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印光法师心佛相应有什么境界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1)心佛相应有何境界

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

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

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2)魔境胜境(圣境)勘验法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

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

勘此,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

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

(三编·卷四·答缘净居士问·P)

(3)不必害怕祸害神鬼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

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

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

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

(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P)

佛法法门广大,无量无边。唯念佛法门,最为第一。以弥陀因中,发大誓愿,若有信愿念佛者,必定垂慈接引,令其往生西方也。

感谢浏览!此文诸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善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xq/61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