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睡眠是人体受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影响的,昼则寤,夜则寐,以维持体内阴阳的协调平衡,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亏以及心肾的相交与否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即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充盛,阴平阳秘,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寤(醒来);夜则卫气入于阴经,阴气盛则寐(入睡)。如果发生疾病,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亏虚,心肾不交,神志不安,就可出现睡眠失常的病理变化,若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人于阴,则产生失眠,若阳不出表产生嗜睡。通过询问睡眠时间长短、入睡难易、有梦无梦等,常可判断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临床上常见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
(一)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系指经常性的睡眠减少。临床以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且常伴有多梦。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1.心脾两虚
病人多梦易醇,醒后再难人睡,兼惊悸健忘,面色少华,纳少乏力者,属心脾两虚。因心脾亏虚,营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失眠。张景岳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2.心肾不交
病人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头晕耳鸣,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属心肾不交.因肾阴亏虚,无以上济心火,心火独亢,心肾水火失于交济,心神受扰,则心烦失眠。
3.肝经郁热
病人不易入睡,或多梦易惊醒,兼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眩晕耳鸣者,属肝经郁热口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扰心而致失眠。
4.胆郁痰扰
病人睡卧不宁,时时惊醒,兼有眩晕胸闷,痰多恶心,胆怯心烦,口苦者,属胆郁痰扰。胆为“中正之宫”“清净之府”,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热内扰,胆气不宁,心神不安而失眠。唐容川说:“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
5.食滞胃脘
病人失眠,兼有脘腹胀满或胀痛,嗳气或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属食滞胃脘。多因脾胃素虚,消化不良,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浊气上犯,扰动心神而失眠。即《素问·逆调论》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6.余热扰膈
病人心烦失眠,卧起不安,兼胸闷烦热,嘈杂似饥,舌红苔黄者,属余热扰膈。是热病后期,余热末清,热扰心神而致。《伤寒论》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枙子豉汤主之。”
总之,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反映,其证有虚实之异。凡虚证失眠者,多因营血不足,心神失养,或阴虚阳盛而虚热扰心,其证常见心脾亏虚、心肾不交,而失眠多为渐致;凡实证失眠,多因邪气干扰心神,如痰、热、食浊之气扰乱心神,以肝经郁热、食滞、胆郁痰扰等证为常见,而失眠多为暴起。《景岳全书》中说:“不寐虽病因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知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故诊断失眠,应首辨虚实,但由于病因、病情轻重不同,失眠的临床表现亦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常有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彻夜不眠等不同表现。又因受病的脏腑不同,所表现的兼症亦互有差异。因此,临床审证又必须抓住失眠的特点,病程的久暂,并结合不同的兼症,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嗜睡
嗜睡又许为多寐或嗜眠。系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睡意很浓,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异常表现。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1.温邪困脾
病人困倦欲睡,兼见头目昏沉,四肢困重,脘闷纳呆者,属湿邪困脾。多因外感湿邪,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清阳不升,头失所养而致嗜睡。
2.脾胃气虚
病人嗜睡,食后尤甚,兼神疲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属脾胃气虚。因劳倦伤脾,脾胃气虚,运化力弱,清阳不升,头失所养而致嗜睡。《古今医统》说:“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
3.心肾阳虚
若病人蜷卧欲寐,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朦胧之态,兼精神委靡,畏寒肢冷,脉微细者,属心肾阳虚。可见于伤寒病后期的重症病人,或年老体弱多病者,因心阳、肾阳衰微,阳虚阴盛,机体功能衰减叩致多眠。
4.肾精不足
若病人头眩嗜睡,兼神惫怠惰,耳鸣耳聋,思维迟钝,每任事则精力不支者,属肾精不足。多因劳伤过度,或年高久病,以致肾精亏损,髓海不充而头眩嗜睡。
5.热入心包
若在热性病中,病人昏昏欲睡,或日夜沉睡,神识蒙胧,不易唤醒,醒后只能简单应答,随即很快入睡者,林为“昏睡”,常常兼有身热夜甚,或时有谵语,属热人心包。是沮病热人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所致。此乃昏迷之先兆。
医院做各种检查,但往往检查结果显示各项均无异常,医生也只是叮嘱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等,这时候可以选择治疗下植物神经紊乱,往往会有奇效。
患者陈某,女,31岁,初诊,患者多虑、烦躁易怒7余年,为毕业工作初期诱发。伴见:心慌意乱,头晕紧账,自述不真实感,畏热多汗,眠浅易醒,口咽干燥,面赤,喉中有痰,量多质黏,难咯出: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
西医诊断:植物神经紊乱;中医诊断:郁病,证属肝郁化火,心神不宁。治以疏肝理气,镇静安神,清热生津。处方以安神汤加减:郁金,甘松,合欢皮,西红花,玫瑰花,珍珠母,丹参,地骨皮,百合,薄荷,三七粉等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加热温服。同时对患者加以心理疏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节律。
二诊:近两周来睡眠良好,烦躁较前减轻,患者自觉有痰黏滞阻塞喉及胸中,致胸闷气短甚至有窒息之感,须强行咯出方可缓解,咯时费力,声大如雷,痰涎色白量少。并有烘热,多汗。舌红苔薄黄,脉沉。属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上方去珍珠母,加银柴胡,胆南星,海浮石,旋覆花(包煎)。减少重镇安神的药物,加强清虚热之力,同时针对患者自觉有痰的表现辅以对症用药。先后四诊,虽然迄今未复发
按:植物神经紊乱通常是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并见,不同患者、不同时间两者可有偏重。患者为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患者本有肝肾阴虚,因思虑过度至肝郁气滞,心神失养。首诊时,患者精神症状相对明显,躯体症状较轻,故在治疗时把握主诉,以不寐论治,使用泽元安神汤,治以疏肝解郁安神,改善精神状态,疗效显著;同时患者伴见畏热、多汗、口干、苔薄黄等热象,提示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化火、耗伤津液,药用地骨皮、百合、薄荷、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疗效不错!
中医讲辨证论治私自抓药出现任何异常后果自负
怎么治疗?
八角安神汤,一对一治疗植物神经紊乱。
1、中医治疗心胆气虚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少寐多梦。病情较轻者,时发时止;重者怔忡不宁,心慌神乱,不能自主。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2、中医治疗心血不足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失眠梦多。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3、中医治疗心阳不振(阳虚生外寒)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4、中医治疗阴虚火旺(阴虚生内热)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昏目眩,五心烦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5、中医治疗心血瘀阻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方药:红花5g,川芎、桃仁各10g.
6、中医治疗水气凌心植物神经紊乱:证候: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眩滑。可用车前子30克煮水喝,代茶饮,以排浊利湿消水肿。
在此声明:我不是医生,我是医生的客服,文章内容由医生口录而成,为了方便广大患者,我院有来院面诊和远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