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经历了一个寒假的养精蓄锐后,中药沙龙协会讲解队开展了第一次线下分享会。年3月18日下午,讲解队成员在实验楼B栋二楼实验室展开中医药分享会(以后多在普通教室),由20级中医学胡文丽和季一菁两位同学分别讲述《浅述血府逐瘀汤》和《浅谈麻黄汤及其类方》,最后指导老师凌智老师进行点评。
一、分享进行时
1.胡文丽——《浅述血府逐瘀汤》
名称
概念
特点
血瘀
血之瘀,即血液循行不畅的状态,多有疼痛、肿块、出血、唇舌青紫、脉涩等表现,血瘀证为中医证名
瘀血可致血瘀
血瘀多因瘀血
瘀血
瘀之血,包括“离经之血”和“不畅之血”,又称“留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性致病因素
淤血
常为西医概念,又称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引起的一种循环障碍。
中医多称之为“瘀血”。
其后果多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的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
这三者在现代医学中常混合使用,并未严格区分,但从中医角度上来讲,血瘀为病机,瘀血为病因;因各种因素导致血液运行缓慢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证候群称为血瘀证。血瘀日久,血液滞缓、血液黏稠加剧,逐渐导致瘀血的形成。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再次影响血液运行,使血瘀证加重,二者相互影响,可同时存在。王清任·《亲见改正脏图》:“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血府”。由于当时条件限制,王清任在对于“血府”位置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后世对此也有争议,但血府逐瘀汤不仅可逐胸中之瘀,异病同治,还应用于各种气滞血瘀证疾病。一、分享进行时
2.季一菁——《浅谈麻黄汤及其类方》
季一菁同学向大家介绍了麻黄汤的相关知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除了基本的内容,还补充了药对、药人体质等内容。麻黄汤中的三大药对
黄煌教授提出“麻黄人”“桂枝人”体质学说
药人体质是多数情况下适合服用某种药物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中总结桂枝人的体质很“娇嫩”,主要表现为体型偏瘦,皮肤较白,纹理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易出汗。同时黄煌教授指出桂枝体质的舌质多淡红或暗淡,甚或紫暗,质地较柔嫩、润泽,舌苔薄白,病时更为明显,称之为“桂枝舌”。而麻黄汤证体质简单概括为皮糙肉厚、虎背熊腰、黄肿黑胖、毛孔粗大。胡希恕先生曾经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黄煌教授将经方的方证、药证转化为立体化的方人、药人,用通俗的语言将经方或药物与人的特点相对应,从而辨证选方时更好做到方证对应,使晦涩难懂的经方更加大众化,很好地体现了中医人的智慧。二、分享会改进之处:
1.格式方面:字体最好调至24号以上;引用的知网上的文献可直接复制;图片尽量放大一点更清楚;
2.内容方面:①多结合本草知识;②文字不宜过多,可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形式展现更加直观。
三、会后热点话题:
1.为什么血府逐瘀汤可以治疗呃逆?
李媛:
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不止、饮水即呛是王清任本人认为的主治之一。可能是受当时解剖水平的限制,王清任认识的“顽固性呃逆”类似于现在所讲的食管癌这类的疾病,由于影响到了膈神经导致呃逆不止,影响到了喉返神经导致饮水即呛,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也是血瘀气滞导致的。病机相同,当异病同治。
戴晶晶:
中医认识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症状,古代也称“哕”“呃”,其病位在胃,常用和胃降逆法;而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入络,血行瘀阻,气滞血瘀之证,治法应以活血化瘀、行气降逆为主,血府逐瘀汤中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枳壳配伍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胃气通降则呃逆自止。
另外通过查资料得知,《医林改错》中记载:“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中有:“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的描述。历代医家对于血瘀气阻导致的顽固性失眠、呃逆早有认识,并在临床上屡试不爽。
2.关于血府逐瘀汤证中的“入暮潮热”这一证候如何理解?李媛:
“入暮潮热”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等为一组证候群,是因气血运行无力而导致血瘀的症状;血属阴,气为阳,瘀血形成则损耗阴血,阴虚则生内热,故可能出现入暮潮热。
结语
本学期第一次分享会完满结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可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医药的传播与发扬做一份贡献!
图文编辑:季一菁、胡文丽、戴晶晶
审核:凌智
不正之处,还望各位同道帮忙斧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