阳暴脱,从而导致心悸的发生。
本方以心安宁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而成,方中肉桂温补下焦肾水,桂枝、甘草、葛根疏乙木以温通上焦阳气,龙骨、牡蛎敛神定悸,白芍敛耗散之阳气,黄连、黄芩、麦冬除阳气内郁之热,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白术温中化湿,炒麦芽、神曲、黄芪健脾益气,使中焦得运。
二诊患者药后心胸部劳累感较前好转,自觉纳气有力,未发心悸,纳食渐馨,但仍感进食后嗳气时作,口干减轻,大便觉较前畅快。
小结心悸作为病名正式提出,首见于《伤寒论》。文中分别对心悸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证治进行了论述,认为心悸发病的主要原因多为惊恐刺激、发汗过多、水饮上逆、虚劳伤阳等,但总结其病因,心肾不交是本病的核心特点。心、肾乃人体水、火在五脏当中的征象,因此心悸病因“心肾不交”实为人体水火失济、阴阳失调。
《伤寒论》原文中屡次提到过汗、误下或过饮后导致心悸的情况。如原文第49条文中提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若病人感寒,脉当弦紧,现反出现脉浮数,当为邪欲出表,但阴气亏虚,此种情况仍可发汗,但若此时误下,出现身重心悸的症状,说明表邪未解,更添里虚,此时断不可发汗,否则会造成阳气以及津液进一步消耗。第64条提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条谓“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第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处亡阳是指心阳外亡,阳气浮越。《金匮要略》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就阴阳而言,惊为阳,悸为阴。若将“惊”与“悸”以一病而论,则心悸的病机核心为肾水难以封藏心火,而其病机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为心阳独亢于上,二为肾水不能封藏阳气。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备急千金药方》中谓“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格致余论》亦提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故生意存焉。”水与火为阴阳最为直观的体现,而五行当中的水火体现于五脏,即为心火与肾水。李中梓认为肾虽属水,但其功能在于封藏阳气,故“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而心虽主火,但其为君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其性澄澈清明而无燥烈之性,因此“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水火既济乃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而心悸的病因即为这种心肾相交状态的不平衡。若过汗损伤心阳及肾水所闭藏之真阳,则心阳暴脱,不能下潜于肾;若过饮、水湿泛溢导致肾水过亢,则寒邪上扰,触犯心阳;若惊吓刺激后心气烦乱,则引起心阳浮越,不能下济于肾;若过下、热病后期损伤肾水则心阳独亢,发为心悸。
从中焦脾胃及心肾不交理论论治心悸病,古而有之。如张景岳认为“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心本乎肾”,心肾为人体五行之中水与火的体现,而水火又为阴阳最为直接的征象,因此心肾相交的本质实为水火阴阳交通互济。此外明代陈士铎亦指出,心肾不交不仅与心肾相关,亦会受到中焦脾胃的影响。他认为如“胃为肾之关”,“欲补肾中之精,先求胃土之旺”。因中焦脾土与下焦肾水密切相关,两脏共为机体水液运化之核心,土能克水,若中焦脾土受邪,则水液难以运化,水为阴邪,水液潴留于内必然影响肾气升腾,肾水失于温煦则阴寒内生,故交通心肾必须注重胃气。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