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病,就离不开药物。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当然就是中药。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
关于中药的发现和运用,现在一般都认为起源于神农氏。在汉代的《淮南子·修务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通“避”,远离的意思)就(靠近的意思),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1中药是如何治病的?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气”,二是药物的“味”。什么是中药的“气”呢?这个“气”,指的就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所以它的气就是凉,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所以它的气就是温。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凉之甚者为寒,所以有时也把凉称为“微寒”,而温之极者为热,所以有时也把热称为“大温”。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特性称为“四气”,也称为“四性”。在这四气之外,有些中药性质平和,既不过热,也不过寒,这类药中医也称之为“平性”药。但每一种平性药,其实还是具有偏温或偏凉的特性的,所以中医对药物的性能的描述,还是习惯称为四气,而不称作五气。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疾病的治疗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人体恒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调节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这也意味着疾病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热证和寒证。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热失衡情况的。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在学习和认识中药时,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也就是四气,只有了解了药物的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比如对于寒邪侵犯人体、凝固血液导致的血瘀和热邪侵犯人体、煎熬血液导致的血瘀,在选用活血化瘀药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性能。对于寒邪引起的血瘀就要选择性能温热的活血药,如红花、桂枝、艾叶等;对于热邪引起的血瘀,就需要选择性能寒凉的活血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等。如果选反了,不但起不到活血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明明是血瘀证,为什么活血药用下去没效果?这就是没有重视药物寒、热、温、凉的气的缘故!这就是中药四气的作用和意义。2中药的“味”味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来说,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称为“五味”。其中有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医上称之为淡味,由于其味道不显,因而中医常把淡味并附于甘味。还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在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芥末?芥末辛辣,吃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通鼻窍”感觉,这就说明辛味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用到辛味的发散和开通作用,比如说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时熬上一碗姜汤,乘热喝下,再盖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气温味辛的特性来发散风寒。除了辛味的开通、发散作用,中医在实践中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药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如酸枣仁、五味子、山茱萸这些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的功效;如黄芩、黄连、黄柏这些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湿的功效;如黄芪、党参、熟地、枸杞子这些药都具有甘味,所以能起到补益身体的功效;如芒硝、牡蛎、食盐这些药物都具有咸味,所以能起到泻下通便或是软坚散结的功效;茯苓、薏苡仁这些药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中医认为,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3中药的“归经”中药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归经”。“归”,是归属、专任的意思,“经”,就是指人体的经络和它所属的脏腑。“归经”也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作用?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人体的生命原物质(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产生气,气携带有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这个效能通过经络传递到脏腑,就产生了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所以经络的实质,我认为就是气将其携带的效能向靶器官传递的一个路径。是否可以这么设想,如果中药能增强或减弱气在某个路径上的传递,那么它就能实现对某一脏腑功能的改变,这也就是“归经”!如果把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和归经理论相结合,那么五味能入五脏就意味着五味可以对气在不同的路径上的传导产生影响。如酸味入肝,是因为酸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肝脏传递;苦味入心,是因为苦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心脏传递;甘味入脾,是因为甘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脾传递;辛味入肺,是因为辛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肺传递;咸味入肾,是因为咸味可以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向肾传递。现在对中药的研究,往往只看到有效成分、药理作用,而事实上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作用的关键,却是在于中药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上。这个自然特性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中药能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内在平衡,也全靠这个自然特性。如前面讲的寒凉药可以治疗热证、温热药可以治疗寒证,辛味可以发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补中、苦味可以泻火、咸味可以软坚,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咸味可以入肾等。如果忽略了这个自然特性,我们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中药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比如说牡蛎这味药,其主要成分无非就是碳酸钙,从药理上研究除了能中和胃酸外没有任何作用,中医却认为牡蛎具有益阴潜阳、软坚散结、镇惊安神、收敛固脱的作用。这些能在实验室中发现吗?不能!这些作用有效吗?临床证实非常有效!那中医是如何发现这些作用的?那就是通过对药物自然特性的认识!中医认为牡蛎生于水中,具含有阴寒之气,所以能益阴潜阳;牡蛎质地重坠,所以能镇惊安神;牡蛎味咸而涩口,所以能软坚散结、收敛固脱。正是因为古人注意到了药物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以及这个特性对人体内在平衡的作用,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疗效确切的中药。所以认识中药不能只盯在几个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地使用这些中药,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4中药为什么能治病?中药的自然特性为什么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我们知道,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就好比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要抵御外界的微生物对人体造成侵犯和破坏,所以在人体内就会形成一种能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物质,如免疫球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如生长在炎热干旱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这种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活动、加快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药物的自然特性其实就是药物在和自然因素相适应和对抗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信赖它、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
5中药的“升降沉浮”中药除了四气、五味、归经之外,还有一个升降沉浮的特性。所谓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着各自不同的趋向性。升,就是上升;降,就是下降;沉,就是下沉、潜纳;浮,就是外浮、发散。由于升和浮、降和沉这两类趋向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完全区分开,所以常合称为“升浮”和“沉降”。中药为什么会具有这个升浮或沉降的特性?我们还是要从中药所蕴含的自然特性上去寻找答案。在前而讲到,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热往往会使分子向上运动,所以温热药作用于人体,会导致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分子产生向上、向外的运动,从而表现出升浮的性能;而寒凉药作用于人体,则会导致人体物质分子产生向下、向内的运动,从而表现出沉降的性能。这就是中药四气和升降沉浮之间的关系。中药的五味是否也会对药物的升降沉浮性能产生影响呢?会。前面提到辛能散,酸能收,苦能泻,甘能补,咸能软,另外还有淡味能渗湿。这六种味道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增强作用,如辛味的发散、甘味的补益、淡味的渗湿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升浮;另一类对人体能起到抑制、减弱作用,如酸味的收敛、苦味的泻火以及咸味的泻下软坚等,这类药体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沉降。《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阳的特性是升浮,阴的特性当然就是沉降,这就是五味对药物升降沉浮的影响。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综合起来,就是李时珍所说的“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除了中药的四气和五味,还有一个因素可以影响到药物的升降沉浮特性,那就是药物的质地。质地轻的药物(如植物的花、叶)往往具有升浮的特性,而质地重的药物(如矿物类,甲壳类,果实)往往具有沉降的特性。药物的这个轻浮重降的特性,对临床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说治疗头面、肌表、上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轻扬的药物,利用它升浮的特性,使药物能上趋外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治疗腰腹、下肢、下焦等部位的疾病,就需要选择质地重坠的药物,利用它沉降的特性使药物能下沉潜镇,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有句话叫“治下焦如权(秤陀),非重不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注意中药的这个升浮、沉降的特性,治疗上焦病,你选择质地重坠的沉降药,治疗下焦病,你却去选择质地轻扬的升浮药,这就好比你想在水面游泳时,偏要在你身上绑上一块大石头,而你想潜到水底时,偏要给你套上救生圈,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所以,我们在使用中药时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升降沉浮的性能。6中药配伍的“七种主要类型”每味药物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特性,当两味药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它们之间就可能产生各种变化。有些变化是对治疗有益的,如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等,这些就需要加以利用;而有些变化对治疗是有害的,如降低疗效、增加毒性或产生副作用等,这些就需要加以避免。中医通过观察和总结,认为药物之间的配伍有七种主要的类型:单行。“单”,就是单独,单行也就是指不需要其他药物辅助,单独使用某一味药物就能发挥其治疗作用。比如说,人体元气溃散、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甚至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这个时候就可以单用一味人参,浓煎后服下,称为“独参汤”,能迅速起到补气固脱的效果。相须。两种药物作用类似,一起合用可以彼此增强疗效的,称为“相须”。如知母与黄柏同用,可以使滋阴降火的功效得到明显的增强;黄芪和党参同用,可以使补气固表的作用明显增强;藿香和佩兰同用可以增强化湿的功效等。相使。使是佐使、辅助的意思,当两味药同时使用,一味药为主,一味药为辅,辅药可以增强主药作用的,称为“相使”。如“黄芪使茯苓”,同用后可以增强补气利尿的作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称之为“相畏”。如半夏的毒性能受到生姜的抑制,我们就称“半夏畏生姜”。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称为“相杀”。如服用巴豆中毒,用绿豆可以解除,我们就称“绿豆杀巴豆”。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的,称之为“相恶”。如莱菔子能破坏人参的补气作用,所以我们称“人参恶莱菔子”。相反。两药同时使用,会产生毒、副作用的,称为“相反”。如乌头和半夏同用、甘草和甘遂同用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所以我们称“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这种相反的关系在中药的配合使用中属于配伍禁忌,最好不要同时使用。在中医的实践过程中,配伍禁忌共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可供我们参考。“十八反”是贝母、半夏、白芨、白蔹、栝楼反乌头;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反藜芦;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反甘草。“十九畏”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这里的“畏”也是指两种药物配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意思,不同于上面“相畏”的“畏”。“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医在实践中积累的药物配伍禁忌,但在临床中有很多“十八反”“十九畏”同用的方剂,如“海藻玉壶丸”中就有海藻和甘草同用,所以这些配伍禁忌并非是完全不能一起使用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注意。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大致了解了中药治病的机理和奥妙,但是单味药的作用毕竟比较单一,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药还有一定的毒性,要利用这些药物来治疗复杂多变的疾病,就需要将这些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使各种药物的特性能结合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使药物的治疗作用能发挥到最大、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降低到最小。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平台介绍仲圣平台导师介绍涂华新讲座介绍十七问《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世界都在聚焦仲圣平台仲圣经方医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涂华新导师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师友见证(部分)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海外往期精彩回顾中医学生的崩溃,从找工作开始
你不是懒,而是身体太虚了!
夏天到了,该怎么养生才好?
我们如何保护好肠胃?
潮热、盗汗、月经紊乱......对付更年期,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希望仲圣平台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