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顺逆探原篇》
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奈何?
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阳阴,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
伯高曰:请显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顺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岂敢忘秘诲哉。
陈士铎曰:伯高之问,亦有为之问也。顺中求逆,逆处求顺,亦死克之门也。今奈何求生于顺乎?于顺处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此一“逆”字,知者自知,迷者自迷。诸君,自扪其心知否?
注解:(1)伯高太师:黄帝的大臣之一,太师是官名。(2)其旨奈何:奈何,怎么办:其旨,指第一章中所说的阴阳颠倒阴阳的奥旨。就是说我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阴阳颠倒的宗旨呢?(3)曰唯唯:说话唯唯诺诺,有应付的意思。(4)不敢隐矣:“不敢再隐瞒不说,不然就会辜负了黄帝问道欲使至道传于万代的美意以及伯高太师等大臣们渴慕至道的心愿”。(5)阴阳之源,即生克之道:“颠倒之术可以探求至阴至阳的源头,而阴阳的源头,原来就是五行互相生克的道理啊。(6)颠倒之术,即顺逆之理:所谓的阴阳颠倒的方法,其实就是把顺从后天外耗改变为逆转先天内收,所以说颠倒就是顺逆的原理。(7)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原:阴阳的起源后天外耗的情形下根本看不到,只有用颠倒的方法,改变外耗的用,回归内收的体,由动入静,阴阳之源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的。(8)知原亦何异哉:一旦能够知道阴阳的源头,那么天地,人身、男女这些阴阳又有什么区别呢?原,即前文的阴阳之原;异:区别不同之处。(9)请显言其原:显,明白,明确。请明确地谈谈阴阳生克的起源。(10)五行顺生不生:五行生克如果顺行相生之道,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又生金,其实当金化生为水时,金本身必有伤损,所以说五行顺生不生。(11)逆死不死:五行生克如果逆走相克之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又克金,其实金在克木的同时,木因受到金的制约反而使自身的生化趋向平稳。所以说五行逆死不死。(12)生而不生:“不要以为五行相生就是生长了,其实下文的金生水而克水,实际因为金生水时就成了水的母体,那么水只能赖金而生,一旦离开了金,自身就会枯竭,所以说金又克制着水了,因此叫生而不生。(13)害生于恩:两者相生,本来是有恩的,如水生了木,水对于木不是有恩吗?但水于生木时必有亏耗,那么对于水来说,这不就是有害处从这恩泽中产生了吗?(14)死而不死:五行相克,本是逆死之路。然而却克中有生,死而不死。如火本克金,但克金的同时,火却因为用而本体得以源源不断地生成;金却因为被火制约而得以正常地生化。所以叫“死而不死”。(15)仁生于义,五行相克怎么叫做仁于义呢?原来这个“仁”字,不是后世文人自身不修身而不理此“仁”为何意,只会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什么“仁者爱人”、“二人为人”等等后天行为上的举动,错解为“仁”是有爱心的善举。却不知古人最纯朴真实,所用的字都不是乱取的,这个“仁”字只就本身来讲是生命的内核,如桃仁、杏仁等包含有生命胚胎的种子内核。那么作为万物之主的人里面的生命能量核呢?于是古人也用了这个“仁”字来代替。当然人内部的内核也不是梅老在解要中讲的只限于“性源”,而是“性”与“命”双源交汇结合在一起,道家所谓内丹的能量核。它的产生就源于“五行逆转”,五行相克,克他者为夫,被克者为妻,所以又是上文讲的“阴阳之道,无非男女;男女之道,无非顺逆”的最好注解。而这个“仁”的产生就在于克中有生,死而不死的内涵深义,所以又叫做“仁生于义”。(16)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的顺行是后天的用,看似彼此生生不巳,其实正是如人的一生一样由生长壮老巳的顺序一步步走向衰亡。(17)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就象前文所讲的,没有旧生命的死亡,就没有新生命的产生,这也是新陈代谢的客观变证法。五行相克之道,也是这样,水不把火克住,火就不会产生新生的动力,而水本身也不会因消耗而重生,火也不会因被克而转去克金,没有动力,五行就不会运转,所以说“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18)何以逆而顺之也:伯高听了岐伯说了以上的真理,高兴地说,您这些话讲得多好啊,像这样,怎么才能使五行从逆转得到生生不息的动力呢?”(19)五行之顺,得土而化:岐伯进步详加分析,告诉伯高五脏合五行的顺行功能运化,都离不开其中的脾土的中和作用。(20)五行之逆,得土而神:与上而的顺行相反,五脏合五行的逆转相克,也是离不开脾土的调度和调节作用的。(21)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不管五行的变化是顺行的相生,还是逆转的相克,都是在脾土的作用下相合相成的。(22)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伯高通过岐伯的讲解,也明白了阴阳颠倒,五行生克的道理,所以他才能悟出这样,本是相克的杀灭的开端,然而不通过这样的死,就不含有新生的起始。静中生动,窈冥之门中有了真动静,就预示着原有的旧体内即将含有一场革命要发生,一切的旧生命都要发生完全的变化。所以说“杀之内以求生乎”。(23)阳中有阴,生这内以出死乎:普通人的身体,经常处在用中,阴为体,阳为用,不知逆反,只知顺转,所以日逐渐消耗,这不是生之内以出死乎。(24)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要想把逆行之路走成顺畅的逆路,就必须先从顺行里面逆走出来。如想用水去克火,就先要让金来生水,使水壮大,才能去克火。直接去行颠倒之术,比较困难。所以先顺从习惯性的顺行之路。如最难实行的绝除男女之欲,以逆行保精,但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内阴阳未调而外阴阳早已消亡,因此还不如先让人顺行随从后天之欲,从调和外阴阳着手而逐渐由外及内,渐渐逆行,只至完全断除后天顺行,转而逆走先天阴阳,这样更加稳妥安全。(25)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绝欲,断除后天的肉体欲望。许多人只知道断除男女色欲所以佛家走出家绝欲之路。其实人的后天肉体有许多奢欲,耳听媚声,眼观美色,口嗜佳味,鼻贪异香,身喜细软,心爱顺从。佛家人虽出家,男女之色欲断除了,但是身居宏伟殿宇,心爱万家供奉。当然,笔者在此不是有意来贬低佛学,只是以此做个例子说明人欲之大。如佛家出家修行,六根清静,断除外欲,应该完全走上逆行阴阳,颠倒生死的通天大道,但静观自古以来,除了有限的几个高僧大德外,真正得到大圆满无余涅槃的又有多少呢?有的画上有造诣,有的在诗词上有心得,有的精通音乐,有的深谙武术。还是没有能将阴阳之原颠倒运用。而反观道家,则得道成仙得大自在冲举飞升者代有传人,数千年来不知多少,这不是说道家比佛家高明,而是道家在内丹学上传承有术,修炼得法。当然,也有些妖道邪徒打着仙法真传的幌子行后天欲望之污术。说明邪气侵人无处不有,无孔不入,绝欲一事,实行很难。当然,要想成就生命大道,就当效法轩辕圣祖,作大丈夫,有大决断,行大圣人事。(26)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道德经》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黄元吉在讲义中,说“缴”字就是“窍”。故梅老在解要中再三提出此“窍”。道家丹法中也连篇累牍地描述这一“窍”。于是就产生了“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产百门。”又说:“此窍非丹窍,乾坤共合成。”而真正的修炼只是强调了着手之处而已,并非死守某窍,如果一味地死守某一窍穴,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天地就是乾坤,而乾坤相合,天地交泰,此真窍自然显现也来。这时候各种万物生化的幻影幻相就会呈现在眼前,这是人的元神看到了识神这台电脑中所记录的信息,此时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住住会以假如当真,迷失真我,心为境所移而导致心神迷失。要想胜过这一危险,必须在平时加强心性的修养,能做到清心寡欲心态平和,见景不动心,见欲不生念,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就好象我们坐在电视机或者坐在电脑旁,冷眼看着屏幕上的的表演,我自毫不动心。这样就能做到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了。(27)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当元神守定,不再被幻景真境所移动心志时,元气就会蓬勃生发。而这时就须更加注意谨守真窈(这个窈不是指身体上的某处穴位关窈,而是元气生发的玄关真窈),封闭外欲。像上文所说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武功技术等外物都会导致元气亏损,真元消耗的外因。作为修真之人必顺做到如广成子所说:“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所以,要尽量地关闭六识,不能被外物所引诱。(28)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如前面所说的一样,当元气蓬勃发生的时候,元气的源头——精,这时候也非常地旺盛。为了保证元气的充足,则必须谨守真精,不要被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所牵累遗失。这里必须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精”并不仅仅指的是后天的精液。这个“妖”,也并非如解要中所说的“美色之代名词”。如果“精”只指精液而言,那么女子的“精”就可以任其泄漏了,因为女子的情欲之液不叫“精液”,这当然是个笑话。“精”指的先天一点能量,是从宇宙生命洪流中分流出来的包含着生命密码的,而后又与后天父精母血构成的受精卵相互结合而成,出生后主要靠后天水谷精华滋养的一点生命的胚芽,似有形非有形,说无形却又有质地存在的一点真因子,古人称之为“天一真水”的东西,人能否生育主要靠的是一点真精,而绝对不是流出体外的液体阴质。当然,这一点先天真水也是靠后天精水所积累而成的,人一落后天,主要是靠摄取后天水谷精华来滋养了,因此不是说因为不是先天真液就可以肆意流失。而所谓的“妖”,也并非单单指女色那么简单了,而是指一切放纵不正当的行为都称为“妖”。“妖里妖气”、“妖言惑众”等都是“妖行”。而修行人到此地步,当格外谨慎,不能任由肉体行为的放纵情欲来消耗精神,丢失命宝。(29)服药饵以生其津:以上所言绝欲防邪,守神定志,练气格物,保精固命都是对人主观上的要求,那么客观上怎样达到呢?圣人情怀,自是不同,体贴入微,知道修行人的难处,因此下面就是从客观上来教人如何做才能持守住精气神三宝。本条就是教人怎么利用后天水谷之津来滋养和增益先天命宝,天生万物,各钟含灵,除了五谷以外,就是神农尝百草,著本草经以传世。药物中也分补药和毒药,补药养生,毒药去病。由于药归归经。可以选取不同的药物为饵补益人体经气,气化津液,填补亏损。(30)慎吐呐以添其液:人体内稀薄者为津,粘稠者为液。除了上文的服药生津外,就是要注意慎守呼吸吐纳,寡言少语来增添人体的水液精华,因为它们都是和元精真水是同一源头的,千万不可以轻视的。宋朝有位著名的得道女真人曹文逸曹大姑,写了一首《灵源大道歌》说的就是人体的先天真水和后天津液互养互补,体用双全的真理。(31)慎劳逸以安其髓:人体不可不劳,但也不可过劳。要注意动静有常,劳逸结合。凡事都有个度,道家不讲绝欲,但却严格强调节度。骨髓也是津液的高度浓缩物,是养骨补脑的精华养分,因此慎劳逸安其髓也是非常重要的。(32)节饮食以益其气:饮食,本可以补益后天水谷之精,再化成精气以补益元气。但是如果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不但不能补益反而因为要消化和排泄而消耗元之气。因此,养生有道的人都善于调节饮食习惯,使饮食更有助补益元气。(33)其庶几乎:所谓修真有道不就是这样的吗?(34)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天师您教导我探寻阴阳之原的方法真够完全的啊!(35)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如果能做到连以上之些做法的念头都没有了的话,那样身体才更加可以长久地生存着,所以说断除除念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逆行探原的方法啊。(36)心过死则身也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但是如果象前面所说断除一切念头的死心之道,如果毫无节制地行得太过了,那么心就死了,心如果真的死了,身体也就全无生机,没有一点活力产生了。所以又必顺行的方法使心念生发出来,再去制约它。(37)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做到活活泼泼从顺行中走出先天逆行的路来,才能成就逆转还原的功效啊!(38)志之矣!岂敢忘秘诲哉:记住了,我怎么敢忘记天师您秘密地教诲啊!这里,再一次强调真法必顺注意隐藏保密。因天师教诲的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道啊!探微:这一章借伯高太师问道于天师岐伯,再三叩问,才得到岐伯的秘传授法,可见这一伟大的生命工程是多么的重要。岐伯着重为伯高太师讲了五行顺逆就是探阴阳之原的重要。岐伯着重为伯高太师讲了五行顺逆就是探阴阳之原的重要途经,明确了“害生于恩”和“仁生于义”的内在意义,强调了《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矛盾辩证思想,说明“以土为归,得土而化,得土而神”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养生方法是最正确的。老子《道德经》中多处进一步阐明了《外经》的思想,正说黄老本是一脉相存的。文中的“绝欲、守神,练气,保精,服药饵、慎吐纳、慎劳逸节饮食”等具体修持方法在《道德经》也被多处阐述。《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兮若冬涉川,犹兮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不新成”,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静写,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曰复命。”第二十章的“绝学无忧……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等等,许多处都有验证。当然了,大道是又真又活的,这一篇妙在顺逆二字,善用顺逆,即可直探其原。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一个度,心不死道不生,心尽死道也不生,修行的朋友们可不细察吗?顺逆探原寻妙门,五行生克是苗根。心生心死须灵活,外绝方知内有能!
回天生育篇
回天生育篇
雷公曰:人生子嗣天命也,岂尽非人事乎?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
雷公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
雷公曰:请言人事之。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女子不能生子者,病有十也。
雷公曰:请晰言之。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精薄也,气馁也,痰盛也,精涩也,相火过旺也,精不能射也,气郁也,天厌也。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脾胃冷也,带脉急也,肝气郁也,痰气盛也,相火旺也,肾水衰也,任督病也,膀胱气化不行也,气血虚而不能摄也。
雷公曰:然则治之奈何?岐伯曰:精寒者,温其火乎。精薄者,益其髓乎。气馁者,壮其气乎。痰盛者,消其涎乎。精涩者,顺其水乎。火旺者,补其精乎。精不能射者,助其气乎。气郁者,舒其气乎。天厌者,增其势乎。则男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益其相火也。胞胎冷者,温其胞胎乎。脾胃冷者,暖其脾胃乎。带脉急者,缓其带脉乎。肝气郁者,开其肝气乎。痰气盛者,消其痰气乎。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肾水衰者,滋其肾水乎。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膀胱气化不行者,助其肾气以益膀胱乎。气血不能摄胎者,益其气血以摄胎乎,则女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治其胞胎也。
雷公曰:天师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师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岐伯曰:必夫妇德行交亏也。修德以宜男,岂虚语哉。
陈士铎曰:男无子有九,女无子有十,似乎女多于男也,谁知男女皆一乎!知不一而一者。大约健其脾胃为主,脾胃健而肾亦健矣,何必分男女哉。
注解:
(1)雷公:黄帝的儿子。(2)人生子嗣天命也:天命,不是后来迷信的说法,而是指天生的能力。这句话是说:人能够生儿育女,繁殖后代是自然天生的能力。(3)岂尽非人事乎:不都完全是人自己所能够掌握的。人事,指人们能力所能够做到的事情。(4)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古人并不迷信,他们很客观地认为就像人的生育繁殖的事情都是天赋的条件只占一半的因素,而人自己的努力,操作也占一半的作用。(5)天可回乎:古人认识事物非常客观,既不盲目精信,也不狂妄自大。这里雷公就在小心翼翼和岐伯探讨人和天的关系,问岐伯上天决定好的因素人可不可以挽回,这里的天不是后来迷信的老天爷,而是天生的、自然形成的意思。(6)天不可回,人事可尽也:即天生的决定因素所形成的东西不可以随意改变,但人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回:挽回,改变;尽:指最好的状态,《大学》有:“在止于至善。”(7)精寒也:这是一种表现为阳气虚的男科病症,是男性不育症之一。属于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证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畏寒怕冷,语音低微,常有自觉下半身如坐冷水中的感觉。临床常见性欲冷淡,房事不举,早泄、精冷等。(8)精薄也:精液稀薄,形如清水。这是男科病中的一种营养不良,元气禀赋不足的疾病。临床常见腰脊酸痛,下肢无力,脚跟长痛,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性欲冷淡,房事早泄,滑精遗精,精液像清水一样,精虫稀少,因此不育。(9)气馁也:馁,衰弱。是元气虚弱亏损的男科病症之一。证见精神恍惚,怔忡心悸,言语无力,容易疲劳,免疫力差。不思饮食,昏沉瞌睡,四肢疲软,性欲减退。临床有阳痿,早泄遗精等症。(10)痰盛也:痰盛,就是因为脾肾功能虚弱引起的后天水谷精华未能转化升华成先天天一真水而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废水,一般大多表现为因肺部气化无力而贮盛在肺及肺的表腑大肠内。所以中医临床上才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临床证见体形虚胖,面色晄白,四肢疲软甚或浮肿,怕冷怕热,少气懒言,行动迟缓,脉象濡软,迟缓舌苔薄白滑腻。男科往往伴有阳痿不举,性欲冷淡,前列腺肥大增生等;(11)精涩也:多是因为肾炎水道不畅所致,常伴尿路感染,前列脾肥大,炎症等或在肾结石,尿路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多肥胖或伴有浮肿,排尿困难。脉结滑濡,舌绛苔薄。(12)相火旺也:此症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相济引起的虚火亢盛,不能化成命门真火以温煦其它脏腑所致。临床常见形体消瘦,情欲亢盛,房事不射精或者早泄,遗精等。病人性情急躁,心烦口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或弦紧。男科常见前列腺炎,尿道感染,房事不举而不软,排尿赤黄,排经有刺痛感等。(13)精不能射也:主要是因为肾气亏损引起的射精无力。证见腰膝酸软,余沥不尽,尿液清长或者短赤,房事疲软或者滑精早泄,排精淋漓。头晕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脉象细迟无力,舌淡薄白苔。(14)气郁也:指由于肝胆气郁引起的口苦咽干,两胁涨或刺痛,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脾气古怪,烦躁不安,饥不欲食,小便赤黄,大便先干后溏,脉弦长数紧,舌绛苔薄微黄。房事不举或举而不软,排尿射精疼痛等症状为主的疾病。(15)天厌也:顾名思义,天厌就是连老天都讨厌的人。其实就是先天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如阴茎短小,副睾不全,前列腺狭小等,临床多见形体瘦小,精神萎靡,饮食不振,形态畏缩,胆小易惊,力小体弱等。(16)胞胎寒也:是女子不孕症中常见的一种证候。胞胎,即女子子宫,古代神话传说中把它比喻成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子宫寒冷,受精卵不易成活,故而不孕。证见形体偏肥,四肢寒冷,腰酸膝软,食欲不振,语音低微。临床常伴有白带清稀,月经量少色淡,脉象濡细,舌淡苔白等。(17)脾胃冷也:脾胃是后天培育的温室,脾胃虚寒。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谷,使生殖机能失去濡养,就会导致不孕。其实男子也是一样,后天失养,先天亏损,岂能生育?临床证见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面色萎黄,饮食不纳,多伴有腹痛泄泻,手足寒凉,语音低微。脉微迟缓,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滑腻,晨起口中有甜腻感。(18)带脉急也:急,这里不是急躁、紧张的意思,而是松弛不拘的意思,就如古时拉弓射箭,拉得急猛了,导致弓弦崩断,松弛不张的意思。这里常见妇科病临床,带脉不拘,脏器下垂等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带下崩漏等症,临床常伴有头晕目眩,语音低微,耳鸣耳聋,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19)肝气郁也:和第14条注解大体相同,所不同在于女子肝郁者,临床多伴乳房涨痛,乳痈(即现代医学称“乳房小叶增生、发炎”)等。另外还有月经失调,行经疼痛,梅核气(多见于青年妇女,喉间如塞一梅核相似,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证状。(20)肾水衰也:和男子的精薄,天厌有差不多的病因病机。但因男女生殖机理有内外之别,女子主肾水,男子主精髓,所以有所差别。女子肾水衰多见面色黧黑憔悴,头发分叉、脱发严重,月经量少,性欲冷淡,阴道干涩,口干唇焦,头晕头痛,记忆力差,耳鸣、腰脊酸痛等。(21)膀胱气化不行:和男子前列腺炎相似,小便不利,小腹胀痛。尿少尿频。阻碍经水下行,每伴有子宫颈炎症、肥大、也就是现代临床盆腔炎症。(22)气血虚而不能摄也:男子以气为先天,女子以血为先天,肾主气,脾主统血,凡女子后天脾胃气虚,不能统摄血系,导致血崩,经漏等出血症状发生。(23)精寒者,温其火乎:精寒之症,上文说过主要是因为肾阳虚引起的,所以在临床上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方法。用温补肾阳如巴戟天,淫羊藿等药物消除命门寒湿,温煦精源气海。(24)精薄者,益其髓乎:前文说过,精水稀薄,是因为先天肾水不足,髓海空虚。临床治疗则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增益其源,如采用鹿茸,龟版等大补精元,助生命门真火,生精益髓。(25)气馁者,壮其气乎:气虚衰弱,必须补气,中气虚弱,元精不生,何以生育。所以临床多用人参,黄芪等补益中气,兼顾先后天,壮力增气。(26)痰盛者,消其涎乎:后天五谷精华,不能升华为先天真水,积累在体内成为痰涎涕唾,变成废水,就当排出,以待新生。临床方用茯苓、泽泻等。(27)精涩者,顺其水乎:前文说过,精涩是因为水道不通,排泄不畅。所以临床多用猪苓、通草等通利水道,釜底抽薪。(28)火旺者,补其精乎:这个火是虚火,相火,想要让其熄灭,必须实益肾水,水库里水蓄满了,自然不怕火起。所以临床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则,方药多用知母、黄柏等清火,用地黄、枸杞等生阴津。方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29)精不能射者,助其气乎:由气虚引起排精无力,主要是肾气亏虚,行水无力。所以临床多用“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30)气郁者,舒其气乎:肝气郁结,气滞则水也不行。所以临床多用“逍遥丸”,舒肝理气,解郁和中。(31)天厌者,增其势乎:先天性发育不良,只好从先天着手,大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强后天的力量,弥补先天的缺陷。如临床用“三鞭酒”,海马、鹿茸等。(32)不可徒益其相火也:临床治疗不育之症,必须认真对待,对症施治,千万不能不分虚实寒热,一味地壮阳助火,以补为主,如现代社会的壮阳药都是火上浇油,拔苗助长,其后果太可怕了,不管你是什么美国的伟哥也好,中国的什么肾宝也罢,不能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一味滥补,都是极其危险的,要切记“是药三分毒”啊!(33)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在人体经络中,任督二脉是最为重要的。如同中华大地上的长江黄河二大水系一样,这两大系要是堵塞不通或者泛滥成灾的话,全国的各条河道就都会发生灾祸。人体任督二脉生了病,全身经络都会生病的,而经络又联络各个脏腑,脏腑生了病,能怀孕生育吗?所以任督病者,必须理其任督,长江黄河通畅了,全国的水道都会顺畅平和。而且女性的任脉关连冲脉血海,对怀孕生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督脉又是女性健康与否的标志,督脉通畅,真阳自然流布全身,女子正是全身属阳的体质属性。当然调任督二脉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内丹修炼,导引行气通周天;其次是以针炙法与行气相辅;再次是通过参、芪、归、芍等行气活血的药物辅佐。三种方法以用药为最次,有句俗话叫“药补不如食,食补不如练武”,练武能通理全身气脉,所以可以弥补修道、修真、修炼内丹术的资质不足者的缺憾!(34)膀胱气化不行者,助其肾气以益膀胱乎:这个治法和男子不育症中的“精不射者,助其气乎”的治法差不多,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当然仍以修炼内丹功法为最佳治法。(35)气血不能摄胎者,益其气血以摄胎乎:脾虚不能统血,导致崩漏、滑胎堕胎等症,治疗以内丹养气血为最佳选择,其次,须用“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归脾丸”等。(36)必夫妇德行交亏也:这一句相当重要,不是像张岫峰先生注本所说的那样。前面所说的诸多男女科疾病,都是由于夫妇本身不能修道立德而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病变引起的。有人曾经反驳我说,像天厌之类天生先天性疾病也是由于夫妇德行有亏吗?我告诉他,凡先天性疾病,尤其是这一类发育不良之症,完全是由于其父母在受孕怀胎过程中调理不当,保养不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德行有亏而形成的。古人非常注重母体在怀孕期间的保养,甚至要求孕妇在怀胎期间耳不听淫声,目不观淫色,口不言淫声,身不行淫事,一切不正当行为都必须在怀孕期间杜绝。就这样稍有不慎还会导致胎儿的残疾畸形等后果。更何况现代一些女孩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妇德,怀孕期间照样放纵自己的行为,后果堪忧!(37)修德以宜男:这句话直接被一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驳斥为没有科学根据而横加批判。其实,如今的科学家还远远不能够用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实际上“德”和她的本体“道”一样,都是人无法掌握又无法否认的存在,是“道”在人体后天的具体体现,绝非仅仅是人故意去做几件自以为的好事就是所谓的“德”了。天地有道,化生万物,人体有德,方能生子。
探微: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后天生育的事情。也就是本经主题思想的转斩点,前面二章侧重于道,讲述如何逆转先天,才能探究阴阳生命之源,颠倒后天阴阳即是逆反长生之道。开宗明义,画龙点晴,整个外经的重点都一股脑儿地明示与读者,如果读者没有细心体察,忽略了前二章的内涵,那么从第三章开始则逐渐转向了探索后天人体方面的秘密,当然绝对不可以轻视后面的内容,但是始终不要忘了我们读经的目的。要点不能忘记,要不断地呼应前两章的主题和外经的宗旨。要记得顺则后天,逆则先天,先后天互补,缺一不可。第三章虽然谈的是后天生育的事情,却与先天息息相关。使人具备生育繁殖的能力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是先天条件的取舍。而修德宜男、德行无亏以致身体强壮,元气充盈是后天人事的努力和配合,顺则生凡,逆则成真是古人朴素的辨证思想,是人体养生科学的伟大贡献,即使数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辨证思想是对全人类哲学文化的杰出贡献。就拿本章中“天命居半,人事居半”,“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就连“天厌”这样的先天亏损疾病都有后天努力的机会和改变的方法,这些方面无处不体现出辨证的智慧之光。我们的祖先其实一点也不迷信什么天命,他们所说的天命只是指事物本来所自然形成而具备的先天条件。然后又很客观地看到人类自身的努力又可以弥补先天条件所不具备的缺憾,但是他们又很客观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并不像我们今天某些人学了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就盲目地自大起来,认为“人力定可胜天”,蔑视并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肆意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任性胡为,好大喜功,浪费资源,导致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却不知道这些灾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是由人的因素所造成。当然,另一类人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执着于宗教信仰,盲从于迷信思想,过分依赖于自然规律的自我调节和改变,忽视了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人类自己误付出的努力,导致一再错失改变自然事物发展变化的良机。古人尚且知道尽人事以待天命,人事不尽,又岂能掌握天命的良机?因此我们读此篇经文,一定要注意效法我们的伟大祖先,学会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学会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和谐,不能被欲望和功利蒙蔽了双眼,泯灭了良知。另外的话题就是关于“修德以宜男”的说法,曾几何时,我们学会了用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看待古人留下来的东西,这本来是一种好的趋向,因为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我们就由质疑到批判再到造反挖根,于是,一切旧的都成了反动的,一切古的都是落后的。直至今日,又被大西洋的浪潮冲击,“道德”二字逐渐淡出了人们心中的地位,不认识道,不知道德,修道被人嗤笑,积德变成交易。锻炼身体就是修道吗?行善做好事就叫积德吗?有些人平时生活奢侈靡烂,偶尔兴起,在某处建两所学校,盖几栋住房,做一场义演,就被媒体炒上了天,名利双收,这样的做法就叫做积德吗?能宜男吗?当然不能,于是,这句真理就受到了质疑,成了一句空话。其实,老祖宗用生命体验出来的真理是颠倒扑不破的,道为体,德为用,德其实就是自然大道在人体小宇宙中的具体体现。修德说大了就是修正自身体现大道的方式方法,说小了就是锻炼自身自心对于自然大道的具体感悟。当自身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取得了一定的和谐时,人自然就会心气平和,正气沛然,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安从来”。有了正气作种子,何谓不能宜男呢?
诗云:谁言天命不能违?人事垂成始可回。炼成炉中光五色,彩霞如练玉龙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