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脾虚全解需重视,原来脾虚可不止消化不良这

“脾虚”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可能坐在你对面二个人都是脾虚,但症状和治法相差十万八千里。今天就帮大家弄清楚你的脾虚到底属于哪一种,从今以后对症治疗脾虚。

脾虚通用配置(标配):

①脾虚→不能按时按量运送营养物质→导致腹胀,没胃口,大便不成形;

②脾虚→不能正常代谢水湿(食物中的水分)→导致整个人油腻腻,四肢无力或浮肿;

③脾虚→不能将血液控制在血脉中→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1)脾虚的初级阶段——脾气虚

脾气虚就是指脾气不足,正常情况下脾气的特性主升,只有脾气该升的升,才能把营养物质水谷精微送到心,肺,头面部,然后心肺再将水谷精微生化为气血,用来濡养全身。

脾气虚了会怎么样呢?

输送水谷精微的效率低了,本来可以来回输送30次,现在只能打个对折,输送不完的继续在胃和小肠屯着......,时间久了,你自然会感觉腹胀,胃口差。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脾虚了,大便就不成形了?因为一旦脾吸收传输食物营养的功能下降,那么很多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完成,就变身软趴趴的便便了......。

脾气的特性是主升清,就像一个气球可以从一楼升到二楼,脾气足时候水谷精微可以顺利濡养到面部,脾虚后脾气升清无力,人就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看到这里有人要提问了:脾气虚的症状貌似跟气虚有点像?是的!对于脾气虚的辨证要点就在于:脾虚的标配胃口差,腹胀,大便不成形+气虚的症状并见,一般脾气虚的人吃完饭后腹胀感会尤其明显。

脾虚的初级阶段——脾气虚要怎么治呢?

这时候就要上四君子汤,它是脾胃气虚的基础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灸6g(转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计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人参大补脾肺二经,大补一身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进一步使湿浊从小便出去,加强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

(2)脾阳虚证:当脾气虚遇见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脾阳虚」。简单来说,脾阳虚的症状就是脾气虚加阳虚。在中医里,「阳」通常代表阳气,起到温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症状上会出现:脾虚标配的腹胀胃口不好,加上腹部容易出现冷痛感,当轻轻地按按腹部,或贴上暖宝宝时,会感觉很舒服,中医称为「喜温喜按」,喜欢吃温热的食物,然后四肢怕冷,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或小便短少,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迟无力。

对付脾阳虚的人就要上理中丸,用干姜大辛大热代替四君子汤中的茯苓,干姜直入脾胃,温中祛寒。

方中炮姜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以人参益气健脾,补气助阳,为臣药;以白术之甘温除湿,为佐药;炙甘草一助益气健脾,二可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诸药,是佐使之用。四味相伍,共成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剂。

(3)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就是脾气太虚了,虚到都不能固摄了。脾气该升不升反而下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腹胀了,还会出现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原本要升清到心,肺,头面的精微物质反而下注到膀胱,这时候的小便会混浊得像淘米水,人更是会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这时候就要上大名鼎鼎的补中益气丸了(来自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方中人参补肺气,补脾气,同时再用升阳举陷的黄芪加大力度,接着还有白术,这三味药都是在升阳举陷,把气往上提啊,接着陈皮和胃,补气的同时不忘用当归,养血生血防伤阴,接着继续用升麻、柴胡引气上行。

(4)脾虚湿滞

脾气虚的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这种水湿的停滞,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妨碍脾的运化功能。于是,就表现出了种种脾虚和内湿的症状。

主症特点: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吃饭不香,厌食油腻,大便不成形,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这时候光补气健脾没用了,一定要用力在化湿,久湿化痰,所以方用香砂养胃丸。

方中豆蔻温中化湿,行气和胃,消食导滞,为君药。半夏、藿香燥湿和胃,降逆止呕;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消痞除满,为臣药。陈皮、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燥湿运脾;香附调理肝气,防脾滞及肝;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助阳温中,运湿除满,皆为佐药。生姜、大枣、甘草温胃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达温中化湿,行气和胃之效。

(5)心脾两虚

如果脾气亏虚到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出现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或女性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便血,皮下紫癜等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脾不统血的症状。

除了脾虚的标配以外,最主要的症状还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头昏头晕甚至鼻子、牙齿、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这时的辩证的要点主要以出血、血虚导致心神无所主的表现+脾气虚并见,这时候不仅仅是补脾了,虚则补其母,火生土,还要上走养心的归脾丸。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养心,共为君药;人参、白术助黄芪补脾益气之力;当归、酸枣仁养血补心,助龙眼肉补心血,安神志;共为臣药;茯苓补脾宁心,远志宁神益智,二药具补虚宁神之功;木香理气醒脾,使补气养血药补而不滞,炙甘草、大枣补益心脾,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心脾得补,气血得养,使诸证自除。

归脾丸特点是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

(6)肝郁脾虚

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体阴用阳,性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条达则气郁,可见两胁作痛,头晕目眩,或烦躁易怒;气郁化火伤津,则见口燥咽干;肝病传脾,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神疲食少;生化不足,则见血虚,冲脉失养而出现月经不调,前后不定,乳房胀痛等。

著名的逍遥丸,来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肝郁脾虚的对证方剂,为调和肝脾名方。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芍药养血柔肝,既补肝体,又和肝用,共为君药;当归既助芍药养血补虚,使血充则肝柔,又具活血调经之功,为臣药;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补虚,使营血生化有源,脾旺则不被肝所乘,共为佐药;薄荷辛散助疏肝,性凉可解肝郁所生之热;烧生姜和中暖胃又兼辛散解郁之效,以为佐药之用。诸药配伍,共成调肝养血健脾之名方。是疏肝解郁,健脾补虚,养血调经之要药。

(7)脾肾阳虚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脾阳久虚,不能化生精微,不能充养肾阳,以致肾阳虚;久泄久痢,耗气伤阳,肾阳久虚则气化不足,水挟肝木上泛而凌脾土,无先天肾气以助脾胃化生精微。脾肾相互不能资养,真阳虚衰,导致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或者久泻久痢,下利清谷,或者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脾肾阳虚的代表方有十全大补丸,也是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中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四味即四君子汤,能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芎四味即四物汤,能养血滋阴,补肝益肾;黄芪大补肺气,与四君子同用,则补气之功更优,又用肉桂补元阳,暖脾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补气血之功。

以上罗列脾虚七条,有点琐碎。也许有人会问,心、肝、肾兼证都有交涉,唯独不见脾肺虚证?

其实,有脾虚就有肺虚,‘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生者受病’,脾土为肺金之母。肺为气之本,脾为后天元气之本,脾主升清,以助肺升阳,布输精微气血于百脉而濡养五脏及全身,从而宣降气机,通调水道。凡补脾则有补肺,即‘培土生金’。至于肺受外邪或肺气内郁,多用宣肺、泄肺的治法,不属于补虚之列。上述各证治法中都含有补肺。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除了上述补脾气虚的四君子汤,其他的药方均有中成药,一个方剂不经历千锤百炼,是不会轻易披上中成药的“黄金圣衣”的。只要对症了,中医是能标本兼治、立竿见影的。否则脾虚久了,气会跟着虚,血也会跟着虚,然后肾也会跟着虚,最后什么都虚了。

相关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854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