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怔忡心悸
词语怔忡
怔忡拼音
怔忡处方
怔忡中药
怔忡表现

辜老谈心悸辨证针药论治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期

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心动不安的病证。多见于心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

1、诊断依据

1、自觉心博异常,或快速可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

2、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4、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5、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片,测量血压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唐孙思邈《千金方.心脏脉论》提出因虚致悸,“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2、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四、中医辨证,针药论治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朱砂、龙骨、牡蛎、琥珀、酸枣仁、远志、茯苓、首乌藤,党参、山药、天冬、生地、五味子。

针灸:辜老灵龟调神8针,电针密波20分钟。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当归、龙眼肉、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

针灸:神庭、印堂、膻中,鸠尾,内关双,足三里双,电针疏密波20分钟。

3、心气虚弱证

证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炙黄芪、党参,茯苓、茯神、当归、川芎,柏子仁,法半夏、远志,桂枝,五味子,酸枣仁。

针灸:至阳,心俞双、肾俞双,太溪双、百会。电针疏密波20分钟。

4、阴虚火旺

证候: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天冬、麦冬,当归,熟地、党参,玄参、丹参,桔梗、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

针灸:百会、神庭,完骨双,神门双,太溪双。电针密波20分钟。

5、心阳不振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炙甘草、生龙齿、生牡蛎、黄芪、人参、附子。

针灸:四花穴,膏肓双,肾俞双,艾条悬灸各10分钟。

6、水饮凌心

证候: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甘草、白术、半夏、陈皮、生姜皮皮,泽泻、猪苓、防己、大腹皮、车前子。

针灸:内关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电针疏密波20分钟。

7、心血瘀阻

证候: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降香、三七。

针灸:内关双,血海双,四关。电针密波20分钟。

8、痰火扰心

证候: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钩藤,蝉退、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

针灸:内关双,阳陵泉双,丰隆双,太冲双,电针密波20分钟。

五、预防与调摄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六、本人临床医案

患者李某,女性,64岁,广东籍,现居于海口。患者因“心悸四天”而于年7月27号就诊。

一诊(/7/27):患者自诉心悸已有14年余,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医院就诊于西医,诊断为“焦虑症”,治疗效果不好。去年七月就诊于海医院针灸科,效果显著,症状消失。停治一年后因自觉复发故再次就诊。来诊见证:心悸不宁,坐立不安,睡眠差,二便正常,怕冷,无力,时有倦怠,纳可,脉沉弦。近期曾在此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心悸(心气虚)。治法:治宜养心安神。处方:养心颗粒:甘草2袋,黄芪2袋,党参2袋,茯苓2袋,茯神2袋,川芎2袋,当归2袋,柏子仁2袋,法半夏2袋,远志2袋,桂枝2袋,五味子2袋,酸枣仁2袋。冲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针灸处方:神庭、百会、完骨、印堂、膻中、鸠尾、内关(双)、足三里(双),电针密波2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

二诊(/8/3):患者上方服7剂,针灸一疗程后,患者症状有所好转,自诉心悸程度较以前轻,发作减少(治疗后只发作一次),睡眠改善,舌质淡,苔白,脉弦。效不更方,继投上方7剂以巩固,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三诊(/8/10):患者继续服上方后,症状已有较大改善,但仍自诉心悸,心慌,睡眠尚可,无胸闷,无乏力、气短,身体消瘦,脉沉弦,舌质淡红,苔白润。继投上方7剂并再次针灸治疗一疗程。针灸处方:①组:神庭、百会、内关(双)、完骨(双)、公孙(双);②组:神庭,印堂,膻中,鸠尾,内关(双),足三里(双)。二组交替,电针密波20分钟。每日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yuzhengchong.com/zzpy/691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