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您的位置:词语怔忡 > 怔忡拼音 > 诗情画意 >

诗情画意

《红楼梦》诗词歌赋中的诗情画意

有人称《红楼梦》是一部诗意的小说,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诗情画意尤为突出。诗情画意乃是美的事物的体现与升华,具有陶冶人的心灵情操的作用,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曹雪芹的《红楼梦》描写的诗情画意,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诗词歌赋中,也贯穿在一些重要场景和环境描写当中。如《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一出场,就有一大段关于警幻仙姑的描写,重点突出警幻仙子的不同凡响的美: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珮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写警幻仙姑神态美,衣饰美,满身满口散发着芬芳。接着写她出没花间,徘徊池上,写她走路和说话,写她的体貌和态度。对于她的美,又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曹雪芹的这首描写警幻仙子的赋,有许多地方借鉴了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笔下的洛神宓妃,是被公认的前无古人,暂无来者的,描写女人之美的巅峰之作。如“云堆翠髻”、“回风舞雪”、“若飞若扬”、“将言而未语”、“待止而欲行”等等,就是出自曹植所写的“云髻峨峨”、“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若将飞而未翔”、“含辞未吐”、“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等等。通过这些描写,警幻仙子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出场,她的美就带有诗情画意,令人无比向往与希冀。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曹雪芹重点刻画的诗意化了的人物。贾宝玉的外貌出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贾宝玉的性格也带有诗意的疏狂,曹雪芹借后人的《西江月》二词批宝玉,说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作者把宝玉贬到极点,读者最容易被作者愚弄,其实这是作者正话反说,夸赞宝玉的出类拔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至于林黛玉,她是作者精心打造的诗意精灵,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心地纯良,外貌美,心灵美,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美丽善良感伤,组成了林黛玉动人的诗意内涵和特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她的风神灵秀,从古到今不知迷倒了多少痴情的文人墨客。不只如此,作者还给她创造了一个诗意的居处。她居住的潇湘馆,那几千竿翠竹,也带有浓浓的诗意,“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也只有林黛玉这样诗意的精灵,才配住在这里。

曹雪芹笔下的美少女,为了远离世俗污秽不堪的社会环境,曹雪芹特地创造了一个诗意的大观园,让她们住进这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贾宝玉和那些可爱的美少女嬉戏缠绵,生活得多么舒心如意,他们“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大观园,一块世间少有的洁净乐土!

大观园中桃李芳菲,风吹落桃花李花满地,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后,“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创造了一个极富诗意的凄美的意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伤青春短暂,哭泣美的毁灭。实际上,《葬花吟》就是作者为林黛玉最终结局的诗谶,与黛玉之死的情节密切相关。曹雪芹的友人明义写过一首《题红楼梦》绝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看过曹雪芹的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才知道黛玉之死的情节,黛玉是病死的,而绝不是高鹗续书中写的那样。宝玉后因获罪被系,黛玉为自己心上人的不幸忧忿悲伤,泪尽而亡。还有一种可能,从中秋夜林黛玉史湘云联诗中,史湘云吟出“寒塘渡鹤影”这样的绝美诗句,而且“影”字只有一个“魂”可以对,于是林黛玉接上了“冷月葬诗魂”一句,连在边上聆听的妙玉都听不下去了,她赶紧出来制止二人,还说这关系到人的运数。似乎暗示林黛玉将不久于人世,在宝玉获罪被系,林黛玉极度绝望,在一个寒冷的有月亮的夜里,林黛玉沉塘自尽。宝玉后来娶薛宝钗,是在黛玉死后,不然的话,即使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救活黛玉,那又有什么用呢?

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淅沥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写男女之间离愁别恨的抒情诗。黛玉拟的《秋窗风雨夕》,比之《葬花吟》更加苦闷、颓丧。“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是黛玉在写一种对自己的未来命运不确定的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曹雪芹最惯于埋伏草蛇灰线,与第五回林黛玉的判词:“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相呼应。脂砚斋所读到的《红楼梦》后部分,黛玉死后,潇湘馆的悲惨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在这首诗中有写照。

文中黛玉这首诗刚刚写完,宝玉就进来了,外面下雨,黛玉看见宝玉身上穿着雨具,就开玩笑说宝玉像个“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戏上扮的、画里画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脂砚斋评论:“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预不吉之兆,所谓‘画中受宠’是也。谁曰不然?”最后,宝黛二人的爱情,果真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悲可叹!

第五十回中,贾宝玉在芦雪庵联诗句中,又落了个倒数第一,李纨罚他去妙玉那里折一枝红梅来插瓶。宝玉回来后写了一首《访妙玉乞红梅》:“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尤沾佛院苔。”宝玉自称“不会联句”,又怕“韵险”,做限题、限韵诗,每每“落第”,他恳求大家允许他写一首不限韵的诗,这一次,湘云“鼓”未绝,而宝玉诗已成,随心而作的诗就有创新。“割紫云”的比喻,借用李贺的词但不囿于窠臼。“沾佛院苔”未见于古人诗,这是曹雪芹的创新。“入世”、“离尘”,使人联想到宝玉的“来历”和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白雪红梅,诗情画意的美,令人陶醉。

第七十四回中,“惑奸馋抄检大观园”,晴雯病得水米三四天没有沾牙,被王夫人赶出去惨死,宝玉在第七十八回中,写了一篇《红楼梦》全部诗文歌赋中最长的一篇诔文,这就是《芙蓉女儿诔》,这是作者发挥文学才华最充分的一篇,也是诗情画意最美的一篇。脂砚斋评论说,这篇诔文“明明是为阿颦作谶(庚辰本第七十九回)”,“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宝玉在千秋万岁太平年,芙蓉桂花飘香月,无可奈何伤怀日,谨以百花蕊为香,冰鲛縠为帛,取来沁芳亭泉水,敬上枫露茶一杯,祭奠管辖秋花之神芙蓉女儿。正在这时,黛玉突然从芙蓉花丛中走来,小丫头惊叫:“晴雯来了!”接着宝黛二人进行不吉祥的对话,宝玉说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这些情节看来,作者是想借诔晴雯,用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的。晴雯因大观园内出了丑事,特别是她与宝玉的亲近关系受到诬陷诽谤,蒙冤受屈;将来贾府因宝玉闯出“丑祸”而事败,黛玉也完全有可能蒙受垢辱。“似谶成真”的《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已经说得很明显了。黛玉是在受到贾府上上下下人等诬陷垢辱后,或上吊自杀,“玉带林中挂”,有一种解释,就是林黛玉上吊自杀而死;还有可能,病中的林黛玉不堪诽谤垢辱,病情越来越重,一命呜呼。也不排除第三种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投水自尽。

《芙蓉女儿诔》,写得情真意切,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向读者揭示了一个规律,即使是写悲伤,曹雪芹也能写出诗情画意来。

(年11月8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7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