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惜君不知。
这短小的《越人歌》大概最能形容我对书的感受了,我与它顶多就算个点头之交。虽很想与它成为良师益友,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了。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相反我很懒,四肢不发达,头脑又很简单,只是偶尔在心血来潮打鸡血时翻些书看一看,也很少能把一部书,一系列书系统完整的看完。我比较安静,也比较简单,因为总是反应慢半拍,平日里要么是一个人在天气好的时候出去转转,想走多快就走多快,或者干脆宅在家里,吃吃喝喝,顺便翻几页书。在这种静悄悄的看似病态的生活方式,我看的那几页书也于无声处改变着自己。
我小时候的性子就懒洋洋地,对什么都不上心,上学也是如此。读书特别不好,一年级学得第一首古诗《画》背了好几个月也没有背过。现在想想,“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多贴切的的一首小诗,有什么难的呢?就是简单的对照着墙壁上的画也能背出来吧,可我不行,对读书学习我是特别没天分呐!后来我爸爸给我解释这首小诗的意思,我明白了之后才顺利的将它背下来。我想说的是,其实有些东西看似令人浑浑噩噩的,只是没有弄明白它的意思而已。等自己明白“意有所指”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并非是天生的傻蛋。
我妈也就是小学毕业吧,但是字却写的很好,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她的字在灵动飘逸上不及我爸爸,但是若论端庄典雅,我爸爸的字是远远不及她。至于我写的字嘛,那就叫鬼画或者叫狗爬。我妈读书的时候大概是文革后期,学习的主要是毛泽东诗词,革命情怀,家国梦想,是一些描绘当时中国外交情况与国际环境的简单文章,但她却记忆很深刻。我自学的第一首小诗就是我妈教我的《登鹳雀楼》,她当时就是为了哄刘老三别哭,边干活边教我俩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能记得也许是因为背起来朗朗上口,但那时候并不知道这叫押韵,只是觉得,背诵类似的文章要比其他课文简单的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后来不知不觉得和我妈又学了很多。“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我学的第一首词,也是我妈在冬天的清晨送我和刘老三上学的路上教我的。那时不知道这种文体叫词,只是觉得这种长短句集结在一起,不论是感情还是记诵都比诗来的更深沉更容易些。但此后几年都没在课本上遇到过这种文体,直到五年级才学了两首词,一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一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后来我在刘老大的暑假作业中看到了《忆江南》的其余两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我很遗憾,后面两首远比第一首意境更佳,为何没有选入课本。
其实我想说的是,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词,散曲,甚至是骈文,以至于后来学的先秦散文,先理解意思,再找到韵脚,背起来确实容易很多。这些小事情于无声中培养了我读古文的习惯,以至于后来,很多经典诗词都是无意中遇到,无意中给记下来了,例如《春江花月夜》《西洲曲》《陌上桑》.后来花了不大不小的力气,终于把书读的不好不坏,就有空暇时间瞎翻。我小学不喜欢看西游记的小人版,总觉得孙悟空的那一声“呔,妖怪”的场景是小人版的西游记无法呈现出来的。私下觉得四大名著里原版的《西游记》是文言体最重的白话文,自己又看不大懂。所以我果断的放弃了四大名著,而选择了《小封神》以及《鲁宾逊漂流记》等想象力丰富的书。但是我爸爸是个书迷,他看了非常多的书,我在他于无声处的引导下,也略有收获。我以前还翻看过他的小说《达摩剑》,其中有一章就是“达摩僧传授达摩剑,疯乞丐演示乞丐功”,看了后我就自动脑补了那个画面,然后就笑得和疯乞丐一样。
我爸爸对四大名著可谓熟透了,那几年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经常播放,暑假我和刘老三要看《蓝猫淘气三千问》,他非要看三国和水浒。那来自家长的威严是不容我随便挑衅的,他要是貌似无意的问一句数学为啥没考一百分,我就立即屈服了。争不过他,就只能委曲求全。
看水浒时我问“爸爸,你快看那两个人好奇怪,一个脸上盖个戳,一个额头上印个章子”,我爸爸还得不耐烦的给我解释“刺配沧州”究竟是个么意思。电视上刚出来一个新人物,他都能猜出名字,几乎没差错。所以父亲的形象又于无声处高大了很多,直接打消了我选择电视时反抗他的那一点点火星子大小的勇气。
战战兢兢的坐在我爸爸腿边的地上,看着分分钟夺一个项上人头的三国演义,头颅一抛,热血一洒,我的小心脏就于无声处一瑟缩。有一次我爸爸看完问我,你个姑娘家的怎么老是席地而坐,我说:“地上踏实,不会跌下来,绊马索和钩镰枪太厉害,马上不安全”。我妈还说我爸爸把我带魔怔了。我记得邻居一个伪三国迷,常趁着下雨天来和我爸爸下象棋并讨论他曾经杀了曹操的那个梦。不过他每次都输,到最后三国播放完了,他不得不承认我爸爸是个真三国迷,那棋艺当然也是杀遍平定河无敌手。我就那么稀里糊涂的在我爸爸的带领下看完了三国和水浒,不过“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倒是于无声处记到了今天。
我初中时刘老大已经上大专去了。她是个艺术天分与文学素养奇高的人,只是受限于当时的家里经济环境而只上了一个大专。当然了她的书也是极多的。毕业那年刘老大19岁,把几大箱书从学校拿了回来,之后所有权就归我了。那几箱书里,我看的第一本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过我不大喜欢朱自清文章中于无声处透露出的那些深沉悲情。整本书看完,他这个人在我心里就歪掉了,抑郁、阴鸷的形象怎么也改不过来。
初二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这才是真的读进去了。其中,第一章描绘的陕北黄头高原上阴冷雪花零星的寒春,主人公于无声处维护尊严,在一汤一水,一瓢一饮中隐藏的奋斗因子让我至今难忘。我反倒喜欢王满银这个二流子,全书中只有他活得最潇洒,最豁达,当然这是以兰花的忍辱负重为前提的。
后来上大学,学了一个不三不四的专业,自己也没多大兴趣,就在课余心血来潮学了第二学位,虽然愚笨的现在还没拿到手,但是我觉得挺有用。法学颇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很大。除此之外我最喜欢去图书馆乱窜。直到今天我梦里还会有背个书包,提着水壶早早的在图书馆前排队,图书馆前的两树西府海棠开的如痴如醉。当时真的翻了很多书,《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蔡东藩的《通俗史演绎》,《诗经》《楚辞》《孙子兵法》《白鲸》《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宁娜》《瓦尔登湖》《典论·论文》《人间词话》,元杂剧中的《墙头马上》《梧桐雨》《赵氏孤儿》《西厢记》,《鬼谷子的局》《巴黎圣母院》《茶花女》《穆斯林的葬礼》等等。当然还有其他非常多的小说。
时间久了也会有自己的观点,不过很可能是错的,是歪理。譬如觉得王国维太自命不凡。白落梅的书虽辞藻文笔绝佳,但终究只停留在情情爱爱上,很难有大突破,大格局。曹丕并非只会嫉贤妒能,骨肉相残,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高的。魏晋名流虽然风骨颇硬,但终究是不能看到历史的滚滚潮流,眼界有限。《理想国》中的歧视色彩有点浓厚,或许就是延续至今的种族主义的源头。“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我很后悔没把《史记》看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也很后悔没能早些看《韩非子》,以至于那些精彩的说理与论证方法到现在还没有掌握。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击鼓》和《燕燕》是诗经中我最喜欢的篇章。“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每想到这些词句,脑子里就有《湘夫人》《国殇》的画面显现。商周的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春秋战国的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秦汉王朝的拓缰扩野,雄踞一方;唐宋盛世的包容开放,情怀梦想;明清帝国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些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是书籍于无声中一一为我展现。欧美的自由浪漫,文艺复兴的突破枷锁,苏联时期的护国向上……也是书籍于无声中撕开了我眼前的雾障,让我得以窥见一斑。
因为平时有了这些积累,我才毫不费力地考到了现在这份不好不坏的工作。我得感谢这些书籍于无声处让我得以温饱不愁,衣食无忧。并且做目前的工作也不觉得有多费心思,多烧脑,我反而还能在工作之余继续看书,把曾经走马观花看的那些书仔仔细细读一遍。我看到一些考试的人拿着中公和华图的书与试卷一次次在开考前几个月死磕,其实我很想说不妨平时多看看书,多积累一些,厚积薄发其实是很有道理得。渊博的知识与生命的厚重不是幡然醒悟在死亡前的那段时间宵衣旰食倒腾出来的。我终究是三缄其口,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就没有建议别人的资格。
毕业之时,我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那闪烁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摩肩接踵的人群……并未让我觉得格格不入,现在反而有些怀念。从大城市到小县城,这个心里落差不是没有得,再从小县城到山区村镇,我心里并不是如表现的那么容易接受。只是长时期的翻书经历已经于无声处影响着我,它让我能静得下来,能沉得下来,能接受别人眼中所不能接受的,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与眼光看待我所处的环境与我所经历的事。下班之后无地方可去,天黑时候狗都不叫,除了抬头数一数窗外的乌鸦,最适宜的事情莫过于看书。我想我或多或少是有些进步的吧!
我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不讨厌。我喜欢现在的工作吗,坦白的说我不喜欢。如《大校的女儿》中所言,我必须声明,“不喜欢不代表看不起,这是爱好问题,不是思想问题”。是的,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我一样很努力,一样要求自己尽力把它做到好,甚至更好,这是态度问题。我会想自己能做什么,是否有什么超能力能让我在这里对工作挑三拣四。不,我没有,我的天分与能力甚至不及常人,连现在的工作都不能独自出色完成,所以必须从努力开始。需要感谢阅读的经历,是这些书籍于无声处告诉我,也告诉所有的人:穷,贫困,卑微,正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最好动力,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最终令那些豪门子弟被斩、被淘汰的正是那些地位低下的最优秀者。不见得非要有那么现实功利的目标,但要知道,奋斗与努力是没有坏处的,不至于斩人,但最起码能够不被斩。
试想一下,我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工作,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百姓,寄托那么殷切的期盼于自己,我不敬业的行为大概不亚于犯罪。我也不能将自己的种种止步不前、不思进取归结于我所处的环境,“吹毛求疵的人在天堂也能挑到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里都可以过得怡然自乐,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我庆幸书于无声处修正着我的三观,让我学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敬畏自己的职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尊重每一个人。
编辑:张晔
审核:程及海
主办:安康中院研究室
“安康法苑”投稿邮箱:ankangfayuan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