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五积散口诀(《方剂学四易口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枳朴肉桂茯苓半,两姜陈草桔梗葱。
减桂枳陈余略炒,熟料更增温散功,
发表温里活血瘀,寒气食血痰积通。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五积散麻黄、苍术、白芷、白芍当归、川芎、枳壳、厚朴肉桂、茯苓、半夏、生姜干姜、陈皮、甘草、桔梗葱白五积的症状可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痛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气血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综合分析各症状归结于五积所致。现代人学习此方能不能把这些症状还原为五积呢?可能可以做到者罕。
五积散是麻黄汤、二陈汤、四物汤、平胃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而成的复方,此方病的证机是“多因”之体:寒积、气积、食积、血积、痰积之五积,以寒积为主。素有内伤生冷而由外感风寒诱发,产生的症状表现为五积。本方用治寒性为主的五积病症。
患者可以是不同人患的“多因”引起的“多系统”疾病,涉及肌表、内里、头、胸、胃、肠、气、血、宿痰及新痰,寒是主症。什么是“多因”?五积散含的“寒积、气积、食积、血积、痰积”就是“多因”,五因引起这些症状就是“多果”。这就是中医学蕴含的“多因逻辑”。
患者有“五积”,怎么办?一个积一个积地治疗吗?分“积”治疗,患者的其他众积又应该怎么治疗呢?治不治疗呢?古贤用的是圆通整体治疗,不要一个病一个症单独看析,每个证、症要放在整体中去看,就是说,始终针对病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病种(积)。整体处方,要充分估计并全面分析方剂与病机的切合性,对“多因多病”的患者进行治疗。中医怎么对“多因多病”进行治疗?
古贤告诉我们:用“道思维”!五积散就是“道思维”之后的“道层面”的处方。
中医学充满着“道思维”。请看“心脉血神降通明,面舌喜汗夏气应”:心主血,心藏脉(心在体内为脉),脉舍神,或叫心司神明,心气下降。心为生之本。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心在五行属火,主五行之爆发。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舌的功能为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太阳(阳中之阳)(见《灵枢.九针十二原》),心为阳中之阳脏,其味苦,其色赤,其数为七,五化为长。心气通应于夏气。中国有一些逻辑学家,只看到了这段文字的“取象比类”,没有看到文字中的“道思维”,这是极大的遗憾,这个遗憾让其看不到中医学的先进性!中医也去分科治疗,让自己丢了其先进性、整体性、多事同决性!整体思维的大帅,古今中外只看到了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整体艺术!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从简单的临床经验思维发展到、升华到系统、整体的、自洽而高深的理论总结,废巫存医,以五脏为中心,司外揣内,不依赖于解剖诊断治疗疾病指导性理论书,与西医走了不同方向、采取不同方法诊治疾病的道路。
心主血,心藏脉,脉舍神.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人的思维活动、精神意识由心而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是“道思维”!有“道思维”,就有“道辨证”,就有“道处方”或者说“道层面”的处方!
“道辨证、道处方”就必须拥有整体观念,有整体观念,中医就能够治疗“多系统”疾病,治疗了“多系统”疾病患者,社会上就医院拥挤求医,就会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中医历来就是研究“多因共存”的医学!分科治疗不是医学的追求!
古贤分析五积引起的诸般复杂病情之证机后,进行了至善的“道思维”,不受“五积”所缚,从“道层面”组方,凌视“五积”,御“道”统症、御证,用解表温里,温散寒邪,燥湿化痰,顺气和血等多法配伍,不被任何一积所囿,将诸多积滞用一方尽荡,这是古贤人运用的“多因多果、同辨齐治”之法,体现了中医前辈“操握整体”的医技,力除“多因”,齐治“多果”而留下了被后世遵用的疗效卓越之方。这般整体辨证,揉融组方,就是从“道层面”组成的方,我叫做“御道处方”。
请看五积散的“道处方”
寒积用麻黄、苍术、白芷、当归、川芎、枳壳、厚朴、肉桂、茯苓、半夏、生姜、干姜、陈皮、葱白等等辛温药物都可以袪“寒积”;
气积用川芎、枳壳、厚朴、肉桂、陈皮、桔梗、葱白等等行气药物以理气积;
食积用苍术、川芎、枳壳、厚朴、肉桂、茯苓、半夏、生姜、干姜、陈皮、甘草、桔梗、葱白等等健脾行气之品;
血积用当归、川芎、枳壳、厚朴、肉桂、生姜、干姜、陈皮、葱白等等行气活血之味;
痰积用麻黄、苍术、白芷、川芎、枳壳、厚朴、茯苓、半夏、生姜、干姜、陈皮、甘草、桔梗、葱白等等以辛温化痰、行气化痰、活血袪痰、健脾化痰。
积者,郁也,淤阻也。郁则伤阴,用白芍、当归护阴,用川芎再伍辛温行气药物,这是分析五积之相联累因,以排除各积之间的干扰力量(扰力),清除相扰之因。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中医,现代中医,如果象中医古贤这样整体思考,圆通治病,必然将中医推向崭新的大道去获得卓越的疗效!
五积散的“道处方”体现了“道思维”的至善、至巧、圆通、精准地进行“多病同辨、多因齐治”的“道层面”的治疗艺术!
“道辨证”始终针对病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病种进行辨证;“道处方”就是分析“多病同患中多因及其干扰因素”而圆通地整体处方,要充分估计并全面分析方剂与病机的切合性,对其方机切合的思考要广、要深、要准,要尽可能达到病情的本质,即病情的核心,他的“症”与“证”的联系情况,对造成疾病的“多因”“多变”之诸种情况要根据“多因律”、“变因律”、“因果互变律、”“范围确定律(略确定律)”去把握其正在患着的“多系统”疾病的主要方面,医师要熟悉方剂的适应证机,必须根据各种复杂证候群而站在诸病“证候群”的疾病机理之上去完善完整处方,这就是“道以上的处方”,即“驭道处方”或叫“驭气处方”、“御道处方”、“御气处方”。如此处方,即可达到“多病圆通”而采取“道”层面的方法治疗。“道思维”的结果就是让中医师有能力真正拥有中医的整体观念。此“多病圆通法”,即“多病同辨、圆通平衡、精准处方、多因齐治、整体复健”。
“多病圆通法”应用举例之一:
莫阿依,羌族,女,24岁,西昌市人。患多系统疾病4年以上。
患甲亢13年,心脏病4年,ST段改变,萎缩性胃炎6年,胆囊炎6年,闭经5年。于年7月11日首诊中医。
问诊:患病以来,西药中药几乎都在服,没有效果,越吃药越不能吃饭,越来越消瘦,几乎没有谁会多看她一眼,因而无男朋友,未婚。
刻诊:颈前突出很大,心慌,心累,心悸怔忡,口苦口干,饮食无味,极度消瘦呈枯柴状,嘴皮瘦得好像牙齿都包不住样,颧骨高耸,眼球严重凸出,四肢消瘦如棍,五心发热,夜晚汗多,神疲乏力,头昏头闷头胀,视物昏花,语声低弱,精神萎靡,极度惊恐淡漠无欲貌,舌光如镜,舌质褐色,脉搏细微。
辨证:阴阳两虚血瘀证
处方:
炒枣仁10g浙贝母20g广菟丝子20g
丹参20g沙参20g玄参30g
广巴戟20g生地20g天冬15g
麦冬15g黄精20g桂枝24g
蒲公英20g北五味子20g山萸肉20g
水蛭10g香附15g牡蛎45g
炒谷麦芽各30g鸡内金15g
煎服。禁忌吃海产品。
此方化裁,服完剂中药,各病痊愈。
圆通平衡整体治疗解析:
阴虚则口苦口干,五心发热,夜晚汗多,极度消瘦呈枯柴状,嘴皮瘦得好像牙齿都包不住样,颧骨高耸,眼球严重凸出,四肢消瘦如棍,舌光如镜,脉细。阳虚则饮食无味纳少,神疲乏力,语声低弱,精神萎靡,极度惊恐淡漠无欲貌,脉微。血瘀则心慌,心累,心悸怔忡,头昏头闷头胀,视物昏花,舌质褐色。故辨证为阴阳两虚血瘀证,用增液汤加味而成圆通平衡、整体治疗之方。
治疗阴虚用沙参、玄参、生地、天冬、麦冬、黄精、北五味子;治疗阳虚用广菟丝子、广巴戟、桂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贝母、丹参、桂枝、香附、川芎、水蛭、牡蛎;健脾胃治胃肠病用桂枝、蒲公英、香附、谷麦芽、鸡内金;治疗心脑问题用炒枣仁、广菟丝子、丹参、广巴戟、黄精、桂枝、山萸肉、水蛭、香附、牡蛎等等。全方合治甲亢所致诸病,治疗此患者的病之重点是抓住了活血软坚,滋阴健脾而圆通平衡、整体治疗而获得了治愈,可见中医整体治病之神奇。
中医看病方法特别丰富,“道思维”是中医师要努力做到可能是重要问题。“道思维、道辨证、道处方”涉及了中医学的中药功效、方剂功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广泛知识的精确掌握问题!
没有这些基础,就达不到中医的“道思维”,没有“道思维”,就没有“道辨证”,没有“道辨证”,就没有“道层面的处方”。
没有“道处方”,就没有高于病症、御制病证的整体观念,就只有分科治疗,或者分阶段治疗(应该分科、分阶段治疗的病除外),就没有整体复健!
为什么现代“多系统疑难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就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果多因”、“因果互变”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中医学的“多因逻辑”,可以用“多病圆通法”给予整体治疗。
这个病人患甲亢13年,心脏病4年,ST段改变,萎缩性胃炎6年,胆囊炎6年,闭经5年。由于全国各地都是分科治疗,她医院给她治得高效而治愈。对中医分科注册、分科治病,这就是“多系统疾病”患者满地都是的现代困境!
能不能用“道思维”,不是关不关心整体治疗的问题,是认识问题。认识问题,就是水平问题。水平问题,就体现在方法上,方法就是整体分析辨证问题。整体分析辨证问题,就是对中医学的症状问题熟不熟练的问题。这就是涉及中医学的中药功效、方剂功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广泛知识问题!
有人说中医学是经验医学,非也!我是第一次收治这样消瘦多病的甲亢患者,我有什么临床经验?在于贴贴切切地用中医学的知识问题!
有人说:古朴的中医学及其理论仍处于不能深入揭示人体内部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本质,是纯经验性、表浅性、抽象性、笼统性、模糊性,甚至是臆测性的医学,让人好生玄妙。我说:中医学可以准确学习,准确掌握,进而准确使用。
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简称《四百味》吧)就算做出了他的历史性贡献了。现在不可以了。《四百味》不适合于现代中药知识的发展,也不适宜于考试与临床需要。如“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请比较:“桂甘辛温肺心膀,汗表温经又通阳,助阳化气平冲逆,慎用热证阴火旺”(见《中药学四易口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前诀16字,可以说有13个字没有意义,学习背记后不能准确应用,也不能顺利通过现代考试。中医各科都严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中医几千年的临床总结,没有清楚准确的表达中医学的意义,没有让学习者能够准确学习、掌握、运用!周礼伯团队编写的“中医学四易口诀”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没有这些知识的准确扎实的基础,就达不到中医的“道思维”,没有“道思维”,就没有“道辨证”,没有“道辨证”,就没有“道层面的处方”。
没有“御道处方”,就没有高于病症、病证的整体观念,就只有分科治疗,或者分阶段治疗(不应该分科、分阶段的病除外),就没有整体复健!
这就是“多系统疾病”患者满地都是的现代困境!
四川中医周礼伯医师欢迎中医界对此文指导、商榷、斧正、共进。
谢谢!敬谢!
本文摘自《从“五积散”看古贤人怎么治疗“多因多果”疾病(周礼伯)pdf》,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点此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