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针灸推拿专业的人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养生保健古代版的《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或者现代版的《四总穴歌》:
心胸取内关
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
急救刺水沟
本歌最早见于明朝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而今天,金中护理要跟大家分享和详解的是来自《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承山配,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本歌最早来自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原名《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朝徐凤编著《针灸大全》的时候增加了太冲穴,于是成为现在的《十二穴歌》。十二穴歌除了古版的四穴,增加了八个穴位。
根据文献资料表明,十二穴歌是否为道教真人马丹阳所著仍有不同的观点,但其治疗方法内涵道家针法的意旨。“担截法”也就是配穴法,担是指成对二穴合用的意思,截为单一独取一穴的意思,“合截”即表示用独针来切断,但取两经各取一穴来合截:比如“三里内庭穴”,即在足三里与内庭下两穴合用将所在的胃经“担”起来;“曲池合谷接”,即把曲池与合谷穴一起使用把大肠经“担”起来;又如“通里并列缺”即表示在属心经的通里穴,与属肺经的列缺穴,各下一针,以此两针做为截法中的“合截”。
马丹阳十二穴是历代针灸家通过反复功能验证挑选出的主要穴位,具有功效大、取穴少、作用强的特点。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各个穴位的经络特点和作用......
三里内庭穴01class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胃痛、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疳积、痢疾、便秘等胃肠疾病;下肢痿痹;中风、心悸、高血压、癫狂;乳痈;虚劳诸症。:本穴为强壮保健要穴,多用灸法。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意思就是表达足三里穴位的保健作用。02class内庭——荥穴: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牙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胃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曾亲眼见过病房里有位奶奶牙痛难受,护士长给她合谷穴和内庭穴打揿针,没过几分钟,她很开心的说效果真好,牙痛明显减轻了。足三里和内庭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曲池合谷接03class曲池——合穴: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头痛、眩晕、癫狂;腹痛、吐泻、痢疾;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湿疹;瘰疠(颈淋巴结结核)04class合谷——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各种痛症;热病、无汗或多汗;闭经、滞产;便秘;上肢不遂。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也称虎口。孕妇慎用合谷穴。曲池与合谷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本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委中承山配05class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腰痛、下肢痿痹,下肢不遂,腘挛急;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瘾疹,皮肤瘙痒,疔疮。06class承山:在小腿后区,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痔疮、便秘;腰腿拘急疼痛,足跟痛,脚气。委中与承山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本经腧穴主要用于头、项、目、背、下肢部病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其中委中治腰背痛、承山治大肠病。
太冲昆仑穴07class太冲穴——输穴原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咽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胁痛、腹胀、呃逆、黄疸;癃闭、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腧穴,本经腧穴主要用于肝胆脾胃病、少腹、前阴、妇科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08class昆仑——经穴:在脚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腰痛、足跟肿痛;难产;癫痫。昆仑穴与委中、承山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针灸大成》:孕妇针刺昆仑穴可落胎,孕妇禁针。
环跳与阳陵09class环跳——胆经膀胱经之交会穴:在臀部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痛。10class阳陵——合穴胆之下合穴筋会: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黄疸、口苦、呕吐、胁肋疼痛;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脚气、肩痛;小儿惊风。环跳与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主要治疗头面部五官病、神志病、肝胆病及妇科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通里并列缺11class通里——络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的腧穴,本经用于治疗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2class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列缺穴。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胸肺、胃肠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天星十二穴的特点:治疗疾病时皆使用两针;危险性低:两者取穴大都在四肢上,避开人体危险的胸、腹部,故危险性皆很低;针感强、疗效佳。
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体十二经脉,选穴特点突出四肢穴位,八个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安全方便,疗效可靠,在针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针灸入门之捷径。十二穴位按照腧穴的特点和分类,包含有经穴以及络穴、下合穴、原穴和交会穴等特定穴。
特定穴解析“荥(xing)”穴——内庭解析:“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比喻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荥主身热,多用于各种热病。输穴——太冲解析:“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比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部位,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病变时间甚者取之输,输主体重节痛,多用于肢节酸痛。经穴——昆仑解析:“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比喻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喘咳寒热,经穴多用于气喘咳嗽。合穴——足三里曲池委中阳陵泉解析:“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比喻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多用于六腑之病。原穴——合谷太冲解析:原穴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于十二经脉的穴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称为“十二经原穴”。大肠原过于合谷,肝原过于太冲。原穴与原气有关,五脏(心肝脾肺肾)有疾患的时候,往往在相应的原穴部位出现一定的反应;反之,在原穴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也同样可以推知五脏功能的盛衰。合谷与太冲穴相配堪称经典配方:两穴一阴(太冲)一阳(合谷),一气(合谷)一血(太冲),一脏一腑,一升一降,是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处方。络穴——通里列缺解析:络脉由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络穴。络穴的名称与本经络脉名称相同。络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相表里经脉的原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主治本络脉的“实则手掌热,虚则小便遗数”,同时也主治咳嗽、牙痛等。八脉交会穴——列缺解析: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在四肢部位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输穴和络穴。八脉交会穴既可以治疗所属经脉的病症,也可以治疗所通奇经的病症,列缺通任脉,可以治疗胸、肺、膈与喉咙等疾患。亲们,每天学点中医,爱自己爱家人,常按揉以上12穴位,也可艾灸、亦或是刮痧或揿针既养生又保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曾医院设计中医体检的模式,正好有些朋友是一些公司的经理,就对我说,正好,你自己先实践一下吧,你来我们公司,先给我们公司的员工来个中医体检呗?
于是我就去了这些公司给他们的员工一个一个地诊脉,望闻问切等。一上午检十几个人,还没耽误人家上班,因为中医很简单,就是医生去就可以了,不医院排队。
这些体检的结果是普及了中医知识,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看过中医,这次对中医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到中医十分切实可用。
这些体检在另外一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女同志的身体普遍存在问题。
这个比例之大超出我的想象,以前自己真的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如此严重。
为什么呢?为什么现代的女性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
原因很多,我先谈谈寒邪的问题吧。
1
现代人寒邪多了
其实妇科疾病一直都是中医里面大家都感觉棘手的问题,古人就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话,在古代,妇科比较难治的地方是妇女有很多话不愿意向男医生讲,而大长今那样的医生又实在少,所以医生手中掌握的材料少,自然治疗起来也就困难得多。
在现代社会,虽然妇女有些问题可以向医生讲了,而且女医生也很多了,但是影响女性健康的事情却远比古代多了起来。
首先是寒邪多了。
古代的寒邪多是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天气突然暴冷,大家没有来得及多穿衣服等。
在出现人类的漫长的时间里,情况基本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身体基本上进化到了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的程度,夏天热,冬天冷,人类的身体基本上是有适应能力的。
但是现代社会,也就是最近的几十年却彻底地改变了这种情况,首先是空调的出现,创造出了过去的几十万年里面都没有出现过的小气候格局,什么样的格局呢?就是前三十分钟在室外还是烈日炎炎呢,后三十分钟进入了办公室,就是冷得发抖的空调环境了。然后再出去出汗,再回来发抖。
人类进化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身体(我们从猿人开始算吧),最近几十年突然遇到了新的情况,挑战够大的。
到了夏天,您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各个商场里面,公共汽车里面,地铁里面,办公室里面,空调都开得很足,每年夏天华东地区的电力都会紧张。
人们的身体就在这一冷一热的交替中来回地经受着考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皮肤病的患者特别的多,我是深有感触,似乎就是最近这些年,皮肤病的患者在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和食物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和空调有关。
比如您正在室外汗流浃背呢,一进办公室,立刻就是冰冻如冬,结果您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怎么办了呢?都郁结在皮肤里了,中医说这叫内热外寒,营卫不和,在一般情况下还真难以形成这样的疾病的状态,可是这个空调每天就为我们制造了这个模型,当然,这个模型是拿您做的,在科研术语里这叫做“造模”,一般是在小白鼠的身上造模,然后试验我们药物的疗效。
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皮肤病,比如各种皮炎、荨麻疹等。
这种非正常的冷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中医说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四肢受冷,很快就会把这个冷传到内脏,人身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是很快的,有许多人在夏天,吃什么东西不对就闹肚子,虽然有的是食物污染了,但很多不是,有的人吃了就没问题,可这位就肚子痛,闹肚子,这就是脾胃受寒了。
在东南亚行过医的大夫都说,非常奇怪,在那边大夏天的有许多我们冬天才有的病,需要用麻黄汤和附子理中丸的时候非常多,仔细一考察,原来那边夏天的空调开得非常足。
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女同志了,因为女同志在夏天穿得都比较少,有的人还把腰都露在外面,这样,寒气最容易伤害到她们的身体。
中医认为,妇女的身体最怕气血凝滞,因为妇女的胞宫等生理系统,都要依赖血液的温养,一旦遇到寒邪袭来,正气不足的人气血就会凝滞,这样对妇女来讲就会产生威胁,尤其是在生理期的时候,气血凝滞以后,淤积就会难以排出,这样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里面妇科的方子很多都是使用干姜、艾叶等温热药的缘故。
我在刚刚接触妇科的时候就很奇怪,这怎么和平时开药的方法不一样啊,这个患者没有什么寒的表象啊,为什么还要在方子里加上点儿温热的药呢?而且加上以后效果就好了,不加就不灵呢?最后总结出来了,原来妇女的胞宫是要温养的,即使有了邪热,也要在清热的同时注意保护不要凉着了,您拿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那些妇科的方子一看就明白了,人家仲景同志开方子早就两边都照顾到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冷饮,现在这种温度的冷饮在古代也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恨不能带着冰块的,咕咚一下喝到肚子里去,身上还出着汗呢,一团冷气直接进入脾胃了,我不说您都懂了,这样造出来的模型叫做“内寒外热”。
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就好比是您把寒邪直接越过身体表面的防线,给空投到身体的内部去了。
这对妇女的身体影响也比较大,因为这会直接导致温养胞宫之气血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各种病证,冷、痛、凝、聚,不一而足。
所以,女同志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人工的寒邪的侵袭,在空调特别冷的时候,要提醒同事把温度调到正常一点,同时自己多披上一件衣服,买点姜片糖,泡在开水里喝。
尽量不要喝冷饮,常温的就可以了,当然,能够喝到温水更好,这样可以保证寒邪不会从这个渠道直接伤害到身体。
如果已经出现了病证,医院找个有经验的中医,开个小方子稍微调理一下就可以了,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一般的中医师都会调理得很好的。
下面来谈谈瘀血的问题。
2
血脉畅通才能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女子的气血是否充盈,血脉是否通畅,对于女子的健康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现在影响这两方面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单位的压力非常的大,工作不顺心,孩子的教育也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气恼,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令女子的肝气不舒,而肝失疏泄,则会直接影响血脉的通畅,有的女士甚至因为生气而造成绝经,这种例子绝不鲜见。
另外,现在饮食的不规律也会导致血脉不通畅,比如女子在月经期间猛喝冷饮,则会导致血脉的运行突然异常,因为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现在由于饮食西化,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去洋快餐店点汉堡,它的套餐一定会给你配冰镇的冷饮,不喝吧,觉得不划算,结果硬着头皮喝下去,就影响了自己的身体。
如果血脉长期不通畅,则会引起体内瘀血的形成。
还有一些瘀血的形成,是由于外伤,比如曾经出过车祸,跌过跟头,有的是由于人工流产,有的是生孩子的时候瘀血没有排干净,总之这样形成的瘀血也比较多。
中医认为,人体内如果有瘀血存在,那么则会引起各种病证。
比如,身体某个部分总是疼痛,有的是感觉人越来越苍白,有的是月经越来越少,等等,总之是影响了健康状况。
那么对于这样的瘀血,应该怎么样排出呢?
给大家提供一个经验,那就是最好在月经期间排出。
这个方法知道的医生很少,但是有的医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他们发现在月经期间给女子应用了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后,不但月经通畅了,以前由于瘀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消失了,于是大家就推测在月经期间,妇女的身体会出现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此时如果稍微用些药物,则可以使其体内的瘀血也同时被排出,许多平时用药效果不好的病证也会在此时产生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有经验的中医一直在这么做,但是由于没有总结出来,所以大家认为他们只是在调理月经,没有想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
举个例子,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女士,她是咳嗽,她自己说是每次在月经前开始咳嗽,有几个月了,月经后咳嗽就慢慢地消失,大家按照外感咳嗽,怎么也治不好,我询问病史,原来她有一个月的月经曾经没有来过,所以我判断她是瘀血导致的咳嗽,故在她月经期就开始给她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在服用了第一付药以后,咳嗽就消失了。
还有其他的医生曾经观察过,发现在月经期间给患者服用化瘀的药物后,结果患者以前因车祸引起的各种病痛慢慢地消失了,这也说明,她体内的瘀血被自身排出了。
这些医案就说明,瘀血确实能够导致各种病证,而在月经期间准确用药,则可以促使其排出体外。
这里我是想给女士们提个醒,大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